今天,为都在骂的这对CP说两句

天道好轮回!

成天聊IP改编的飘,自家房子也被拉去“改建”了。

说的是于正最新出品的耽改大剧——

鬓边不是海棠红

这剧的同名原著,飘追了三年半,作者水如天儿更是写了整七年,沥尽心血才成书。

最初听到于正买了这书的影视版权,飘宛如晴天霹雳,这和我侄子被送入宫净身有啥两样?

果然,因为于正的关系,风评未播先塌——

戏曲,男旦,富商,听着耳熟,又碰瓷了!

剧版霸王别姬?

再加上已婚男士、明学创始黄晓明,搭档三十好几的尹正……这明媒正娶CP,大家不光拒嗑。

还直接盖章中年耽丑,押爆?爆不了。

飘本来也是拒绝看的,但,一看是原作者水如天儿亲自挎刀做编剧,动摇了。

而且居然请来了对整本书贡献很大,对戏曲文化也了解很深的渝州夜来(《浮声记》作者)同担编剧。

呵呵,于正真会。

不就是看么,我能怵吗!

一咬牙,看了,聊聊——

耽丑归耽丑,但这剧的选角也不算是胡来。

尹正的商细蕊。

以外貌来讲,不算精致。

年龄在那,骨头都长开了,还发福,自然也贴不上原著的少年郎设定。

剧中他的脸看上去有些浮肿,肌肉走向也不够干净,再加上打光偏暗,一些纹路,藏不住。

但,尹正也有他的优势。

他身上有一股病娇的感觉,演神经病简直得天独厚……(话糙了些,品,细品)

这一点,就很合商细蕊这个人物的牛心左性、轴了吧唧,动不动就撒泼放痴,与世人两样。

没错,商细蕊这个小戏子,并不是我们在以往影视剧中常见的凄楚男旦形象。

他是一副小孩脾性,有点人来疯。

周围人出于各种原因,逗他,骗他,哄他。

他这戏班班主的位子,是师姐让给他的,而师哥们看准他不会管事,就给他架空起来,坑他。

他思维方式也很特别,整天发表一些蕊言蕊语。

我这辈子就是本书呗

而尹正气质中的神经质,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你会觉得,他是可以有一套不容于世俗、但却能够自洽的逻辑的。

再加上演技尚可,由他嘴里,说出那些歪话,干出那些疯事,没有违和感。

加上商细蕊本来是学武生的,因为嗓子倒仓时(梨园称小孩变声期为倒仓,如果没变好,自小苦学的功夫就泡汤了)出了岔子,才改唱了旦角。

因此他颇有点功夫在身上。

台下没什么旦角样,虎中带彪,嘴又笨,急了只会打人(主要是打黄晓明那角色)。

而尹正又天然有一种“嗔态”。

嘴巴总是撅着的,像在赌气,两颊带肉,脸型方圆,这蛮横的孩子气也很符合。

另外就是他够逗人,有喜感——

商细蕊这个人,是好玩而不自知。

他爱吃,还很双标。

一般唱戏的登台前,是不能吃油腻或甜食的,怕锁嗓子开不了腔。

他也不准手底下的小戏子吃,自己却仗着天赋奇高,大吃特吃。

于是就有了肘子蕊。

原著中,商细蕊吃甜食,是把大罐白砂糖倒在甜饼干里蘸着吃的,剧中估计操作起来困难。

但吃蛋糕,啃牛排,都没落下。

仓鼠样儿,饕餮样儿,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样儿,也都有。

孤悬又孩子气又自带喜感,这几种本质矛盾的气质结合,是不容易找演员的。

所以总的来说,尹正除了年纪大了些,味是对的。

遗憾就是没早几年接到这个本子。

尹正本质接了个打戏和吃播,那黄晓明来干嘛?

来去油的。

而且效果还相当凑合。

原著中,程凤台是个挂点女相的洋派少爷,留洋时念的是文学,家道中落后经了商。

俗,会理事,但又得有点天真感,带些赤子情怀。

晓明的答卷也ok——

黄晓明以前最大的问题,是不该盲目自信。

去挑战一些极端的,需要一出场就艳杀四方的重量感角色(严屹宽才能驾驭的那类)又或是只对轻量感友好的夸张笑角(张卫健拿手的那类)。

他不是能在两极,反复横跳型的选手。

但中间游走,是不太会出错的。

而且内地中生里,他保养算是挺好的,虽然比尹正大很多,但剧中倒比他显年轻些。

只可惜,他这张脸,我们实在太熟悉了,他作为黄晓明的印记也太深。

人家CP爆,除了脸美,更多的是靠脸生。

有想象空间。

黄晓明往那一戳,就是一中年直男,这二位的CP感是没有的。

明媒正娶,出道失败,只好“明正言顺”了。

好在,目前演员集体都走正剧路线,还没有什么卖腐营业,吃相尚可。

既然CP砸了,那剧呢?

真的还好。

首先是于正经济适用的演员套餐,保底。

佘诗曼、檀健次、刘敏、金士杰、杜淳、白冰、迟帅……以及《延禧攻略》原班人马。

有沉寂的,有没大红的,还有半生不熟的老演员,没有流量,大家片酬有限,说出去名头也好,给遗珠们机会,演技还有保障。

这也不算揣度于正,毕竟这戏把钱花在哪儿,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场景豪华,服道化精致。

但这也有个害处,场景一豪华,群演又不够。

就总显得画面有点空。

不如看书时想象的那份热闹。

而飘眼中真正高级的布景,还是宝钗姑娘的衣裳——半新不旧,家常自然。

再说说此剧、也是尹正的高光时刻——

戏曲部分。

不怪于正每天在微博发小论文,俨然一副国粹传播者的模样。

这剧在戏曲上,是真下了功夫的。

首先,包头包得好,尹正脸型本身挺方的(虽然,方圆型的脸,扮戏要比窄长脸更合适些),包头师傅有用大柳、小弯适当修饰了脸型。

戏曲是一门很程式化的艺术,角色的行头有死章程,是轻易不能改动的。

因此,其实很考验包头师傅在细节处帮演员做修饰。

对比张艺兴在《老九门》剧组被坑的扮相,和后期请了叶派嫡传小生宋小川(《大宅门》演万筱菊的)出来的效果差距,就知道请一个懂行的人有多重要了。

戏中的一些身段也很惊艳——

演员还行,制作用心。

那,这戏能爆吗?

还真悬。

一是前面说的,耽改剧,却出不了让人上头的cp,戏外衍生更没有,那爆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另一个很大原因,没人道破——

《鬓边》本就不是一个大众向的故事。

甚至没有一个很合大众审美的人物。

它,是一定会冒犯三观党的。

以前,原书就常被一些原耽读者拎出来骂——

攻受双不洁!

俩男主都脏!

不是我想要的干净世界!

人物的情感逻辑也不是很好理解——

剧版播了4集,直接被贴上三观令人不适、厌女、同妻标签。

还记得飘之前聊的“摘文化”么?

就是单摘某一个人物来看一部作品的三观。

那摘谁都不合适——

商细蕊,因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师姐蒋梦萍要嫁人,就发疯般地闹。

旁人以为他爱慕师姐:你不让你师姐与人好,那必是你想当她丈夫了?

他满肚子歪话——我为什么要当她的丈夫,她为什么非得有个丈夫?为什么我们之间的情意,非得给那个什么男女之情让位呢?!

别人给他讲了讲嫁汉生娃的道理,他又跑到师姐的心上人常之新面前说——

常之新一脸小问号。

没人想搭理他这疯病。

弹幕似乎理解他,却也说成——不是男女之情,是怕妈改嫁的娃罢了。

但其实也不是,他不在意她嫁不嫁,他甚至不懂嫁的概念,他要的是心里的位份。

作者对常姐夫的登场,设置很妙——

商细蕊演青蛇,蒋梦萍演白蛇。

突然有一天,她拉了常之新,来演许仙。

可当时,一个敢说,一个真信。

他认为师姐这是“背叛”,于是他闹,他疯。

还给他们取外号,管师姐叫“她”“那个谁”,再不提起,管常之新叫“肠子猩”。

甚至三年后,还恨得眼中出火,拽戏词骂街。

这样主角,要么爱极,要么烦透。

但很少有人真正弄懂他,唯一有内味的,还数当年并瓦的《鬓边》同人歌——

相信诺言相信谎言

相信流言戏言和荒唐言

平阳事已三年 

梦中还倒提滴血的刃

讲你们的道理,还过我的人生

……

有人骂我是婊子和戏子

也多胜过在座诸位君子男欢女爱

一线之外就男盗女娼

我要理直气壮,我要放声高唱

谁是婊子,谁是戏子

我爱男人,我爱青春

我爱记恨,我爱坦诚

但我更爱严惩每一个

曾经背叛我的情人

每吻都如初吻,每转身都缤纷

明日清晨,各不相认

……

你们闷死在梅雨天

而我早深埋在那白梅边

说出下辈子也再不相见 

谁舍这个脸

管你是有情人还是那有缘人

少了谁都不是团圆

你知他姓名吧,或真不知,或扮愚痴

那个人,只顾自己尽兴

就算被人撵下场

谢幕时也要留下漂亮背影

……

——并瓦 《狂言绮语》

至于所谓同妻、厌女标签。

更是中了飘之前聊的“摘文化”的病,没有宏观视角,只有单一对错。

《鬓边》说是耽美文,但其实更多的,是在讲世情,是众生相。也是讲梨园掌故和流言之害,以及程凤台、商细蕊这对妄中求妄的“假戏迷情人”。

程凤台本不懂戏,也不爱好。

却因为一出《长生殿》,由杨贵妃这个人物,看到了商细蕊的真魂。

此前这个名字,他已经如雷贯耳,商是人们口中的疯子,因为爱慕师姐,醋了就发疯。

也是报纸上妖魔化的三头六臂的妖妃。

但他真正看到了商细蕊,却是祸名之下的傻子。

如杨贵妃一样,虽有千重万重的锦绣,却被亲爱的人抛下,只能独自赴死。

他又从杨贵妃看到了身不由己的自己。

因此这段情,是妄中之妄。

(妄,佛教所指的虚妄假相。比如,粉丝爱明星所呈现的,本已是爱假相,但还可能爱上明星所饰演的角色,那就是妄中之妄,但连环假相中,这份情却又是极真切的,这是一套很耐人寻味,无法简单定义的关系。)

因此剧中改成知己,改成俩傻子取暖。

改成毒唯妈粉程凤台。

又或是一个把一个当儿子护,一个把一个当儿子揍,都不会违和。

而包括戏中的其他人物情感逻辑,也都是需要“门槛”去理解的——

“可怜的同妻”“扛大鼎养男人”的废物女,二奶奶。

她本是范家堡的嫡女,是个裹小脚的女人。

和程凤台自幼定亲,但程凤台接受了新式思想,不想娶小脚女人,就退婚了。

受旧式教育的二奶奶,听了这消息,甚至打算自梳,终身不嫁。

不够励志是我的错了

她对爱情没有概念,和洋派新潮的程凤台思想也不合。

世界观也是旧式的,书中为了绑住程凤台,甚至张罗着给他纳妾。

等到听到程凤台和男人的事,甚至还有点庆幸,毕竟养不出庶子。

剧中删掉了男男感情纠葛,但她依然守旧。

经过启蒙,才开始尝试理解交心的爱情是什么。

有这样守旧的女子,便也有程凤台妹妹那样渴望出去看看的女孩。

而另一个被新式思想激发的人,是常之新。

常之新,其实有点照应程凤台。

常之新本来有封建指婚的原配,为追求爱情,他休了原配,再娶戏子蒋梦萍。

他因此成了新旧两派人士的靶子——

新派人士歌颂他追求自由爱情。

旧派臭骂他,下九流的戏子,明明可以纳妾就好,却无故休妻,不恩不义,不给原配活路走。

而在那样的时代,被离婚的原配,处境又是否会好呢?

作者没有带谁对谁错的节奏,所有人物都只是呈现。

这是这类写实作品,之所以区别于《娘道》之流的地方。

它只负责呈现。

不歌颂,不美化,不粉饰。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角度,每种立场,都呈现的非常清楚。

比如,商细蕊恨蒋梦萍,还把他那套封建老戏文拎出来骂她——这就是厌女!

但宏观看呢?整个故事哪怕程凤台看透他的诚心,但有谁认同他的做法么?

编剧又有必要把“厌恶者”塑造的这么霸道,把女人的善意和苦衷,剖析得这么明白么。

而呈现式作品,即使做到极致,也未必能合所有三观党、标签派的心意。

如同当初《大宅门》在b站时,满屏的站二奶奶还是杨九红的投票。

帮二奶奶痛骂杨九红窑姐出身,不是省油的灯的。

也有帮杨九红骂女儿佳丽,不认母亲罪无可恕的。

完全没考虑过时代背景。

还有呼唤导演把七爷坑人吃饼,害死人的片段删了,以免破坏心中完美的。

《橘子红了》骂秀禾和少爷出轨,老爷绿的。

为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吵个不休……

一定要让纪晓岚和和珅一决高低的……

太多太多。

何况,剧版《鬓边》还远没有那么强的讲述力。

所以我说,现在,不该讨论这剧会不会爆。

而是该聊聊——

不完美的人,可以被写进故事里么。

令人费解的情感逻辑,必须诛灭,没有其存在的空间么?

这剧不是爆款相,想要完全理解人物,也是需要一定门槛的。

但这门槛,不在高低。

而在于,有没有那扇门。

如果手上只握着单一的标签。

眼中只有通往黑与白两个世界的门。

那八成是进不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为都在骂的这对CP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