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傳箋通釋 - 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燬 。
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


遵彼汝墳

傳:“墳,大防也。”

瑞辰按:

【墳為大防,濆為小流,不同義】

  • 爾雅釋水“汝有濆”,郭注引詩“遵彼汝濆”。
  • 水經汝水注引爾雅亦作“汝有濆”。
  • 據後漢書周磐傳注引韓詩“濆,水名也”,是作濆者實本韓詩。
  • 又爾雅釋文云:“濆,字林作涓,衆爾雅本亦作涓。”
  • 説文:“涓,小流也。”引爾雅“汝爲涓”。
  • 是知爾雅古本正作涓,與“過爲洵”等,皆大水溢出别爲小水之名,與“墳,大防”義異。
  • 郭注引詩“汝濆”爲證,誤矣。

【墳為坋之假借】

  • 説文:“墳,墓也。”坋字注:“一曰,大防也。”
  • 是墳乃坋之假借。

【墳通作濆,水厓之濆與大防之墳同義】

  • 墳通作濆。
  • 方言:“墳,地大也。青幽之間,凡土而高且大者謂之墳。”
  • 李巡爾雅注:“濆謂崖岸狀如墳墓,名大防也。”
  • 是知水厓之濆與大防之墳爲一,汝墳猶淮濆也。
  • 孔疏謂“彼濆從水,此墳從土”,殊昧於通借之義。

伐其條枚

傳:“枝曰條,幹曰枚。”

瑞辰按:條當讀如終南詩“有條有梅”之條,卽爾雅“槄,山榎”也,故下章又言“條肄”。

伐其條肄

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

瑞辰按:

【肄爲枿之假借】

  • 説文:“聿,習也。篆文作肄。”
  • 訓餘者,以肄爲枿之假借。
  • 爾雅釋詁、方言並曰:“枿,餘也。”
  • 枿卽㮆之别體。
  • 説文作㡌,或作蘖,云“伐木餘也”,古文作不,亦作㮆。
  • 肄與枿雙聲,故枿可假借作肄。
  • 左傳襄二十九年傳“而夏肄是屏”,肄亦枿之假也。

【肄與餘一聲之轉,亦可訓餘】

  • 肄與餘亦一聲之轉,故肄亦可訓餘。

惄如調饑

傳:“惄,饑意也。調,朝也。”

箋云:“惄,思也。未見君子之時,如朝饑之思食。”

瑞辰按:

【傳釋惄為饑】

  • 爾雅釋言:“惄,饑也。”郭注:“惄然,饑意。”
  • 説文:“惄,饑餓也。”段玉裁曰:“饑餓當爲饑意之譌。”
  • 古然、如字同義,傳讀惄如爲惄然,故以爲饑意也。

【箋釋惄為思】

  • 爾雅釋詁:“惄,思也。”
  • 箋讀如爲譬如之如,故以爲思。
  • 説文惄字注:“一曰,憂也。”憂卽思也。
  • 箋義蓋本韓詩。

【作者認可毛傳】

  • 竊謂爾雅訓惄爲饑,特釋此詩“惄如調饑”,當从毛傳訓饑意爲正。

【惄也有訓為思的例子】

  • 至小弁詩又言“惄焉如擣”,則當訓憂,若云“饑意如擣”,則不辭矣。
  • 方言:“咺、唏、㣿、怛,痛也。齊、宋之間謂之喑,或謂之惄。”
  • 又曰:“惄,傷也。”“惄,悵也。”
  • 又曰:“惄,思也。”
  • 義並相近。

【惄與愵同聲而通用】

  • 釋文:“惄,本又作。韓詩作愵。”
  • 説文:“愵,憂皃。讀與惄同。”
  • 方言:“愵,憂也。秦晉之間,凡志而不得,欲而不獲,高而有墜,得而中亡,謂之溼,或謂之惄。”
  • 玉篇:“,思也,愁也。或作愵。”
  • 是、愵實一字,惄與愵亦同聲而通用。

【惄又通】

  • 惄又通作,文選洞簫賦李善注引蒼頡篇曰“,憂貌”,玉篇引“奴的切”,一切經音義十六云“愵,古文惄、二形”是也。

【調爲朝之假借】

  • 調,釋文云“本又作輖”。
  • 今按明趙靈均説文鈔本及五音韻譜本引詩並蜀石經本正作輖饑,楊凝式韭花帖“輖饑正甚”亦作輖,惟韓詩及今説文二徐本作朝饑。
  • 輖、調俱從周聲。
  • 説文:“橻,旦也。從倝,舟聲。”
  • 周、舟古同聲通用,周官考工記注:“故書舟作周。”
  • 故朝饑可借爲調與輖也。
  • 傳云“調,朝也”,正謂調爲朝之假借。
  • 易林“㑂如旦饑”,義本韓詩。
  • 楚詞天問“胡爲嗜不同味而快鼂飽”,鼂一作朝,以朝飽爲快,則知朝饑爲可憂矣。

魴魚赬尾

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

箋云:“君子仕於亂世,其顔色瘦病,如魚勞則尾赤。”

瑞辰按:

【箋義的君子瘦病之說來自韓詩】

  • 韓詩薛君章句云:“魴魚勞則尾赤,君子勞苦則顔色變。”爲箋義所本。

【魴為鯿魚,俗稱火燒鯿】

  • 惟説文、字林並云:“魴,赤尾魚也。”
  • 據爾雅:“魴,魾。”郭注:“江東呼魴魚爲鯿。”
  • 案鯿、魴、魾三字皆一聲之轉。
  • 本艸綱目云:“一種火燒鯿,頭尾俱似魴,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連尾,黑質赤章。”
  • 今江南有鯿魚,其腹下及尾皆赤,俗稱火燒鯿,殆卽古之魴魚。

【駁斥魚勞尾赤之說】

  • 詩人以魚尾之赤興王室之如燬,後人遂以火燒鯿名之,乃徵説文、字林之確。

  • 至魚勞尾赤,服虔以釋左傳“如魚赬尾”,非此詩之義也。

王室如燬

傳:“燬,火也。”

釋文:“齊人謂火曰燬。郭璞又音賀。字書作䈦,音毁,説文同。一音火尾反。或云楚人名曰㷄,齊人曰燬,吴人曰䈦,此方俗訛語也。”

瑞辰按:

【韓詩作䈦】

  • 韓詩外傳引詩“雖則如䈦”。
  • 後漢書周磐傳注引韓詩薜君章句曰:“䈦,烈火也。”
  • 玉篇䈦字注“火也”下别載“烈火也”一訓,義本此。
  • 是韓詩作䈦。
  • 説文“䈦,火也”,引詩“王室如䈦”,正本韓詩。

【燬、䈦為一字之異體】

  • 爾雅釋言:“燬,火也。”
  • 説文:“火,䈦也。”“䈦,火也。”
  • 玉篇同,䈦下列䌋、燬二字,注云“同上”。
  • 是燬、䈦實一字之異體,故郭璞爾雅注云:“燬,齊人語。”

【燬、䈦、㷄皆火音之轉,燬近齊音,㷄近楚音】

  • 而方言云:“齊言䈦。”
  • 廣韻亦云:“䈦,齊人云火。”
  • 説文正字作䈦,當云“或从火毁”,不應别出燬字。
  • 段玉裁謂説文燬字應删,亦非。
  • 釋文既云燬“字書作䈦,音毁”,又引或説分燬、䈦爲齊、吴二音,誤矣。
  • 方言:“㷄,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䈦火也。”
  • 是燬、䈦、㷄皆火音之轉。
  • 七月以火與葦韻,大田詩以火與穉韻,淮南子俶真訓“巫山之上順風縱火,膏夏紫芝與蕭艾俱死”,皆讀火如毁,近於齊音。
  • 列女傳引詩止作毁,正以音近遂省燬作毁耳。
  • 莊子“利害相摩,生火實多,衆人禁和,月固不勝火”,以火與摩多韻,則讀近楚音矣。

【燬也可能誤作烜】

  • 燬或誤作烜。
  • 周官司烜氏注:“烜,火也。讀如衞侯燬之燬。”
  • 據説文爟下列烜字,云“爟或从亘”,則烜乃爟之重文,周官“司烜”實“司燬”之誤。

父母孔邇

箋云:“避此勤勞之處,或時得罪,父母甚近,當念之以免於害。”

瑞辰按:

【說法一:大夫之妻怕父母憂心】

  • 列女傳以汝墳爲周南大夫妻作,“言國家多難,惟勉强之,無有譴怒,貽父母憂”,爲箋義所本。

【說法二:為贍養父母而出仕】

  • 韓詩外傳云“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引詩“父母孔邇”。
  • 後漢書注引韓詩章句云:“以父母甚迫近饑寒之憂,爲此禄仕。”
  • 後漢周磐讀汝墳卒章,喟然而嘆曰:“夫王家政教如烈火,猶觸冒而仕,則以父母甚迫近饑寒之憂故也。”説本韓詩。

【作者觀點:君子從役而歸,妻子恐其復從役,以父母為藉口】

  • 竊謂二説皆似未確。
  • 細繹詩意,蓋幸君子從役而歸,而恐其復往從役之辭。
  • 首章追溯其未歸之前也,二章幸其歸也,三章恐其復從役也。
  • 蓋王政酷烈,大夫不敢告勞,雖暫歸,復將從役,又有棄我之虞。
  • 不言憂其棄我,而言父母,序所謂“勉之以正”也。
  • 言雖畏王室而遠從行役,獨不念父母之甚邇乎。
  • 古者“遠之事君,邇之事父”,詩所以言“孔邇”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詩傳箋通釋 - 汝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