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安带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书会②2022-03-29

站在读书会的房间内,看着远方的大山,有一种稳稳的心安的感觉,有力量的感觉。

1.陷在评判自己的漩涡里

今天的内容是关于“不评判”,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习惯性评判,评判自己、老公、家人,过去对待家人的态度更多的是抱怨、指责,虽然有些不满从不说出口,感觉我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方达不到,然后我就会评判。当家人说的话,刺出的“刺”,是我对自己的评判的时候,我就容易发火、怒气冲天,觉得他们怎么这么差劲,或者说他们怎么这么不认可我,否定我。

实际上,他们是点中了我的穴位,自己对自己评判的穴位,我评判自己没有能力,评判自己不自信,评判自己遇到问题不会解决等等,我记得我曾经梳理过自己对自己的评判,得二十多条以上,我是有多么的不接纳自己啊。

过去的自己是用自己的我不好的认知套在别人说的话里,一直用这个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别人的言语,去挑剔他们。现在的自己不套在别人身上了,只是还会耿耿于怀对自己的评判内容,我很弱。

当辰安老师问我们对自己有怎样的评价?对孩子又有怎样的评价?

我很清晰的坚定的表达了对自己的评判“弱”,我真的很少有那么清晰的认知,可见我对自己的这个评判是多么的坚固。我感觉小时候,很少有机会做事情,都是爸妈帮忙做,包括关于上学、工作的决定,我对我的认知就是遇到事情就害怕,害怕冲突,害怕自己没有解决方案,不知道如何面对,手足无措,也不会坚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左右摇摆,瞻前顾后,所以觉得自己“弱”。

过去的时光,总觉得是原生家庭的原因,是爸妈的包办形成了这样的我。我一直沉浸在都是爸妈的包办的错,都是他们语言的错,都是他们权威对待我的结果。这样的感受和想法,跟随了二三十年。

包括之前看关于酒鬼老爸的故事,两个儿子的不同选择,一个选择成为滴酒不沾的人,一个选择和爸爸一样成为酒鬼,我会觉得是啊,同一个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两个不同,只是我从来没觉得这个不一样是他们自己主动选择的。

想起来,同样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我和我哥,我就选择成为了一个听话顺从的乖乖女,我哥选择成为了一个叛逆独立的事业男。我想说,我是可以有其他选择的,我可以尝试去选择其他的方式做自己,从弱到强的认知和选择,只要变化一下,或者给自己一个机会做一个新的选择。

昨天给女儿穿衬衣,斜着系了两粒扣字,奶奶看见了坚定的责怪女儿说,你这是怎么系的扣子,有这么系扣子的吗。女儿说,妈妈给我系的。我过去说,妈,你懂啥,这是时尚。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互动场景,我突然真的感受到,时代的不同,代际的差异,两代人的认知差异真的很大,他们过去对孩子的认知,和我们现在对孩子的认知,差异很大很大,我为什么还抓着那个过去形成的认知,那个爸妈的错,那个弱的自己,这些认知在去深深影响我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呢?

看着孩子们,不去控制他们,因为他们属于未来,同样地,我也不属于父母的过去,我属于现在和未来的自己。

这些念头让我慢慢松绑,从过去的执念中。就像老师说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认知,情感和行动,很多时候,我们过多的在头脑层面思考,思来想去,心的感受方面和行动的方面就会缺乏,需要去平衡三者。

小时候做的事情少,那么现在通过多去做一些事情,多去行动,在一次次的做中,增加自己的力量感,增加自己正向好的感受。做自己长能力的事情,不停留在头脑与感受里。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比如走路。

写着写着,突然看到了王人平老师的一篇微博,关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解说,感觉好应景。给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多一些选择和维度,事情或许有不一样的转变。

当我们陷入评判的时候,就好像认为大象的腿就是大象,我们的评判就是全部,就是最正确的那一个,当我们知道大象真正的面貌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评判不是全部,不是唯一,还有很多其他的观念存在,给那些观念一些时间和空间存在,也许这样会让我们的评判慢慢减少吧。

2.评判孩子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当我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有情绪的时候,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无法倾听,想要去说教。感觉是我突破不了的一个点,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清晰的是当我不理解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我产生评判的时候,你怎么好好的又有情绪了,无缘无故的,又没人怎么着你或者说又没怎么滴至于嘛,评判带来分离,因为评判,很难与孩子产生亲密感,孩子只会远离。

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99页的案例的时候,我们来了一把现场体验,面对儿子和妈妈说今天跟别人打架这样的沟通内容,分别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模式,和P.E.T.沟通模式来沟通体验不同之处。

①日常模式:(第一句话就被点爆)

儿子:妈妈,我今天在外边跟别人打架了。

妈妈:怎么打架了,你受伤了吗,吃亏了吗/你怎么能和人家打架呢,打架是不好的知道吧(评判打架不好/加入自己的投射,孩子可别受欺负了/自己跟着掉入了问题区,接管了孩子的问题)

儿子:他想骑我自行车,我没同意。他就说我破车最多一百块,我说一千块,他就用脚踢我的车,实在忍不了,就踢了他.....

妈妈:为了骑车,至于嘛,两个人还赌气打架,你把人家踢伤了没有(试图说教)

儿子:骂我可以忍,踢我的车,给我带来财产损失,当然忍不了

妈妈:以后你两少在一起玩吧,都不是省油的灯(给出解决方案及发送了一条贬损性信息)

儿子:哼,谁愿意和他玩啊(不说话了)

当我们面对像打架这样的容易升评判、说教的情形时,很容易跟着掉入坑中,按照我们的思路,去讲解是非对错,应该如何做,慢慢地孩子不再愿意说下去,甚至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在和家人表达。

②P.E.T.模式(稳在自己这里,将球留给孩子自己)

面对同样的情形,妈妈的回应如下:

妈妈:哦,打架了

妈妈:嗯,你真的很生气

妈妈:他踢你的车,让你无法忍受

妈妈:哦。你觉得就是打死他,也是他自找的

妈妈沉默,点点头

妈妈:是的,打死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听上去你有一点担心

妈妈:你担心对他的伤害有点严重

妈妈:其实你并不是真的想伤害他

妈妈点头

妈妈:嗯,好像和他较真儿也没什么意思

整个过程,妈妈都只是在确认和反馈听到的孩子的感受,以及沉默点头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没有评判,没有投射,没有越界,问题始终在孩子那里,妈妈稳稳的在自己这里,慢慢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诉说和被理解到,会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想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两个案例不同模式的应对,让我觉察到有的时候,就会因为担心孩子,把自己的各种投射安在孩子身上,然后就会接管孩子的问题;有的时候,是因为评判引发了自己的情绪,没办法把注意力放在孩子遇到的问题上。

孩子的事情,留在孩子那里就好,对彼此来说就很美好。

3.注意力在解决方案or发生了什么

当孩子有什么父母无法接受的行为发生时,父母最习惯的发问方式通常是“怎么办”,第一反应是怎样阻止孩子的行为。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如果不了解根本原因,孩子的某些行为还是会反复。

我前段时间分享的,因为工作原因,送女儿上武术课后,我要离开,然后让朋友帮忙送回去,我以为这是OK的,没想到刚送下,她就哭了,搂着我抱着我,哭的很伤心,说妈妈我想你。

对于这个场景我一直是不理解的,在那个当下,我是有心疼,也有无助,也有疑问,女儿是怎么了。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更多的从女儿的内在发生了什么,过去发生了什么去考虑,而是想要解决她说的想妈妈的问题,她哭的问题,孩子现在的呈现肯定是过去的一些经验导致的,就像当我们有一些情绪的时候,肯定是内在发生了什么,过去遇到了什么事情。

对于过去,我一直有愧疚的点是,那时候女儿和爷爷奶奶在家,我每天去上班,然后偷偷摸摸地离开,我内心对孩子有很多的牵挂,我想告诉她我去上班了,可是因为奶奶说别招惹她了,快走吧,又或者是我也害怕这样的情形发生,然后就默默的溜去上班了。找时间,我去和她表达下。

就像书中说的,遇到问题,不急着问怎么办,而是问发生了什么,这个问更多时候指的是问父母自己。通过问去了解更多,孩子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不是急于解决问题。

在老师问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对孩子的评价是什么的时候,我意识到对于我对自己的评价能想到的都是负面的词,对于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我还在想会不会有人对自己和孩子都是正面评价呢?

没想到,在我们几个人之中,真的有那么一个人,评价自己的时候是自信,评价两个孩子也是正向的词,她的笃定的状态,真的令我向往,也让我看到了自信与不自信的人的不同状态,我似乎找到了目标状态的一个榜样的感觉,似乎有了一条路径,一个方向的感觉。

我也很喜欢她分享的,关于和老公之间的沟通方式,晚上会聊很久,表达彼此的感受,也会很直接表达自己求夸赞的需求,两个人在一起,不去评判不去抱怨,很放松,两个人相识二十年,结婚八年,但依然保有恋爱的味道。

哈哈哈,我感觉这就是活出P.E.T.价值观的样子,给在意的人一个港湾,听到他,认可他,他可以很放松的和你在一起,彼此允许自己的样子,彼此接纳,这就是幸福。

看似今天的内容都是在自我调整~哈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辰安带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书会②202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