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兴趣是读书

我的兴趣是读书。

兴趣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回答打游戏,爬山,跑步,也会有人回答听音乐,读书。但我就是喜欢读书。这在众多兴趣当中,是可能被众多人以为是太索然无味的一个事情,但我真的爱这件事情,就像夏天无数次尝到蜜雪冰城的冰柠檬水总是不腻,却有着不可言喻的动人心情。

就像小时候每遇到《故事会》就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心情,真的要一口气读完才能平抚心中的激动。生在农村,能读来课外书是很遥远的事情,我从来不会任性向家里要钱买课外书。课堂里偶尔流传的《故事会》这种东西就算是孩童时期的启蒙读本了吧。

到了高中就接触多了,首先是各种杂志:《花火》、《读者》、《青年文摘》、《最小说》,似乎那时候杂志专注于刊载微型和短篇爱情小说,很难想像情窦不开的自己抵挡不住读了很多爱情小说的诱惑,看得也确实多,上课下课晚自习都在看,时间久了就开始审美疲劳,便不再看了。其实,小说以爱情为主,大都美轮美奂却很幻灭,就像梦醒了寻不到痕迹,你并不能从中得到得到什么。

然后也读了许多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盗墓笔记》,主人公披荆斩棘,英勇非常,从废柴无名之辈走向人生巅峰,虽然狗血,但有时特别需要这种血来刺激一下某些蛰伏的热血和澎湃力量。

大学便认真在读文学小说,因为大学生活乏善可陈,内心觉得需要有所积淀,课本和理论总是在自欺欺人,便去读书。我曾给自己规定,每天操场跑十圈和每周至少读完一本书。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坚持的结果立竿见影,自己的内心的确改变了不少。

文学小说并不怎么神圣,大都是很平凡的小说,不过一般都会立足于现实,由现实蔓生枝节或者去创造堡垒,然后通过这些来寄托我们的灵魂。

比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老先生在谈到写作《激流三部曲》的意图时说道:"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死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虽然是巴金笔下创造的故事,却让人感觉到真真切切存在的现实,感受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可憎。

比如村上春树,他善于创造自我世界的堡垒,《1Q84》《挪威的森林》《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年之礼》《且听风吟》,他创造一个个超现实的世界,却作为一个孤独的人努力生存下去,我们都喜欢读他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他的故事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都是孤独的,生活里碌碌无为,丢失了存在的实感,都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孤独得寻求着什么,寻求着爱情、寻求着孤独、寻求着自我。

在看某部电影的时候,成东青夸下海口:要在大学四年读800本书。我愕然,为求心安,于是也暗暗的在心里立志:我也要在大学四年读完800本书,但最终我没有完成,估计有四百本的样子,因为到了三百本就不统计了。

有一次表哥问我,看那么多都记下了没?

其实我搞不清楚看过为什么要记下,或者要记下些什么?因为每个人感触的点并不一样,一本书可能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个情节,或者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而感动和心满意足,也可能对照自身或者周围经历,感悟或者谨记一些什么,也可能很纯粹得用这个来打发时间,不是任何事都需要高深的含义。读书,充其量是Entertainment,充满想象的娱乐,只不过很多时候都是自娱自乐。

我一直都在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不曾为自己制定目标,不曾想着改变。我很庆幸选择了坚持阅读,因为在不断地阅读中,我尝试了无数次的思考,对人生,对自己,对人性,对生活,对爱情,而在不断地思考之后,我渐渐收获了自己,我开始知道自己要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不想成为《高老头》那样,就需要不断地消除自身的自私、贪婪、暴躁、自负、卑鄙,而改变自己去成为一个尊重、安静、认真、谦虚的人。即使在身处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也应当寻求和守住自我。

为什么选择读书?

一、读书,我们就不孤单。

偶尔会被朋友带进逛街、KTV、旅游这种娱乐活动中去,但自己不属于那种热情开放与很多人都谈得开的人,然后陪着人笑得莫名其妙。

村上春树如是说,“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阅读可以当作这是一种娱乐方式(entertainment),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性格爱好都不尽相同,作为一名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和安静的我来说,阅读是一种很惬意很安静的娱乐,我不必搅扰内心和不懂自己的人交涉寒暄,不必将自己的时间交付给外人。甚至有时候自己就是某个主人公,我再那个世界就好像鱼游到了海里,竟然可以自得其乐。

二、对文字的热爱,对文学的追求。

有时候会对朋友说,读书误我一生。当然是笑谈,只是因为自己怀有一颗敏感而文艺的心,而对文字有着过分的追求和热爱,就好像蝴蝶扇动美丽的羽毛就忍不住要把它抓住似的。阅读就是在追寻那些蝴蝶,对于精辟的、有感触的段落、句子和词都会摘录下来,这颗文艺不安的心就会因此而满足下来,有时也忍不住模仿着写上一些。这里曾摘录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在窗帘后面/被纯白的墙壁围绕/从黄昏迁来的野花/将变成另一种颜色/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在一个小站上/注视着周围的荒草/让列车静静驰过/带走温和的记忆/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桔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三、喜欢看故事,就跟电影一样。

小说会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力。比如《盗墓笔记》,看文字看得惊怵,从七星鲁王到怒海潜沙再到云顶天宫、秦岭神树,让人脑子里一直不断地盘旋各种盗墓的场景,无邪、闷油瓶、胖子、潘子帅不帅、演技如何我们都不必理会。电影艺术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用局限的时间来表达一个故事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广电总局还要和谐一部分内容,相比之下,文字更能将故事完整而大胆得构造出来,看文字总比影视剧好一点。

四、对人文的思考,对生命的向往。

想起曾在大学看得《哀悼人》,日本小说,曾获直木奖,感觉是我看过最最最最好的一本书。主人公静人用了几年的时间去为每一个死去的人哀悼,既有庄重的死也有微不足道的死,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哀悼去铭记,把每个人当做他人无法代替独一无二的存在记住,记住有一个一定也有过一些优点的人物拼命地活过,记住一定存在过某个无可替代的人。这样的行为私下人们褒贬不一,但静人也说,只要有哪怕一件对别人的善良举动或是被感谢的行为,那就足够了。这世界充斥着无声无息的死,心力交瘁的死,恋恋不舍的死,充斥着更为悲惨的死。人很渺小,很多人走了就像叶子被风吹过消失不见。很多人说成无聊,但直面这些的时候,我们就觉得生的世界的虚妄和惨淡。我们记住他,他爱过谁?他被谁爱过?他生时是怎样的人?他是不是幸福?这些都会不见,像划过的流星转瞬即逝。

其实像《哀悼人》一样,有很多的作品都在形而上得表达作者对人文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尊重,而我们通过读这些文章,更能清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而让我们更加认真和努力的生活。

五、众里寻他千百度,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们有时莫名感动,或者产生某些类似灵感、明悟的东西,一霎那可能就消失不见,众里寻他千百度,其实这种东西已经隐藏在我们的心里,而我们需要有合适的契机打开它。反之亦然,起初读了许多文字,没有感动不曾深刻,许久之后,遇到的一些事情,像是有条线将这段文字和这件故事连在一起,自己的感动也一下子被带动起来了。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课本里的,当时只觉得陶渊明矫情,回家一件小事却抒此大作,作!作!作!上了班的自己被老板呼来唤去,做牛做马,工作到一年忽然回忆起这篇《归去来兮辞》,真是应景非常,拿出本子一连抄了好几遍,眼泪丛生。我们的经历有时候不足以使我们完全认识一篇文章、一个人、一件事情的好坏,有很多的真理只有身在其中才可以知晓。

周国平说:“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很实际的目的,读书就是我在吸取营养,把自己丰富起来。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时候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兴趣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