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学道——《道德经》解读3

历史原由,导致今天流传于世的《道德经》有很多版本。因为很喜欢赵孟頫的字,所以用的是赵孟頫小楷版本。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自我解读: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在任何时候注重人才崇尚有德行人都是社会共识,为什么老子会提倡“不尚贤”?代入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天子对天下掌控日渐式微,诸侯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为了提高国力保持竞争性,各国纷纷招揽贤才,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

“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使贤者不贤,反而引起社会动荡,这让我想起社会“公知”们。公知原称公共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具有高学历或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知识素养的人。公共知识分子原本是具有情怀的一群人,他们往往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发声,经他们参与讨论的公共话题引发了社会关注与批判,在社会事物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随着公共知识分子取得的社会公信力形成权威性带来社会地位影响力,一群所谓文人学者纷纷在公共媒体上发表有目的性的引导舆论。在网络的放大镜下,一些“公知”表里不一的立场,道德至上、居高临下的价值观,甚至不顾公共利益似为公共、公众发声,实则煽动、只为引起社会舆论制造话题冲突,取得公信力后就开始利用影响力赚钱的种种行为。使“公知””社会声誉直线下降,“公知”也从一个褒义词渐渐变成了贬义词。

真正的“贤”者不会因为“不尚贤”的行为而变得“不贤”,而“尚贤”往往引得沽名钓誉者竞相争夺,惟恐天下不乱。国君不应以超出规格的地位、权势 、功名招揽贤才,人民也不应迷信追随权威,要客观公正地对待贤才。这才是"不尚贤”的本义。

不要珍爱重视难得的财物,使百姓不因此产生偷盗的行为。一开始看到此句,百般不解,岂有此理,金银财宝,人参貂绒,哪样不是难得之货?世上珍稀的事物万万千,别人居心不良行偷盗之事与我喜爱重视这稀罕之物的行为何干?

无意中听到蔡卓妍唱的“松驰熊”,这首歌曲创作背景曾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社会事件“活熊取胆”,熊胆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药材,为了取得熊胆汁,人们创造了活熊取胆技术,一个金属管永久地插入熊的胆囊,另一端露在熊的腹部外面,方便吸取胆法,因为伤口裸露在外,无法痊愈,所以经常感染,熊场会用特制的针管抽扎进胆囊取胆汁,每到这个时候,被抽取胆汁的熊都会疼得惨嚎!黑熊无法忍受这样的酷刑,扒开自己伤口内的内脏、掏出自己的肚肠自杀。为了防止这样的行为发生,人们发明了铁马甲,让爪子够不到伤口。可怜的黑熊们连自杀的机会都被剥夺了,熊场的人为了防止黑熊自杀,还把他们分别关在狭小的铁笼里无法活动。听着简直让人头毛竖起不寒而栗。

为了皮草,被圈养的动物 ,为了鱼翅被活生生斩去鳍的鲨鱼,为了象牙被偷猎的大象,古代葬身大海不可胜数的采珠人,因点翠首饰而一度濒临灭绝的翠鸟。《资本论》曾这么写道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从古至今,因为贵价物品的溢价空间,利润的驱使偷盗走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这些贵价物品往往并不是生活的必须品。想到这里,我不禁佩服老子,远在几千年前老子已预见了人性的狭隘,所以老子强调朴素自然之道,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这样就不会让社会上显现引发欲望的根源,自然就平息了产生动乱的动机。

老子生活在一个农耕社会,我可以想像,他理想的社会状态就像一幅田园画,质朴淳和,人们耕种丰收,肚里有粮充饥,要注重健康,保持强建的体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心中不必有太高远的理想和志向,吃饱穿暖,一辈子过着平和的小日子。大人们治理地方的原则就是保持老百姓自然的生活环境,不必使人民知道太多以免因此产生不必要的欲望动乱,在这种简单单调的社会环境之下,就算有人想挑动事端制造动乱,在这种人人安居乐业的环境下也不会有人响应,自然就不敢这么做了。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不去干预,使之休养生息,越是没有可作为的天下越是太平无忧。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交通出行极其不便,有些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家乡,信息传播也极其有限,当地大多依靠乡绅家族自治,地方官员们的主要责任是劝课农桑,维持人口增长,维护地方治安。小农经济下大多数百姓为了温饱已耗尽心力,能够读书识理的只是少数人,多数民间纠纷要靠得高望重的族老,政令经常不能普及荒僻,属于一个极度闭塞的环境。在农业不发达的环境下,土地产出如果失调很容易造成民乱,流民横行则天下乱矣。打个比方,要是能吃饱穿暖,肚里有粮兜里有钱,安居乐业谁也不想造反。

但是老子的理想设想注定不能实现,土地是第一生产力,士农工商,商者地位最低。商人却往往是头脑灵活之人,能攥取大量社会资源进行交换取得比土地农作超额的利润,长此以往,商人有钱却没地位往往需要积极依附权势之辈以达到安全感避免被政令剥削,商的第一属性必是贪婪和扩张,历数历史变迁,各朝各代无不从兴到盛,盛极而衰,兴盛的朝代往往商业高度发达。

“欲”人之天性也,也正是天性中的欲望,使人求知求欲,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资源通讯的便捷也是以往不可想像的,老子的思想却也不是不能借鉴的,现今社会物质需求已提高到精神需求,拥有不崇尚不盲从的思想,对自然给予的敬畏之心,平淡自然不以奢侈物品为好的心境,安定不乱下政令的安居环境依然是民心所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凡人学道——《道德经》解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