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打不行?这样想就糟了!熊孩子,恰恰是被打出来的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自古以来的民间俗语深刻影响着父母们管教孩子的思维方式,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体罚这种方法已经被诟病无数次,还是有很多父母从实践中得出“不打不行”的无奈结论。

治“熊孩子”只能靠打吗?

最近有一则新闻,河南汝阳的几名孩子在玩耍时,看上了路边停着的一排小轿车,爬上爬下,连续踩踏了十几辆车子,其中一辆保时捷的尾翼塌陷,造成了3万余元的维修费用。

对此,网友们的建议很明确,对付熊孩子不能纵容不能溺爱,必须下狠手,打!

很多人觉得这种方式很奏效,“一巴掌立马乖了”、“打一顿就老实了”,但是作为曾经打过孩子的父母,扪心自问一句,打一顿真的就“好”了吗?打一顿,孩子从此以后就变成人见人爱的乖小孩了吗?

有一句俗话道出了其中的规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话看似在教父母们动用体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在提醒我们,一旦开打,就会跌入“不打不行”的恶性循环中去,打一顿的起效期最多也就三天。


出了大事的孩子,都没少挨打

还记得2013年那个震惊全国的重庆10岁女孩摔婴案吗?才小学五年级的施暴者李某某,将邻居小男孩原原从电梯里抢走,带回家殴打,最后将他从25楼扔下,命悬一线。

“她妈妈对她挺凶的,经常吼她,很大声,也会打她。”邻门的万师傅回忆。

“小女孩经常帮大人来拿快递,她一个人来时很活泼,跟母亲来时却很拘谨,有种害怕在脸上。”小区物管处的工作人员说。

从邻里的反馈来看,这个几乎闹出人命的当事人小女孩,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体罚教育”之下,并不像大家以往刻板认为的那样——熊孩子都是“宠“出来的。这样的孩子没少挨打,甚至可能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承受的皮肉之苦要多得多,到头来却也正是他们,犯下了如此不可饶恕的罪行。

研究发现:惩罚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守规矩

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被打的孩子攻击性更高,更不听话。研究者对1900个家庭的近500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1岁、3岁、5岁、9岁时,因淘气被打的比例分别是28%、57%、53%和49%,而遭父母惩罚最多的“问题儿童”行为问题未减反增。

2018年的一项新研究对比了88个国家孩子的状况,发现,在德国、瑞典、新西兰这种被完全禁止体罚的国家里,青少年的斗殴行为更少,男孩的斗殴率下降了31%,女孩则下降了58%。

众多的科学研究都指向:体罚非但无用,反而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为什么我们千百年来奉行的这套训诫措施,在科学事实面前,会败得一塌糊涂呢?

美国作家克莱·舍基 (Clay Shirky)在他的《认知盈余》一书中说,威胁和惩罚只会减轻人心里的负罪感,从而让他们更加不守规矩。

书中提到,以色列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对于接孩子总是迟到的家长,幼儿园对他们进行了罚款措施。照理来说,家长们应该会逐渐减少迟到现象,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迟到的家长越来越多,最后甚至达到了原来的3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迟到本身是件令人羞愧的事,但由于受到了处罚,家长认为已经为此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这种愧疚感也就消失了,惩罚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纵容了错误行为的发生。

孩子犯错,往往都有他们的内在认知理由,比如随意打人,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强者,爬上停在路边的车辆,他们觉得非常酷……如果一味用外部惩罚来控制这样的行为,即使孩子暂时停止了犯错,也只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内在认知并未改变,在恐惧感远离时,又会故态复萌。


被暴力对待的孩子,易患精神障碍,智商也受影响

电影《霸王别姬》里,主角程蝶衣、段小楼从小在戏班长大,身边的一众师兄弟,都是在师傅严厉的棍棒下艰难学艺的。记得有一个与程蝶衣一起逃跑的孩子小癞子,最终因为害怕被师傅毒打而上吊自杀。他对皮肉之苦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在出逃期间看了一场名角儿的京戏表演,当在场的观众纷纷为角儿们的精彩表演而喝彩时,小癞子却大哭起来:“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呀?”可见,即便是面对“成功”,被打的孩子心里留下的仍然是曾经经历过的无数创伤。

这种创伤并不能被时间治愈,在成年后,它的副作用会像飓风般席卷而来,侵蚀着人生的每个角落。

加拿大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34653位美国成年人的数据之后发现,在童年遭受过体罚教育(非虐童)的人,成年后更容易患上情绪障碍、焦虑症、药物依赖、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而且还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和肥胖。

而在另一项研究(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in Ottawa)中,研究人员也指出,频繁遭受体罚的儿童,大脑前额叶灰质有明显的减少,而大脑灰质往往又主导着人类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就是说,体罚会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

近些年的各类相关研究都在讲同一个道理:你以为你是在“教育”孩子,其实,你只是给了他们更为艰难的人生。


不打,真的没别的办法吗?

“不打怎么教得好?”

“你是没见过我家的孩子,不打真的不行! ”

是不是经常听到身边有些家长会这样说?不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还是说,作为家长的你,脑袋里所存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太过匮乏?

众所周知,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曾经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刮痧》,讲的就是因为一次刮痧事件,主人公许大同被美国法院剥夺了儿子的监护权。可见体罚在美国是被严令禁止的行为。那么,美国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难道对于管教孩子就无计可施了吗?他们的孩子,在更少挨打的情况下,难道比我们的孩子更缺乏自控力和行为约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说真的,所谓的“管教”和“为他好”,都是动手的父母为自己行为开脱的说辞。一不小心就被孩子触怒,就不顾一切举起了暴力的手掌,其实正是自控力太差的表现。“情绪化”是解决问题时最大的绊脚石。父母尚且无法自控,又何来道理要求孩子听话?也许,你正是孩子暴力的榜样。

不打的教育,说来也很简单,让自己和孩子都尽量远离当下的情绪和环境。冷静是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它会令你的脑袋里冒出一万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温柔而坚定”、“理解和帮助”,这些都是家长们倒背如流的教育方法,怎么到了有机会付诸实践的时候,就只剩“打一顿”这一条路了呢?

孔子说:“不教而诛谓之虐。”

打骂教育犹如毒品,短期看似有效,长期则伤身不浅,过度依赖这种方法,说到底,只不过是“懒惰”二字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孩子不打不行?这样想就糟了!熊孩子,恰恰是被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