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自渡子

小青龙汤

(来源、类型、药方、药材、功效、主治、现代治疗、制法、用量、禁忌、加减、原条文、方歌、辩证、配伍、方解)


来源


《伤寒论》


类型


解表剂。


药方


麻黄(三两≈45克/去节),桂枝(三两≈45克/去皮),

干姜(三两≈45克),细辛(三两≈45克),

五味子(半升≈45克),芍药(三两≈45克),

半夏(半升≈45克/用水洗),炙甘草(三两≈45克),


药材

(8味药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炙甘草)


麻黄》——药类(辛温解表),药性(温),药味(微苦,辛),入经(肺,膀胱),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药类(辛温解表),药性(温),药味(甘,辛),入经(心,肺,膀胱),功效(发表,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干姜》——药类(温里),药性(热),药味(辛),入经(心,脾,肺,肾,胃),功效(回阳,通脉,温中,散寒,燥湿,消痰)。


细辛》——药类(辛温解表),药性(温),药味(辛),入经(心,肺,肾),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温肺,祛痰,止痛)。


五味子》——药类(敛肺涩肠),药性(温),药味(酸,甘),入经(心,肺,肾),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补肾)。


芍药》(即白芍)——药类(补血),药性(微寒),药味(酸,苦),入经(肝,脾),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肝,止痛)。


半夏》——药类(清热燥湿),药性(温),药味(辛),入经(脾,肺,胃),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特注(有毒)。


炙甘草》——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肺,胃),功效(益气,复脉,补脾,和胃)。


功效


具有辛温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


主治


主治外寒里饮证(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现代治疗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制法


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


用量


每次温服一升(约200ml左右)。


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本方/加减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

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

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

如果咽喉有梗塞不畅感觉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

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

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蒌根三两;

如果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

如果轻微腹泻的——去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一团,炒成红色;

如果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本方/原条文

 

《伤寒论》40、外感病,太阳表证未解,而又水饮停聚,出现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见口渴,或见腹泻,或见咽喉梗塞不畅,或见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见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伤寒论》41、外感病,表证未解,水饮停聚,症见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如果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金匮要略》:患溢饮病的,应当用发汗治疗,大青龙汤主治,小青龙汤也主治。


《金匮要略》:病人咳嗽气逆,以至喘息不能安卧,可用小青龙汤主治。


《金匮要略》:当妇女咳吐稀痰涎沫时,医生误用攻下法,造成心下气阻而痞满,这时,应当先治咳吐涎沫,用小青龙汤主治。吐涎沫症状消失后,再治痞满,以泻心汤主治。


方歌


1、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2、小青龙治痰饮证,麻桂干姜芍草同,更有夏辛兼五味,温阳化饮此方宏。


辩证


本方为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喘证的常用方。

本方临床诊断应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配伍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


方解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

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则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外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

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

若胃气随肺气上逆,则干呕;

若水饮溢于肌肤,则头面四肢浮肿;

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

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使外邪得解,内饮得化,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辛温之品,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为臣药。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既可发表散寒,化饮平喘,又能敛肺兼顾正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青龙汤——自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