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亮点
1、夜间经济
“灯光一亮,黄金万两”——提振夜间经济、繁荣夜间消费,早已成为不少国际大都市的选择。战略咨询公司声音外交2018年发布的一份《夜间经济指南》显示,美国纽约的夜间经济2018年为纽约市经济发展贡献了约100亿美元。2019年纽约市发布的《纽约夜生活经济报告》显示,纽约市的夜生活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为:2016年创造了19.6万个工作岗位、62亿美元的工资和191亿美元的经济产出。2019年五一假期期间,中国居民夜间消费金额占全天消费金额的29.92%。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为证,还有真金白银的事实摆在眼前,也难怪北京、西安、成都、南京等城市都抢着搞“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是由市场行为主导的自发行为,既是社会压力释放的阀门、社会的稳定器,又吻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符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城市消费经济强有力的延伸和补充。繁忙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夜市里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休闲、娱乐、消费等,舒缓自己疲惫的身心,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累积的压力,享受沉醉在夜里的放松。
“夜间经济”以休闲娱乐和服务业为主的特性,还满足了人们由物质消费向精神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尤其是中国正在激发大消费的能量来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夜间经济”的强大消费力就更不容忽视了,要知道,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夜间经济”已占到全天服务业营业额的50%。更何况眼下各大城市都来到了同构化、同质化破题的拐点期,都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二次城市化的突破口,“夜间经济”天生自带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属性,也是城市竞争的新维度!
2、会展行业
会展是个古老的行业。自1851年诞生于欧洲的第一个国际博览会“万国工业产品大展览会”至今,现代展览业已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即便是在后发的中国,从1951年算起,会展业也有近70个年头了。上海等城市如此重用“老古董”会展,看似偶然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必然。会展业能兑现成可观的经济产值,甚至还能改写城市或地区的命运,这点已有印证。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各类展会活动直接收入176亿元,拉动消费1498亿元。不单乌镇凭借世界互联网大会走红,有了“乌镇很忙”“会议很多”的“傲娇”调侃;G20峰会更让杭州掀起一波“杭州与上海:谁是谁的后花园?”之讨论狂潮。
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如何最大化实现资源整合,以发展平台经济来打造超级枢纽,成为城市二次迭代的关键。而会议、会展经济恰恰类似于平台经济,势必会让城市在二次城市化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疯狂同构化竞争局势下脱颖而出。从当前全球经济形态的演变规律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方向来看,会议、会展前所未有的发展机缘要来了!这个时代很疯狂,机器换人、无人驾驶、动动手指网上交易等,生产、生活、交换等新经济方式迭代叠加,发展速度快到人们来不及反应和选择,迫使人们必须反复交流:找感觉、找方向、找方案。“圈内的”需要找到一个平台去展示、宣传自己的创意创新,“圈外的”又迫切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去预见行业前沿性动向及时代延伸轨迹,此时,会展业的平台属性可谓与之完美接榫!对城市而言,会展业既是古老行业,也是21世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时尚产业。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大共性问题。
第一,从需求方看,观众从何而来?要知道,展示形象、调查行情、获取订单、交流技术,才是客商参加会展的最终需求。会展能否成功举办,关键是定位,必须能够激发参展方及其他观展人员的兴趣。倘若“展商比逛展的人数都多”,客商摆台给谁看?大型会展尚可依靠政府为之背书吸引观众,可众多小型会展又当如何引流?
第二,从组织方角度看,会展小镇与会展大城市如何平衡?纵观国际,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企业推动型和政府市场结合型等几种成熟的运作模式。中国虽兼而有之,但多数情况下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和有竞争力的组展商,对会展该怎么做、怎么选、做得对不对、能不能和当地产业结合好,相关部门心中缺少一杆秤。一些部门以为会展就是用展馆搞一场展览即可,殊不知,会展除了场馆,还需要更多服务设施予以支撑。换言之,会展业的城市系统性要求其不能独立运行。因此,就算费力搞会展小镇、会展大城市,倘若形式雷同,又未能与周边形成互补互生的区域城市圈,恐怕也难以持续。
第三,绩效与会展产业链的长与短如何把握?倘若能够延伸会展产业链,自然不愁产出效应,怕就怕会展往往从“结果导向”变成“结果终结”。要么“搞展会时很嗨皮(happy),但散场后又回归原有的孤寂”,要么在绩效评估时,只突出经济效益,却忽略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看得到统计数字,却看不到带动效应。如何在国家主导的商业模式及商业延展的“会展+”模式中实现会展产业的溢出效应,延长会展产业链,才是发展会展业的难点。换言之,当人类由物质生产拐入创意营销阶段,稀缺的从来不是产品,反而是众多的展销平台。当然,会展业的下一步,除了要搞好展会,更需挖掘会议的潜能。毕竟,会议才是会展业的皇冠。
3、新制造
新制造究竟是什么?互联网巨头纷纷跨界切入,有“外行颠覆内行”的势头,要革传统制造的命。凭借“互联网+”和“AI+”这两大“神器”的多元化嫁接,互联网企业正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面格式化,抢夺它们的饭碗。
阿里云已联手淘工厂,助其实现生产流水线智能化。百人规模工厂的改造成本仅在5万元左右,算法优化生产流程后,排产提升6%,交付周期缩短10%,实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可以说,利用互联网平台达到了联结资源、系统集成的效果,马云的“新制造”已经在服装行业打响了第一枪。
工业巨头势必要将目光转向全产业链的布局,一手产业链内置,一手高科研投入。如富士康2018年2月宣布投资3.4亿美元研发人工智能,又于5月斥资45.8亿元打造南京研发中心。2018年6月富士康登陆上交所,招股书中其撕掉代工厂标签,聚焦“云移物大智网+机器人”的野心一览无余。郭台铭更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内部计划在5年内把工人拿掉80%,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内也会做到,因为科技已经在这里了”。
未来的新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将是生产资料,互联网、物联网是生产关系,而科学技术将是第一生产力。在此格局下,制造业的面貌也将焕然一新。
其一,“无人工厂”将成新制造的主流。未来,一个共享云足以链接需求端与供给端,工厂通过物联网接单后,内置的AI总控将自主编程设计最优制造流程与工期排表,并进行完全自动化生产与品质检测。从设计、生产、物流、交付,到设备检修与维护,都可以实现完全“无人化”。然而,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问题,“无人工厂”或将如多米诺骨牌般被连锁反应击溃。
其二,新制造企业生态将呈现超大与超小并存的两极格局。未来,新制造企业既可以是体量庞大的“无人工厂”甚至“无人园区”,实现产业内置,达成全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又可以是“家庭小作坊”式的个人工作室,满足极致的个性化与体验化需求。届时,互联网与物联网企业、制造业与零售业企业等将逐渐一体化,现阶段网络“大佬”与工业巨头的争锋也将随之消弭。
4、睡眠经济
中国人的睡眠状况有多糟?《2018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8年,中国人均睡眠时长由8.8个小时降至6.5个小时,平均38.2%的中国人有睡眠问题,比全球平均高出11.2%!其中,“80后”、“90后”正在成为睡眠障碍的主力军。有调查显示,62.9%的“90后”年轻人处于睡眠的“烦躁区”和“苦涩区”,还有12.2%睡在“不眠区”,只有5.1%的人处于“甜美睡眠”状态。
博思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改善睡眠产业市场规模约2797亿元。大量“助睡神器”占据各大电商网站,从褪黑素、睡眠枕、助睡眠香薰这样的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安眠手环、失眠贴、睡眠喷雾、睡眠音响,等等。此外,一些失眠社区、失眠心理咨询等与睡眠相关的App也相继上线,有些可以记录使用者的睡眠状况,生成睡眠报告,有的可以通过助眠音频帮助用户入眠;甚至催生了“陪睡”经济,淘宝上专门售卖晚安短信、睡眠技师助眠的这类新兴服务供不应求。
睡眠问题常态化的原因包括:
首先,工作压力大是影响睡眠的罪魁祸首。《劳动法》规定,标准工作时间是每周40个小时;即便生产经营情况特殊,每周工作时间也不应超过44小时。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7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46.5小时。还有调查显示,超过58%的网友表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其次,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正在抽离一部分人的睡眠。如今,夜间经济的繁荣让自然节律被扭转,白天和黑夜不再分明,18小时城市变为24小时城市。
最后,互联网让“生物人”异化为“电子人”,对网络的依赖成为睡眠的最大阻碍。互联网365天全天候流转的信息通道,确实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时时都可以彼此串门的村庄。截至2018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2018年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较2017年年底提高0.6个小时。微信、微博、短视频,刷剧、游戏、看小说,一边是“看完这集就睡”“赢一把就睡”的自我催眠,另一边是时间悄然流逝,睡眠时间被大大挤压。即便入睡,人们也是手机不离身。
5、懒人经济
“懒人经济”往往又和以下几种形态相伴相生:一是无聊经济,大量生产力从流水线上解放,更多的无聊时间无处消耗,于是微信公号、抖音头条就成了最好的产品形式,将碎片化的内容推送到无聊的你面前。无聊经济是时间管理上的“懒人经济”。
二是鸡汤经济,互联网让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千家万户,“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让多少人欣然向往,仿佛跨越社会阶层鸿沟只差一篇文章。这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成功的焦虑和对捷径的渴望,随之催生的各类“知识付费”便是对此的印证。鸡汤经济是自我成长上的“懒人经济”。三是“佛系”经济,当前世界千变万化,奢侈品、日用品种类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彰显自己的独特审美和与众不同,或许“佛系”和“小清新”是当下年轻人最好的选择。对于懒得花时间打造“自身人设”的你来说,“佛系”经济是文化选择上的懒人经济。
基于以上市场现象,“懒人经济”正在各方面推动人类进步,并衍生出广阔的前景和机会。
首先,“懒人经济”正在直接对传统行业釜底抽薪。受到“懒人经济”整体性的影响,曾以传统渠道著称的沃尔玛宣称2019年旗下电商数据有望增加40%。2018年“双11”,22个交易平台销售额锁定在3143.2亿元,其中增长最快的消费品类非扫地机器人莫属,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400%。扫地机器人正是近年来在“懒人经济”的势头下诞生的新家居用品,甚至一度被称为“90后”结婚的“必备大件”之一。由此可见,一些承载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概念的新物件必然会对传统行业进行全方位的洗牌和替代。横向看,不少钟点工或已经被迫向月嫂、陪护等技能需求较高的职业转行;纵向看,一些原有的吸尘器大厂正在加紧立项成立扫地机器人事业部,为争夺这块“新蛋糕”而加班加点。
其次,“懒人经济”促进了整个社会从劳动到财富的有效交换。各类即时物流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大量基础建设后,城市消化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手段。农民工等原本在工业时代由包工头等组织通过劳动换取报酬的群体,变为了当今各类创业企业的“外卖”“跑腿”大军,他们的服务方式和劳动关系发生了转移。有数据指出,中国3.6亿元的外卖市场大约支撑了400万外卖小哥的就业市场,这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后,“懒人经济”是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寻求差异化的锚。新时代的消费者不再单单追寻质优价好,而是更在乎“下单购买—快递收货—分享点赞”的整个过程。企业如果忽略了这一环节,就犹如工业时代产品缺少有效市场差异化定位、无法紧扣消费者需求那般,跟不上时代步伐,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综上,我们应该从思想开始抛开旧有观念,积极拥抱“懒人经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紧跟时代中各个年龄层人群的想法,才能不错过“懒人经济”所能带给我们的各种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懒人经济”并非要我们从头到脚原地不动,要警惕从“身懒”到“心懒”的蜕变,懒人思维要不得。
6、萌宠经济
风水轮流转,那些本应肩负看家护院、消灭蛇虫鼠蚁重任的动物,摇身一变成了“主子”,人类反而做起“铲屎官”,还沉迷在“吸猫”“吸狗”中无法自拔。网友打趣道,“一日不过三大事——睡觉、吃饭、撸萌宠”,就连在小区遛宠物也变成了一项社交活动,比血统、比毛色、比智商,萌宠俨然成为新一代攀比利器。不仅如此,互联网企业也热衷于将自己的logo萌宠化,飞禽走兽游鱼无所不包。如京东的狗、天猫的猫、腾讯的企鹅、百度的熊掌。传统企业也借“卖萌”回潮,如雕牌的雕兄自称“国民男闺蜜”,成为新晋“网红”;日本熊本县打造的熊本熊IP风靡全球,为其吸引了无数游客,带来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人类已经无法阻止萌宠了”。
萌宠缘何备受追捧?首先,从社会背景看,人口结构变化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构,使萌宠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退去,老龄化与少子化两端收紧,老龄人口、空巢青年、丁克夫妇、留守老人等人群逐渐涌现;另一方面,城市化后冰冷的钢筋水泥成为物理屏障,使人与人的关系在空间上产生疏离,“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理睬”。而互联网的普及又让都市“低头族”之间缺乏现实交流,千言万语只在指间,肢解了传统社会环境的人情依赖关系,于是孤独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基本特征。白天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现代人神经紧张,晚上回家面对漆黑冰冷的房间,情绪无处排解,情感无处安放。此时,萌宠便成为人们情感投射的对象,甚至一度流行养“蛙儿子”以排遣寂寞。其次,从心理因素来看,人们对“萌萌哒”的宠物的喜爱,近乎一种本能。生物学上的演化性适应让人类天然亲近萌宠,即“幼体滞留”——喜欢一切有幼体特征(大眼睛、大头)的东西是人的天性,幼体的可爱特质能够引发成人的养育之心。如爱猫狂人海明威所言:“一个人不会被打败,但是可以被猫毁灭。”此外,人与动物的互动多真情、少套路,交流无摩擦、无隔阂,且完全由人类主导,情感产投比远高于人类间的交往。宠物通过驯化甚至可以完全按主人想法格式化其行为,如招手即坐、挥手即跳,这种养出“聪明儿子”的成就感,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与动物的情感纽带。再次,从经济因素来看,宠物热的根本逻辑还是消费升级。40多年前,人们自顾不暇,普遍为自身温饱而奔走,即使圈养动物也更多出于其功能性。而如今经济发展带动消费升级,形成惊人的消费购买力,人们对宠物及相关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走低。2015年至2018年,在中国多个主流电商平台的销售收入增幅榜上,宠物用品皆位列前三。
《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宠物经济仅犬猫市场就已经达到1708亿元的规模量级。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8000美元将带动该国宠物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此可见,对于年人均GDP刚突破8000美元的中国而言,市场爆发在即。从利润增长来看,宠物行业也是全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从产业链布局来看,纵深发展潜力无限。除宠物训练、美容、殡葬等传统宠物产业,产业链还将伴随萌宠IP化、云养化等新型服务模式扩张,产业细分化、多元化,催化经济效益。如宠物“网红”打造热门IP,一套从汇集粉丝到用户沉淀再到商业布局的运作模式日益完善。萌宠跨界的衍生价值更不容小觑,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虚拟养猫游戏CryptoKitties(迷恋猫)一度占据以太坊15%的流量,最贵的一只虚拟猫卖到了2.6亿元人民币。
7、闲置经济
打折凑单囤的护肤品,一时冲动买的衣服,已经失去兴趣的游戏机、手办,随着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而来的是大量闲置物品资源。以手机为例,《2018年中国二手手机在线交易观察报告》显示,两年内更换手机的用户比率达44.34%,更有高达83%的用户家中囤积着2台及以上废旧手机。小到牙刷、书籍,大到电脑、电动车,大量闲置让“买二手,卖二手”成为生活新风尚。MobData研究院发布的《2018二手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二手闲置市场规模为7420亿元,估计2020年有望超过12539亿元,成为万亿级别的大市场。线上消费的庞大规模(2018年中国移动电商用户规模为5.1亿人),让闲鱼、回收宝等C2C、C2B2C [29]二手交易平台借势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在闲鱼,每天有超过100万用户发布超过200万件个人闲置物品,2018年成交量超过1000亿元。相比逛淘宝,紧跟潮流的年轻人更喜欢随时逛逛闲置交易App,跟物美价廉的生活“小确幸”来个不期而遇;卖家则能通过卖闲置搞“创收”——2018年闲鱼用户人均在闲鱼上收入超4000元。不仅如此,明星们也开始靠卖闲置打造新的“接地气”人设来“吸粉”。
闲置经济将爆未爆,其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
第一,整个产业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闲置市场作为互联网巨头战略布局的一环,主流电商平台如闲鱼、转转、回收宝等都“背靠大树好乘凉”,疯狂融资、烧钱,通过“跑马圈地”来迅速抢占市场,无法摆脱互联网企业“高增速=成功”的评价标准。再加上闲置交易的特点,“卖家”由有资质的经营者变为个人,导致法律责任界定不清,并且交易本身利润空间不大,让平台盈利成为痛点。
第二,交易的价值转化阻碍重重。从上市的日本C2C二手交易平台Mercari到占瑞典GDP 10%以上的二手交易,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有活跃的闲置市场,是因为商品的剩余价值可供交易,并且有平台标准化服务背书。反观国内,本身二手文化不够发达,导致在人们的认知中“闲置”与“垃圾”的界限模糊,再加上缺乏平台的保障性托底而基本仰仗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商品的剩余价值很难转化为再次使用的价值。
第三,当下仍处在物质引领的大消费时代。目前,(一手)消费是维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达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而闲置经济以交换为主,本身并不产生GDP,与现下主流的经济发展“唯GDP论”还不相融。另外,“90后”、千禧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比如颇受欢迎的快时尚因为低价、更新快而流行,然而超过一半的衣服在不到1年内就会被扔掉——因为对于廉价的衣物来说,扔掉比卖掉更方便省心。
闲置经济的全面爆发将呈现以下趋势:交易平台“横向”社交化与“纵向”专业化同时延伸。闲置交易的特点是难以标准化,传统电商“立即购买”的逻辑不再适用,而社区能够泛化沉淀社交弱关系,反而可以更好地匹配供需,让闲置物品能够被卖给兴趣相同的人。而专业化纵深需要高技术手段,比如在3C电子产品的垂直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检测App等技术加持,将突破工程师的人力和渠道限制,完成检测、估价、回收全流程;在更复杂的二手汽车交易场景中,基于大数据的残值定价和预测模型,通过更精准定位用户来完成潜客转化,优化传统的线下二手车市场销售业务。
闲置经济将由狭义的二手物品拓宽至空间、时间等广义资源的利用。比如,目前养老的供需错位。一面是大城市优质养老资源“一床难求”,一面是农村养老院大量闲置。闲置经济将重新定义康养行业,把线下闲置的养老资源重新整合,连接绿色生态旅游资源,让农村养老院的地域劣势变成优势,打破养老与高端疗养的边界,养老院不再仅仅是一张床位、按时三餐的简单服务。又比如,因传统业务拓展渠道信息不畅而导致的律师等专业服务人才的资源错配或闲置,App平台则可以无障碍联通当事人与律师,大大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