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刷书,一起成长。我们今天继续来刷关于情绪的书,书名就叫《情绪》。
本书作者莉莎·费德曼·巴瑞特,目前担任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知名教授。巴瑞特在本书中提出了“情绪构建论”,提供了关于情绪新的解释方式。
本书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豆瓣评分7.9分。我们来看看巴瑞特教授的“情绪构建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关于改善情绪的方法。
我们一般认为情绪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每种情绪对应相应的身体反应,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等,这种观点叫做“情绪指纹”。就是说每种情绪像指纹一样,有很强的识别性。
这种观点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包括汤姆金斯在内的一些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把具有普遍意义的情绪表情给不同的人识别,大部分人都能够分清这些表情所代表的情绪。
我原来看过一部美剧《Lie to me》,有两季,就是以识别微表情为主题的,从人表情或肢体的细微变化中识别他的情绪变化。当时看的时候觉得非常神,之后还有《FBI教你识别微表情》之类的书籍。这些都是建立在“情绪指纹”的基础上。
但是巴瑞特并不这么认为。首先,她否定了“情绪指纹”。她认为,我们是综合了人的表情、身体动作、具体的境况、以及遇到的事情等信息,判断除了对方的情绪,而不仅仅只是从“情绪指纹”就能辨识出情绪。“情绪指纹”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
其次,她还否定了情绪的普遍性,她认为人的情绪是收到后天所在社会环境的文化的影响户塑造。科学家曾经以婴儿做实验,观察他们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研究人员并不能通过观察婴儿的表情来辨别出他们的情绪。
巴瑞特教授还以各个国家语言中特有的情绪词语为例,来说明情绪受到社会文化影响更多。
最后巴瑞特提出了“情绪构建论”。“情绪构建论”认为,我们的情绪并不是受到外界刺激而自发产生的。情绪的产生,有三个关键要素:大脑的预测能力、我们身体的内感受,以及头脑中的不同情绪的概念。
情绪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从而调节自身的系统,产生内感受,这种预测和内感受与头脑中原因的情绪概念向匹配时,变构建了某种特定的情绪。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刷过的书。
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情绪是自己的信念系统对外界事件刺激的反应,这是从诱导情绪产生的角度来分许清晰,并没有从本质上说情绪的情况;
戴维森的《大脑的情绪生活》,也是从个体的角度,提出了“情绪风格”的概念,每个人的情绪风格因为在六个维度的程度不同体现出情绪风格的差异,从而在情绪啊表现上具有自己的倾向性;
本书所反对的情绪指纹,认为情绪先天的、普遍的,是一个固定的机制。我理解这个观点应该可以从进化和基因角度解释,情绪作为进化形成的一种对待周边环境的特定反应,对人的作用是趋利避害,消极情绪是躲避风险,积极情绪是促进生存和繁殖,一些信息应该是写在基因中。所以情绪的先天和普遍性也有道理。
本书提出的情绪构建论,把情绪与后天社会文化的环境影响以及大脑的预测能力想结合,认为是大脑先预测了所面对外部刺激的后续发展,产生了内在感受,并且把这种预测和感受与大脑中的情绪模型相对应,构建了某种情绪。但这种观点中,没有看到大脑中的情绪模型是怎么形成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我们再来看看基于“情绪构建论”,对改善情绪有哪些方法。
巴瑞特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
情绪粒度,指的是我们在不同情况下,区分并识别自己感受的能力。情绪粒度高的人,能够准确的识别并描述出自己的情绪,也就能够更加准确的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相反,情绪粒度低的人,受到的情绪困扰会更大。
提高情绪粒度的办法,是掌握更多的描述情绪的词汇。这里有两个窍门,第一个是不仅要在母语里找,还可以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找。前面说过,不同的社会文化,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他们会有词语表达一种他们特定的情绪。比如eudemonia,表示因为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这与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说“我很高兴”,似乎高级了很多。
第二个是自己创造一些概念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虽然这些词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它们最能表达你所感受到的情绪。
除了提高情绪粒度之外,其他的方法都是老办法,比如锻炼身体、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吃好喝好之类的,虽然老套,但确实实用,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用而已。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刷书的主要内容。天天刷书,一起成长,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