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发作,神经病发作的发作。
我在做什么?
答:沉浸内容营销。
这是什么?
我简单描述一下:
沉浸内容营销就是:用特定的叙事方式为参与者构建时空体验场,通过临场参与或社交传播的方式,创造情绪价值,达成品牌目标价值交换。
太晦涩?那就多念几遍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意思是让人的情绪不仅仅停留在主观体验的层面,而是让情绪产生某种动力。
对于品牌来说,这种动力是营销行为想要交换的最有效价值。比如说让参与者产生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对产品的购买,对形象的喜爱等。
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有趣,有价值。
有趣的点在于它足够地跨工艺。
很多人说直播是沉浸式体验爆发的前置动力,因为它是一种缩短了屏幕与人的距离,并能产生互动的内容方式,促生了人们对于实时互动和控制感的习惯。现如今的沉浸体验当然不限于直播或者综艺,还融合了声光电、影像、互联网、虚拟现实、机械设备等特定的工艺,让它在这个时代有了不同的呈现。
是的,我正在不停地尝试去融合更多的人文元素和工艺方式,让内容得以更立体地呈现,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沉浸。
我希望每一次的沉浸内容营销都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品牌影响力及转化、参与者的情绪和思考、社会意义和持续性影响力。
所以,在本篇概述过后,我会从各个细分维度持续深扒沉浸内容营销,大概会分为以下章节:
深度解析什么是沉浸内容营销
沉浸内容营销与年轻市场的关系
如何让情绪价值最大化赋能品牌营销
品牌应如何运用直播中的沉浸价值
线下沉浸式体验,是每个品牌都能做的吗?
剧本杀是品牌沉浸内容营销的爆发性趋势吗?
如何运用沉浸内容营销打通品牌与文旅地产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行关注,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留言。
【怎样才能让它具备价值呢?】
我尝试去总结一个成功的沉浸式内容营销案例都需要拥有什么样的特性。梳理如下:
体验+对话+共鸣
体验:身临其境,五感浸入
对话:缩短时空和语言的距离感,实时互动
共鸣:身体与精神同频,价值认同
从一些案例去看看什么是沉浸内容营销。
【它们都在沉浸吗?】
【案例一】
我并不认为这是沉浸内容营销,我把这种称之为:氛围感大片。
这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操作手段,搭建一个场景,田园风、宫廷风、改革开放风、经典港台风等,或者合作一些ip场景,邀请网红GGJJ们各种拍照。闪光灯结束后,回收一批视觉物料,然后回归到原来的媒介渠道模式进行品牌价值观输出和产品的种草。
照片很好看,声量貌似也不小,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原本的媒介渠道投放。这里就非常值得深思了:这跟花钱拍一条品牌短视频然后进行投放的区别在哪里呢?参与者的情绪真的沉浸了吗?
场景搭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人的情绪浸入,而不仅仅是摆设。一些好的场景搭建,确实是能让人瞬间回到了某个触动人心的时刻。
但只把场景当成了背景墙使用,自然出不来沉浸内容营销真正意义上的效果。打着沉浸的旗号,硬凹了场景氛围,却没真正让人代入场景。只能说这是快闪店的。。。氛围版?
【案例二】
今年我参加某造物节。收到邀请时我极度期待,活动宣传是沉浸式密室逃脱,里面设置的分组pk赛制。进去后,却让我觉得浪费了这酷炫的场馆搭建。作为参与者,为了完成任务,我全程都在扫描二维码加商家会员,成为一个无情的打卡机器。活动结束问其他参与者,感受都是一样的。
造物节已经办了五届了,我期待它能越走越深,真正能成为年轻创造力的盛宴,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年轻人创造的新产品、新营销模式,更多年轻人为了梦想而创造的身影,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成为一个装潢绚丽的陈列式跑酷扫码打卡现场。
【案例三】
这是目前国内沉浸式内容体验的天花板:不眠之夜。确切来说,它是一场浸入式戏剧。
剧情上,它选用了大家都耳熟能祥的莎翁名剧《麦克白》,所有到场的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路线去体验不同的剧情,现场场景极尽精致,精致到你怀疑他们是否能收回成本。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IP的衍生品。当然,以他们执行的精致程度,即使脱离某个著名IP,相信他们也是会收获一大波粉丝。这里值得品牌借鉴的点是:成功的IP极度关注内容以及用户感受,因为他们需要的就是用户直接为内容买单。
这个案例其实是想时刻地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有不少品牌在执行沉浸内容营销的时候,更期待的反而是IP的衍生收入,让执行偏离了自己原先的目的。说得直白点,就是:沉浸内容营销应该是为了品牌的主营业务服务的,而不是让它成为品牌的主营业务,除非品牌在开设内容衍生业务线。
内容是个妖精,容易蛊惑人心,因为它是无形的,所以有极大的商业想象空间。能抵得住内容的诱惑,把控好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非常考验营销人定力的。
【案例四】
这是超级文和友,沉浸式消费场景打造者。这也是一个现象级的场景营销案例。深圳文和友开业一天就有5万人排号。
文和友的品牌内核,本质上是一家文创品牌,包含了餐饮产业化,文化产业化,商业综合体及旅游地产。通过生产文化内容来获取流量,就是:自建渠道,赚全产业链架构的钱,包括超级文和友的直营利润,各类子品牌加盟费(文和友旗下的小吃子品牌已经几千家了),供应链利润,文创周边的利润,线上商城的利润。对标迪士尼,它是一种城市主题乐园。值得学习的是它的目标性,非常清晰,核心还是在做餐饮,没有让自己的跑偏。需要加强的就是怎样让吃的更有特色,更好吃,提升复购率。毕竟现在本地人的复购率还是很低的,反而更多的是外地游客的青睐。
【案例五】
这是小仙炖的旗舰店,打的是沉浸式体验的概念。我能在里面了解到燕窝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特点。但我总觉得离沉浸内容营销还差点意思。后来想想,发现我纠结的点在于:它的强项是产品理解,我在这里面只是一个被展示方。我感受了它,但它并没有感受我。我理解为这是品牌溯源的场景化还原,也像是一个很用心的企业文化介绍厅。
当然,还有很多的案例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包括极狐汽车首创行业沉浸式驾驶体验营,《我的时代和我》沉浸影视等。
【真正的沉浸】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出现沉浸式内容营销?是商业需求吗?
我觉得不是,而是真正的用户需求,甚至是时代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于当代年轻人的渴望,对体验,对话与共鸣的渴望。
独生一代的孤独,生活的压力,社交的虚空,行为的局限,在一场疫情过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却又无处宣泄,几近麻木和茫然。
我给沉浸式内容营销是否成功画了一条分割线:是否在其中。
真正的沉浸,是情绪的带入,是身与心在其中。也许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是一幕,就能让你对这个场景不再设防。我,不再是体验者,而回归到真的我,没有怀疑,没有抗拒,那才是真的沉浸。
其实有的事物并不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义,需要清晰的反而是它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每一次的沉浸,也许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感情投射,也许是一次愤怒的宣泄,都是年轻人的一刻情绪表达或人生思考。
内容,势必是一种文化的输出。我很高兴内容的力量能被品牌看见,也很期待内容的力量在品牌和资本的共同推动下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因为,只有当内容不再只是掀起钞票的热潮,而真正能带来一个关乎创造的时代时,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有一句话我每次看到都觉得很不安:“文化产业正是通过不断地将差异性变成相似性来促进消费的。” 我反而希望这一次的沉浸式内容营销的潮流,能给到年轻人更多差异性的空间,让社会接纳年轻人内心的多元化,让这一代年轻人能在内心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既然是沉浸式内容营销,回归到营销的本质,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人创造什么价值,以何种方式换取等价物。
为什么人创造什么价值,是最值得我们营销人深思的。虽然卖货是商业的目的,但是除了产品功能,我们还能给这一代年轻人带来点什么呢?抢夺眼球?贩卖焦虑?增加内卷?
我们也许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但我们可以选择为这个时代创造一点让年轻人感受到幸福的元素。哪怕我们只有一点点的发言权,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作,沉浸着创造。
发作Fazoo
尽享沉浸式娱乐学习案例
发作#沉浸内容营销 #沉浸式娱乐 #年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