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美古村:闽南第一村 闽系红砖的代表

  埭美古村,当地人又称为埭尾村,位于漳州龙海市东园镇,九龙江南溪河畔、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是“闽系红砖”的代表之一,有着“闽南第一村”的称号。埭美古村始建于明朝,至今已经有560多年的历史了。

  埭美古村四面绕水,古榕遍地。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绕城水整齐划一的排列,高高翘起的燕尾屋脊河道包围,似孤岛上的座座“城堡”。这里是闽南的水上皇宫,鲜为人知的惊世美。276座红砖古厝呈轴对称排列,格局、形态、大小几乎一致,整齐划一,雄伟美丽,传承着深厚历史。这一景象,归功于村里一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规矩:“房屋建制不逾祖制。”即村民建房全部统一坐向、统一造址、统一风格、统一配套、统一排水。

  几百年来,村民代代坚守着这一古老约定,让如今的埭美村仍完整保留了其特有的“九宫建筑”格局。而这一约定背后所蕴含的守望相助、和乐融融的精神也和老建筑一样成为了埭美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房屋遵祖制统一规划

  来到埭美古村,不禁想起《桃花源记》里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相通,鸡犬相闻。”整个村落,井然有序,和谐统一,不论贫富,各家的宅基地都是一样大小,朝向统一:现今保存较好的49座明清古厝(房子),一律坐南朝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227座新厝,一律坐北朝南。村民陈联顺说:“过节时,村里经常闹出客人走错门的笑话,因为这里的每幢房子都一个样。”

  为何村里的房子无论建于什么年代,规划都如此统一?

  97岁的陈思狮老人告诉记者,埭美村是陈姓族人的聚居地,由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陈仕进于明景泰五年(1450年)由莲花岛迁此开基立业。早在明朝中期埭美古村祖厝落成之际,族人就定下了“房屋建制不逾祖制”的规矩,约定此后每家每户建房,都要遵照祖厝的建筑规划执行,且不能高于祖厝。当年,村里的第一座建筑“后祠堂”建成,为后来埭美民居定下了“坐南朝北”的朝向。最初建设的4排古厝,每排9座,俗称“九宫建筑”,为后人建房留下了参考范本。

  对于当年村里定下这样一个规矩的原因,陈思狮老人认为,族人当年随陈元光入闽开漳时带来了中原的汉族文化,陈氏后人虽身居南方却仍思念故土,于是将房子建成坐南朝北,以寄托对祖先故园的思念之情。

  该村古民居文物保护委员会理事会秘书长陈四煌则表示:“这种建筑规划,符合我们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古厝采用木架结构,竹编墙体抹上纸根灰建造而成。专家说,此种建筑有利于防震,所以古厝历经多次地震却屹立不倒。”

  村民陈水仙也自豪地说:“闽南多雨,古厝东西向的房屋之间都有边门,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的边门一齐打开时,一条从村头连到村尾的便捷通道就形成了。下雨天即使不打伞,经这条通道从村头走到村尾也不会淋湿。”

  记者在村里看到的景象也印证了村民们的观点:保留至今的旧时排水系统历经500多年,依然四通八达、十分顺畅,为村里的现代农业基地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水。

  祖训精神传承不息

  “房屋建制不逾祖制”这几个简单的字,不仅包含了埭美先人在建筑上的智慧,更承载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内涵。

  村古民居文物保护委员会理事长陈训生介绍,埭美村里几百年来只有一个陈姓,有共同的祖先,文化纯度高。“房屋建筑不逾祖制,家庭伦理不越规矩。我们沿袭祖训,并且代代相传,不仅规范了建筑,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你看,‘和’字的繁体字是‘龢’,左边上面两笔是不是像极了全村俯瞰图中这个燕尾脊,下面的结构和古厝的整齐建筑是不是非常类似?”陈训生用图和字对祖训的意义作出形象的注解。如今,在埭美村,恪守祖训、遵循祖制已不仅仅只是建房的“规矩”,由它衍生的“和”文化——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知耻明理等精神已深入人心,成为村民言传身教的做人准则。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们村就是个大家庭。”陈四煌说,“历来,族里子孙哪家致富要建房,都由族里统一规划,族长在分配宅基地时,公平公正,每家每户分到的宅基地面积是一样的。族人们聚居在一起,不用互相攀比,还能彼此照应,有利于村子的和气。”

  今年,埭美村的古厝群里出现了家风堂,是村民捐献陈氏祖厝15年使用权给当地政府后,由政府进行保护性修缮、布置而成的。以“传家风家训,享家珍家誉”为主旨的家风堂,设有家和人乐、良方教子、团结友爱、丰衣足食、尊老爱幼、修身持家、家誉满堂、家和万事兴8个展室,促进了当地好家风的传承。

  “小时候我们经常在祖厝里玩,晚上直接躺在祖厝门口的大埕上数着星星睡觉。长大后,祖厝年久失修,就没怎么进去了。”村民陈友铭说,“现在好了,政府投了这么多钱,修整成家风堂,我们又可以回到里面找寻小时候的记忆了,还可以让小孩接受传统教育。”

  历经“小变革”的村规更显人性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上世纪70年代起,经由老族长同意,“房屋建制不逾祖制”的规矩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房屋格局改为一进式,土地集约利用更高;改为朝南,居住更加舒适;房屋间距加至3米,更便于村民的出行需要。”今年74岁的陈国盛彼时正是村干部,参与了这场“小变革”。他同时指出,变是为了“与时俱进”,但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保持整个村庄的大格局不变,在建设上同样须按照族里的规划,达到整体排列整齐”,实现“在继承中弘扬,更人性化”。

  不过,这些年里,也出现了个别人为了自己暂时的便利不遵守祖训的现象。“比如曾有个别村民在两家房屋之间的通道里乱搭建猪舍或者在门口乱搭盖的现象。”陈国盛介绍。

  为此,2011年,村里成立了理事会,动员劝说村民自觉拆除违章搭盖。同时,龙海市、东园镇也陆续拨出专款,对村内的破旧道路,年久失修的老厝进行修缮。陈四煌告诉记者,自2014年埭美古村被福建省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治和保护村后,龙海市累计已投入资金3880万元,力争通过保护和整治建设,让埭美古村环境景观面貌“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得益于恪守祖训而规划有序、古韵犹存的埭美村在后辈人的努力下愈发熠熠生辉:古厝群朴实无华、自然成趣,令人神往;青山悠悠、碧水粼粼,使人艳羡;农舍炊烟袅袅、农人怡然自乐,使人陶醉。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现代与历史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

  陈友铭的儿子如今在厦门工作,每个周末回来帮忙经营家里的茶寮。“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外打拼,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味道。”小陈说道。对他来说,这片和美融洽的古厝大埕不仅是家的所在,更是精神的家园。

  但凡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清楚房子对于村民们的特殊意义。

  对于他们来说,房子可不仅仅是一座房子那么简单,它代表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人的“脸面”。也正因如此,围绕建房而产生的利益冲突、邻里纠纷也往往很激烈。笔者早年在农村居住,就曾见过一些村民在建房时,为了在房屋高度、排水走向、占地布局等问题上争取到更多的优势而产生争斗。

  然而,在埭美村,这样的现象几乎不会发生。在祖训的影响下,村里不论贫富,各家的宅基地都是一样大小,再加上统一坐向、统一造址等“五个统一”,村民在建房时已然没有了利益争夺的空间和必要,村里的和谐团结也得到了维护。就这一点来说,不得不佩服埭美先人的智慧。

  更进一步来讲,建房子这样的大事如果都没有了争夺的必要,其他小事还值得斤斤计较吗?

  “数百年来,埭美村民严守陈氏祖训,不知不觉中,不谄富不欺贫,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等品德也‘水到渠成’,在这里也成了一种常态。”陈四煌深有感触。

  采访中,村子里的一些细节,也印证着陈四煌的话。在许多古厝的门扉上,都贴着“入孝出悌”等家训劝语。外地媳妇吴素丽刚嫁进村里时,就觉得“这个村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村里人很少吵架,感觉都像读过书的”。

  “有几间厝,用砖仔砌……住一阵人,真正善良,面上拢带着笑容,安分守己……伊就是我的故乡”一曲闽南语歌《故乡》,道尽了一代代埭美村人的情怀。“让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这样的‘蓝图’最值得珍藏,也更有不断传承的必要。”陈训生感叹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埭美古村:闽南第一村 闽系红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