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和虚词

一、常见易混实词辨析

  • 敬赠:指恭敬的赠送,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
  • 惠赠:则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
  • 爱好: 作名词时,指对某些事物所具有的浓厚兴趣,如“读书是他的爱好”;作动词时,表示喜爱,如“爱好和平”。
  • 嗜好:多指不良的爱好,只作名词。
  • 癖好:指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 安置:着重于“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指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又指安置亲属、行李、灾民等。
  • 安顿:着重于“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
  • 安排:着重于“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
  • 必须:“须”本义指胡须,常用义指“一定要”,多显副词用法(如“须要、必须、务须、须知、须采取措施”)。情感须要。
  • 必需:“需”本义指遇雨停下来等待,常用义指“需要”,现不单用,只能组成合成词或固定短语,显动词用法(如“需要、必需、需求、各取所需”)。客观需要
  • 把持: 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如“把持朝政”“把持财权”。
  • 操纵:指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如“操纵市场”“幕后操纵”。
  • 包括: 可指具体事物,又可指抽象事物,如“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思想观点”。
  • 包罗:指包容、包括的事物众多、范围大,如“包罗万象”。
  • 包含: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 包涵:客套话,表示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 报怨: 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如“以德报怨”“以怨报怨”。
  • 抱怨:指心怀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或埋怨,如“抱怨不已”。
  • 爆发: ①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突然发生,如“爆发雷鸣般的掌声”“爆发战争”“爆发罢工”。
  • 暴发:①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暴发了禽流感”:②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 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替换成另一种,如“变换位置”“变换方式”。
  • 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内容方式很不稳定,多指抽象事物,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
  • 辩白: 着重于“白”,指说明事实真相,以消除误会或指责。
  • 辩护:着重于“护”,用事实或理由说明见解或言行的正确或错误不是那么严重,以保护自已或当事人。
  • 辩解:着重于“解”,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 部署: 指对大事件、大活动的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
  • 布置:指在日常活动中做出的具体安排、配置。
  • 猜测: 侧重于主观猜想。
  • 推测:侧重于根据事理去推断。
  • 采用: 重在“用”,采其可用的。
  • 采取:重在“取”,选择施行(方针、政策、形式、态度等)。
  • 采纳:重在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等)。
  • 察访:指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以取得对某方面基本情况的直接认识,如“他常深入社区察访市民生活”。
  • 查访:指就某一事件或案件进行调查、打听,如
  • 充斥: 指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如“不能让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市场”。
  • 充满:指填满、布满,如“充满泪水”“欢乐充满会场”;或充分具有,如“充满激情”。
  • 充溢:指充满、流露,如“充溢着诗情画意”
  • 筹划: 动词,想办法,定计划,如“筹划建厂”。
  • 计划:①名词,工作或行动以前,根据目的、要求、条件而拟定的内容和步骤,如“科研计划”;②动词,做计划,如“计划好了再动身”。
  • 踌躇: 偏重于人的外部表情上的不果断。
  • 犹豫:偏重于人的内心拿不定主意而不果断。
  • 迟疑:偏重于心存疑虑、行动迟缓而表现出的不果断。
  • 处治: 处分、惩治,如“对腐败分子要从严处治”。
  • 处置:①处理解决,如“请妥善处置”;②发落、惩治,如“依法处置这次矿难事故”。
    • 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改动的对象和动机不同。
  • 窜改:指改动文件、书籍、古书等中的文字,不含贬义,如“他将‘東埔寨’窜改为‘简朴寨’作饭店名”。
  • 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历史等。
  • 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等。注意,“困难时期”当然也是属时间,但这里已比喻为“像渡过河一样”,从“此岸”到“彼岸”,有明确起点,因此要用“渡”。
  • 度过: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如:在海滩上度过了夏天。生活了一段时间。
  • 担当: 接受并负起责任。
  • 担任:担当某种职务或工作。“担当”比“担任”语义重,“担任”比“担当”适用范围大。
  • 担负:承当,涉及对象不限于责任、工作,还可用于费用、义务等。
  • 当然: 应当这样,如“理所当然”;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如“拿钱当然要干活”。
  • 固然:表示姑且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一般与“但是”“然而”搭配。
  • 督促: 监督催促,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
  • 敦促:诚恳地催促,多用于外交辞令。
  • 度过: 指经过某段时间,如“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 渡过:由此岸到达彼岸,通过(江、河),也引申为“渡过难关”等。主要区别:“度过”关涉时间,“渡过”关涉空间。
  • 堕落: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如“自甘堕落”。
  • 腐化:思想行为变坏(多指过分贪图享乐),如“生活腐化”。
  • 遏止:指用力量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 遏制:指制止、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情绪、事态或某种力量。
  • 恩惠: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
  • 恩赐:动词,古指帝王给臣下的赏赐;现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 发奋: 振作起来,如“发奋有为”。
  • 发愤:决心努力,如“发愤图强”,也可以写作“发奋图强”。
  • 法制:法律制度体系,名词。
  • 法治: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动词。
  • 反应: 指受到某种刺激引起的活动,也指化学、物理的连锁变化;还指事情引起的意见或行动。
  • 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也指向有关方面报告情况或问题。“反应” 是被动的,“反映”是主动的。
  • “范畴”用于理论、概念等抽象事物;
  • “范围”用于具体事物。
  • 仿造:着重指模仿制造,对象多是具体事物,如“这些古瓶都是仿造的”。
  • 仿照:指依照别人的样子全盘搬用,主要计划、规模、方法等一整套全部模仿,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仿照办理”。
  • 仿效:模仿效法,如“艺术贵在创新,不能一味仿效别人”。
  • 分辨: 指分清辨明,着重在区分、辨明差别,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着重在解释清楚理由,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 愤怒: 因极度不满而生气,激动到了极点,着重于“怒”。
  • 愤慨:因极度不满而慨叹不已,着重于气愤不平,多针对于重大事件。
  • 愤懑:书面用语,形容气愤、抑郁不平,如“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 风气: 着重于“习气”,指社会上、集体中一个时期内流行的爱好、习惯。
  • 风尚:着重于“尚”,指一定时期内大家共同崇尚而流行的风气,有时包括道德品质、精神等在内。
  • 风俗:着重于“习俗”,是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风尚”是褒义词,“风气”“风俗”是中性词。
  • “肤浅” 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 “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常指浮在表面,认识浅薄,不扎实。
  • 伏法: 指犯人依法被执行死刑。
  • 服法:指罪犯认罪。
  • 抚养: 兼指监护、教养和供养,一般是长辈对晚辈。
  • 扶养:广义指因亲属关系而发生的一方对他方承担生活供养义务,狭义指夫妻双方在物质、生活.上的互相帮助、照顾。
  • 赡养: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晚辈对长辈在物质.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
  • 富余: 动词,指使用后有多余的。
  • 富裕:①形容词,指(财物)富足充裕;②动词,使富裕。
  • 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 付与:指交给,如“将货款付与对方”。
  • 给予:指给,如“给予帮助”。“赋予”“付与”只带名词性宾语,“给予”还可带动词性宾语,如“给予答复”。
  • 过渡: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时期、“过渡到共产主义”。
  • 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如“疲劳过度”“用脑过度”等。“度越”可通“渡越”,如“度越险阻”与“渡越险阻”通用,但作“超过”“胜过”用时,只能写“度越前人”,不能写成“渡越前人”。
  • “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
  • “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 干涉:过问并制止,要求对方顺从,如“干涉.内政”“干涉子女婚恋”。
  • 干预:过问并施加一一定的影响,如“干预决策”“干预别人家庭矛盾”。
  • 通用: ①(占用的)时间,如“白费工(功)夫”;②空闲时间,如“没工(功)夫上街”;③时候,如“我刚参加工作那工(功)夫,师傅手把手教我”。尽管如此,上述情况现在一般写作“工夫”,用“功夫”少见。不
  • 同点:“功夫”还指本领、造诣,如“杜甫的律诗功夫深厚”;又指武术,如“中国功夫”。
  • 同点: 二者都有通连之义。不
  • 同点:“沟通” 指使两方能通连,如“沟通感情”;“勾通” 指暗中串通、勾结,贬义,如“他与坏人暗中勾通”。
  • 观念: ①思想意识,如“法制观念”;②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印象,如“参加了校庆后,我改变了对母校的老观念”。
  • 理念:①信念,如“人生理念”;②思想、观念,如“经营理念”。
  • 同点: 从头到尾地体现,如“爱国精神贯串(穿)全剧”。不
  • 同点:“贯穿”还有通过、连通的意思,如“长江贯穿多个省、市、自治区”;“贯串”还有连贯的意思,如“这篇论文前后贯串,结构严谨”。
  • 诡辩: 用貌似正确实则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为荒谬的言行辩解,如“尽管你善于诡辩,但惩罚是逃不掉的”。
  • 狡辩:狡猾地强辩,如“无理狡辩”。
  • 国是:书面用语,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
  • 国事:国家大事,如“家事国事天下事”。
  • 涵养:着重指在受到冒犯时能宽容大度,控制自己的感情。
  • 修养:指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有过一一定的锻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 洪大: 声音大,如“声音洪大”。
  • 宏大:规模、计划等巨大、宏伟,如“这部电视剧场面宏大”。
  • 汇合:会合]二者都有聚合的意思。
  • 汇合:指水流聚集,交汇,如“潺潺小河汇合成湖泽”;也用于声音、意志、力量等的聚集,如“热血青年奔向延安,汇合成抗日的洪流”。
  • 会合:指人或动物聚集到一起,如“会合后继续向前挺进”。
  • 机巧:形容词,机智巧妙,如“这件事他处理得很机巧”。
  • 技巧:名词,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如“电影艺术表演技巧”,
  • 积聚: 积累,如“积聚革命力量”。
  • 集聚:集合、聚合,如“把零散的资金集聚起来办大事”。
  • 激烈:着重指运动紧张或双方斗争尖锐,达到很高的程度,常形容争论、搏斗等。
  • 剧烈:指急剧变动或刺激厉害,常形容药性、疼痛等。
  • 猛烈:指气势大,来势猛,多指具体的事物,如“炮火猛烈”“风势猛烈”。
  • 强烈:着重指力量大,程度深、对比度高,能形容光线、色彩、对比度等,也能形容欲望、感情,如“要求强烈”“强烈的求知欲”。
  • 同点:都有激发,使人振作、奋进的意思。不
  • 同点:“激励” 的施动者是精神而不是具体的人,如“这句话一直激励我读完了中学、大学”;而“鼓励”的施动者是人,如“老师鼓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坚苦:坚忍、刻苦,指能够忍受困难条件,刻苦工作,常形容工作精神和作风,如“他坚苦卓绝的精神超乎寻常”。
  • 艰苦:艰难困苦,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如“艰苦的岁月”。
  • 坚忍:指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如“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 坚韧:指坚固有韧性,如“尼龙绳比麻绳坚韧得多”。
  • 检察: 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如“对此,司法机关决定立案检察”。
  • 检查:①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如“检查身体”;②指翻检查考,如“检查资料”;③指检讨,如“检查错误”。
  • 监察: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如“中纪委不断派出纪律监察人员,监督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
  • 简捷: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如“这种算法十分简捷”。
  • 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如“这篇论文语言简洁”。[矫正.校正教正]三者都有改正之意。
  • “矫正” 指改正、纠正,主要用于工作、视力、错误等,如“矫正工作中的偏差”;“校正” 指校对改正,多用于语言文字或数据等,如“校正错别字”;“教正”是指教改正,是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人看时用的客套话,如“送上拙作一册,请教正”。
  • 接收:往往指收取行为的发起者的收取,处于主动地位,如“接收来稿”“接收新成员” “接收无线电信号”等;
  • 接受:往往指被动的收取行为,如“接受领导批评”“接受教训”“接受捐赠”等。
  • 接合: 指把两样东西连接在一起,多指具体事物相接,如“焊花一闪,两个钢架就接合在一起了”。
  • 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多指复杂抽象联系,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界限: 指不同事物的分界、限度,意义较抽象,如“是与非界限分明”“殖民主 义者们的野心是没有界限的”。
  • 界线:指不同事物、不同范围的分界线,或某些事物的边缘,意义较具体,如“我们要同民族的敌人划清界线”
  • 眷恋: 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深地留恋,如“《涉江》流露出诗人对楚国的无限眷恋”。
  • 眷念:想念,如“对亲友甚为眷念”。
  • 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如“开辟航线”。
  • 开拓: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范围,如“开拓新局面”“开拓人 的心胸”。
  • 考察: 实地观察调查,如“他们考察了水利工程”。
  • 考查:指用一定标准来检查、衡量,对象是人的行为、活动、思想、学识、技能等,如“考查学业成绩”。
  • 恳切: 诚恳而殷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希望和要求,如“言辞恳切”。
  • 殷切:深厚而急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如“殷切地希望”
  • 滥用”指不必用、不该用而用了,也指过度地、不加节制地使用,如“这个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 “乱用”指该用甲而用了乙,或该用于甲却用于乙,如“乱用药品”。
  • “连续” 指事物的出现不间断;
  • “陆续”指事物的出现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如“来宾陆续地到了”。
  • 缭绕: 多指烟雾、声音等回旋飘荡、盘旋上升的状态。
  • 环绕:着重围绕的回环形状,多用于具体事物。
  • 萦绕:常指某种感情、思绪的萦回盘绕。
  • 缠绕:①盘旋着缠在别的物体上;②缠扰,如“烦恼缠绕心头”。
  • 都有向前延伸的意思。
  • 曼,长远的意思,蔓,指蔓草,“曼延”指连绵不断,中性词,如“前面是一条曼延曲折的羊肠小道”
  •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多用于贬义,如“火势正在不断蔓延,情况十分危急”
  • 谋取:设法取得,其范围较大,中性词,如“谋取职位”。
  • 牟取:专指谋取名利,语意较重,尤指用不正当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贬义词,如“牟取暴利”。
  • [拟订.拟定]相同的是都有写出一种规划方 案的文本的意思。不同的是文本的性质。
  • 拟订:初步草拟,属于初步意见,以后还要修改,如“拟订计划”。
  • 拟定:含有完稿、定下来的意思,如“拟定远景规划”“拟定了侦破案件的具体方案”。
  • 排除: 指除掉、消除,中性词,可用于具体的人或事,如“排除污水”;也可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排除险情”。
  • 排斥:使人或事物离开自己,用于人或组织时,贬义词,如“排斥异已”。
  • 排挤:凭借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贬义词,如“抬高自己,排挤他人”。
  • 培育:多用于生物,尤其是幼小生物。
  • 培养:多用于人,常指培养人才、优良品德、良好习惯。
  • 培植:指栽种并细心管理,多用于植物,用于人时有扶植使壮大的意思,含贬义,如“培植亲信”。
  • 披露: ①公布,发表,如“披露会谈内容”;②表露,如“披露肝胆”。.
  • 透露:指泄露或有意显露消息、意思等,如“透露风声”。
  • 品位:名词,指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如“作家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
  • 品味:①动词,指品尝、欣赏,如“这篇散文语言隽永,值得仔细品味”。②名词,品质和风味,如“这里的农家菜品味很不错”。
  • “栖息” 本指鸟停在树上,后泛指停留或居住。
  • “休憩” 多用于人的休息。
  • “祈求” 指向鬼魂神灵恳求,如“每逄春节,这里的百姓有向神灵祈求降福的习俗”;
  • “乞求”是向人讨要、请求给予,如“他乞求有关部门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 起用: 指对退职、免职等人员的重新任用,如“厂部决定起用一批退休老工人”。
  • 启用:指开始使用,对象一般是某类事物,如“本公司公章自X年X月X日启
  • 强制: 用政治或经济力量使对方服从,“强制”多是国家、政府、机关行为,如“强制执行”。
  • 强迫:指施加外力使服从,使用范围较广,“强迫”的施动者和受动者多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集体,如“强迫接受”。
  • 清静: 指环境安静幽雅,如“东湖是个清静的好去处”。
  • 清净:指水清澈干净或清闲没有外来事物打扰,如“湖水清净见底”“耳根清净”。日子清净。
  • 情景: 指具体场合的景象,多指感人场面、动人景色等,如“今年的冬天下了50年不遇的大雪,情景与往年迥异”。
  • 情境:指境地、境况,如“陷入尴尬的情境”。
  • “祛除 ”指除去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如疾病、疑惧或迷信者所谓的邪魔等,如“祛除病魔”;
  • “ 驱除”常指赶走、除掉一些具体的对象,如“驱除蚊蝇”“把敌寇驱除出境” ;“摒除” 指除去,只用于抽象事物,如“摒除杂念”。
  • 权利: 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对象指公民、法人,也指国家、企事业单位,如“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 人世: 即人间,人世间,如“人世沧桑”。
  • 人事:①指人的离别、境遇、存亡等,如“十年间全村的人事变化很大”;②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如“人事安排”;③指事理人情,如“孩子太小,不懂人事”;④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如“他昏迷过去,人事不知”。
  • 溶化: 指固体在水中溶解,如“糖溶化了”。
  • 熔化:指固体受热后变成液体,如“铁块熔化成铁水”。
  • 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如“积雪融化了”。
  • “圣地”一个是指宗教徒所称与宗教创始人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伊斯兰教以麦加为圣地。另一个是指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如我们称延安为“革命圣地” 。
  • “胜地”指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桂林是旅游胜地。”
  • “商量” 常用于口头语体,多指就一般问题交换意见;
  • “商榷” 常用于书面语,多指就不同意见进行商量、研讨,如“此观点还值得商榷”;“协商”着重指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讨,多指重大的,特别是具有社会性的或国际性的问题的商讨,般具有庄重色彩,如“政治协商会议”。
  • “审查” 指仔细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如“试卷答完后,要审查”;
  • “审察” 指仔细、周密地观察,如“经过反复审察,他们终于找到了案件的侦破线索”。
  • “声明” 指公开宣布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如“声明立场”;
  • “申明”指对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进行申论和解释,如“申明了我方的严正立场”。
  • 唆使: 指挑动别人去做坏事,含很强的贬义。
  • 指使:指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一件事,也含贬义。
  • 题名:①动词, 指为留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如“英雄榜.上题名”;②名词,指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姓名,如“纪念册上有他的题名”;③指题目名称,如“题名为《校园十大怪》”。
  • 提名:指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有可能当选的人或事物名称,如“候选人应由群众代表提名”
  • 体会:体验、领会,如“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思想”。
  • 体验: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事物,如“体验农村生活”。
  • 体味:仔细体会,对象常是语言文字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 停留: 指暂时停止而不前进,如“在武汉停留了几天”。
  • 停顿:指暂停或中止,如“工厂生产停顿”。
  • 停滞:指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发展,长时间地停止,如“十多年来,这个公司的经营停滞不前”。
  • 停止:表示不再进行或不再实行,如“暴风雨早已停止了”。
  • 推辞:指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如“借故推辞”。
  • 推却:指用言语、行动拒绝别人,运用范围比“推辞”广,态度较坚决,如“他再次推却了”。
  • 推托:指借故不接受,即婉言表示拒绝,后面带上托词或拒绝的原因,如“他推托身体不舒服,不肯上台表演”。
  • 推脱:找借口推掉与自己的干系,如“推脱责任”。
  • 推卸:指不肯承担(责任和义务等),如“推卸责任”。
  • 退化: ①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如“一类种子种植时间久了就容易退化”;②指事物由优变劣,如“他的学习逐渐退化”。
  • 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 指腐化堕落,如“这个干部贪污受贿,最后蜕化为人民的敌人”。.
  • 违反: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如“这样做会违反操作规程”。
  • 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纪等,如“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就容易违犯纪律”。二者所指的对象不同。
  • 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 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如“他觉得很委屈”。
  • 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曲、曲折、委婉,如“歌声婉转委曲”;由此比喻违反本心而勉强从事,如“委曲求全”;②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名词,如“告知事情的委曲”。在表示心情感受时用“委屈”,在表示对人对事的态度时用“委曲”
  • “萎缩” ①指身体、草木等干枯,如“枝叶已经萎缩了”;②指经济衰退,如“国民经济萎缩”。
  • “畏缩” 指因害怕.而不敢向前,如“畏缩不前”。
  • 斡旋:指调解争端,如“从中斡旋”。
  • 周旋:指交际、应酬、较量,如“同敌人周旋”。
  • “消失” 指事物从多到少的减少以至于没有的过程,如“他们的身影不久就消失在烟波里”;
  • “消逝”比喻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如“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消释”指疑虑、嫌怨、痛苦等的化解、消除,如“消释前嫌”。
  • “心机” 指心思、打算,如“她人小却有心机”。
  • “心计” 指计谋,或内心隐秘的计算,如“这个人很有心计”。
  • 修饰: 指梳妆打扮或修整装点使外表整洁美好,如“门面修饰一新”。
  • 粉饰:常指从外表.上装点门面,掩盖实际,带贬义,如“粉饰太平”。
  • 学力: 在学业能力.上达到的程度,如“同等学力”。
  • 学历: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如“大学本科学历”。
  • 压制:指竭力限制或制止某种思想、行为继续发生、发展下去,如“压制别人对他的批评”。
  • 抑制:指克制、控制住内心的思想感情,如“他抑制住自己的个人情感,冷静地处理问题”。
  • 压抑:指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之不流露或发挥出来,如“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
  • 湮没: 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如“几年之后,这件事就湮没无闻了”。
  • 淹没:指大水漫过,或比喻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如“他的讲话为掌声所淹没”。
  • “掩饰” 指设法掩盖事情的真相,如“掩饰罪过”。“掩盖”泛指遮盖,也比喻对错误缺点的隐藏,如“大雪掩盖了一切”。
  • 意气: 指意志和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
  • 义气:指出于私人交谊而甘愿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这人很讲义气”。
  • 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如“你给我引见一下老李,我还不认识他”。
  • 引荐:指推荐、介绍,如“我把你引荐给李主任,他也许可以给你安排工作”
  • 原形: 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如“政务一公开,这伙人原形毕露了”。
  •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也指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如“他是作者的创作原型”。
  • 沿用:“沿用”即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沿”的本来意思为顺着,引申指遵循、因袭,即依照以往的方法、规矩、式样等去做
  • 延长:“延”主要指空间的延长,如“蔓延”;又指时间的延缓、拖延。同样,“延长”既可指时间,也可指空间
  • “振动” 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如“老钟走得很准,钟摆振动很均匀”。
  • 震动:①指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如“一声响雷,连天地都震动起来”;②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能平静,如“全国为之震动”。
  • 征候: 指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指迹象,如“病人有好转的征候”。
  • 症候:指病情、症状,如“肺结核有咳嗽的症候”。
  • 正轨: 名词,指正常的发展道路,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正在走上正轨”。
  • 正规:形容词,指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如“正规部队”。
  • “置疑” 是加以怀疑,常用于否定式,如“这个问题不容置疑”。
  • “质疑”是提出疑问,询问,如“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问难的过程”。
  • 中止:中途停止,如“不得单方面中止合同”。
  • 终止:结束,停止,如“听到铃声,要立即终止答卷”。
  • 终身: 一辈子,多就切身之事来说,如“终身大事”。
  • 终生:一生,多就事业来说,如“奋斗终生”。
  • “庄重”指风度、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沉着稳重,如“他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显得庄重多了”。“郑重”主要指态度严肃认真,如“郑重声明”。
  • “装饰” 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如“装饰图案”;“妆饰”指妇女打扮,如“她对着镜子正妆饰自己那张脸”。
  • 捉摸: 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如“这个人的心思难以捉摸”。
  • 琢磨: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引申为反复加工、思考使之完善的意思,如“文章几经琢磨”。二 者都与做坏事有关,但包含的意思不同。
  • 纵容:对坏行为,对别人干坏事故意不管,只用于贬义,如“看着他们越滑越远,你却-味纵容”。
  • 怂恿:暗中或公开地指使、鼓动、撺掇别人干某件事,中性词,如“怂恿学生上街游行”。
  • 遵从: 指遵照、服从,如“遵从领导意见办事”。
  • 遵循:指依照规定行动,多用于书面语体,如“遵循原则”。
  • 遵照:遵守、依照(政策、法规、法令等),如“遵照政策办事”。
  • “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做客”时间短。指寄居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如“作客他乡”;也指在客场从事活动,如“他作客‘百家讲坛’,一鸣惊人”。
  • “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比较强。“作客”时间长。: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我到姨妈家去做客”。

二、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 不免一 难免一 未免
    三者 都是副词,“不免”意思相当于“免不了,少不了”,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自然导致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已经出现了,也可以是未实现的。****“难免” 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只能用于未实现的事。用“难免”的地方可以换成“可能”或“一定”。“未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的态度,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虽然意在否定,但口气比较委婉。
  • 从而/进而
    • 二者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
    • “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
    • “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
  1. 常常一往往
    二者都有 “多次、多数”的意思,可以互换使用。“常常”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

  2. 大抵一 大概

二者都是 表示说话人对事物大略叙述的副词,“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的意思,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表示估计、揣测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

  1. 而且一并 且

二 者都是连词,在句子中起关联作用,“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它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同时又有加强语势的作用;而“并且”用在复合句后一半里,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也可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间,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而且”还可以连接单音节形容词,“并且”不具有此种用法。

  1. 否则一不然

二者都是连词,起假设转折作用,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都表示对上文做假设性的否定,同时也由此推出假设的结论。但是“不然”还表示选择,相当于“要不是这样....那或.....”,而“否则”没有此用法。

  1. 固然一虽然

二 者都是转折连词,都与“可是、但是、然而、却”等连词配合,但“固然”是先肯定承认某种情况,然后又对该事物提出一种新情况,转入正意;而“虽然”则是对出.现的某种状况作让步。

  1. 关于一对于

二者都是介词, 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关于” 表示关涉的事物或某种范围;“对于”主要是指出明确对象。“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

  1. 何苦一何必

.二者都用于反问句中, “何苦”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意思是“何必自寻苦恼”;而“何必”相当于“为什么一定要....“千吗一定要....**”的意思。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情或行为的进行是没有必要的,或不一定是必要的,一般用于反问句。

  1. 何曾一_何尝

“何曾” 表示反问,对修饰成分的否定。一般用于反问句,后面不能跟否定.句式;在“何曾”后又用“不是”,则全句表示否定。“何尝”表示一种婉转的否定,常有反问和辩解的语气,相当于“哪里“怎么能“怎么会”。

  1. 何妨一不妨

二 者都是连词。“何妨” 有两种

  • 意义:一是表示“为什么不”,二是表示反问语气。而“不妨”是“最好还是”的意思;“不妨” 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12. 何况一况且

二者 都是递进连词,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何况”相当于“甭说、甭提”,一浅一深的两件事物互相对比,映射,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而“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

  1. 还是一或者

两者都可表选择关系, 但“还是”可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或者”则不能。
14. 尽管-不管

二者都是连词,用于偏正 复句的偏句中。但“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表转折,常与“但是、可是、却”搭配使用;而“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常与“都,总”搭配使用。

  1. 居然竟然

二者 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示预想和结果的关系。但“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有这样”的意思。“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

  1. 几乎一差一点

二者 都有表示近似的意思。“几乎”多用来说不企望发生的事,有时还强调事件或情况已经非常接近于某种程度,虽未完全达到,但相差无几,相当于“差不多”。“差一点”不受此限,“差一点”后边所说的事情是说话人企望的,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差一点”后边所说的事情如果是说话人不企望的,那么不管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实际含义都是否定。“几乎” 多用于书面语,“差一点”多用于口语。17. 恰巧一恰好

二 者都是副词,意思相近,用法大致相同。但“恰好”侧重表示“正好、正合适”,“恰好”侧重表示偶然的巧合。“恰巧” 可以表示希望发生,实际也发生了,也可以表示不希望发生,实际_上发生了;“恰好” 一般只表示前者。

  1. 如果一即使

二者都表示假设。 “如果” 在主句中常有“就“还“便“则”等与之相搭配,表示一般性假设;而“即使”除表示假设外,还表示让步。

  1. 甚至一乃至

二者都是连词, 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作副词。,

    • -再再三

二者都是副词, 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1. 尤其一十分

二 者都是副词,“尤其”表示几种事物或情况中,有一种比其余的突出、明显、重要。前者和后者可以是包含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但二者之间必须有某种相同点。.表示递进关系。“十分”表示程度很高,跟“非常”相当,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1. 与其--宁可

二 者都有把两件事加以比较,衡量得失,选取其中的一件的意思,都是连词。但“与其”常与“不如”相呼应,表示舍此取彼;而“宁可”常和“决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彼。

  1. 由于一因为

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 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也就是只能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前,不能放在后面。

  1. 因为一既然

二者都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可用在主句的前面或后面,常跟“所以,之所以”呼应。“既然” 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句的副句中,主句中往往用“就“便“总”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在副句中提出原因,主句说出由此推出的结果。

  1. 以至一以致

二 者都是连词,都用于下一分句的开头。“以至” 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由于某种动作、情况的程度而形成的结果,这种结果无所谓好坏;而“以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以至”换成“以至于”意思不变,而“以致”可以换成“结果”,二者不能互换。

  1. 暂且-一姑且

二者都是副词。 “暂且”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或状况的产生是暂时的,表明时间的作用非常强,而表示让步的意思很少,有时没有。而“姑且”修饰动词,表示说话人暂时作某种让步。这种让步的意思很强,并表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好如此,有无可奈何的语气。

  1. 只...才一-只要...就

二者 都是连词,表示条件关系。但“只....才”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前句的条件,就不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而“只。....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了前句的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后句的结果。

  1. 只是一不过

“只是” 作副词在句中起限定作用,限定动作的范围,相当于“仅仅是”。“只是”作连词,放在两个分句之间,起轻微转折作用。而“不过”作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转折关系,所连接两个句子或分句,后一句子是对前一句子所说明的事情作修正性的补充,这时“不过”相当于“只是

  1. 终于一终究

二 者都是副词,“终于”表示预料和期望中的某个事件情况,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件(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毕竟发生了。“终究”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终于” 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

  1. 逐渐一渐渐

二者都表示渐进,而“逐渐”强调动作的变化是依次缓慢进行的,这种变化是一层推一层的;“渐渐”则主要表明变化是缓慢的,一点一点的意思,不表明动作依次变

三、常见易混成语语辨析

I近义近形成语辨析

  1. 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是虚的;

指事件本

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是事实。

  1. 指使强的更强, 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

比喻“给

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1. 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

  2. 是褒义词, 指“什么事情都会做”;

是贬义词,形容

“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1. 是褒义词,指“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 是贬义词,形容“做事无法无天”。

  2. 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指人; 形 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指事;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指事。

  1. 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

是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8. 用于 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 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二者都有“坦诚”的意思。

  1. 用于表示人 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 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

  2. 是作横向比较, 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 是作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3. 指用空想安慰自己, 虽有想法但无行动;

指用空想

安慰自己,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

  1. [ 色厉内荏]二者都指 “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但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

  2. [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 实学的人冒充有本领,或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说自己不具备应有的水平,勉强地凑个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指以假充真,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

  3. (人、 马、船等)前后相连,连续不断; (行人、 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4. [ 涣然冰释]表示“消失”,适用的对象是“嫌隙或误会”;

表示“消失”,指“事情或情绪”; 表示 “消失”,指“具体事物或念头”; 表示 “消失”,指“希望、打算以及诺言”等。

  1. 偏重于 “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偏重于 “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 指经常看到不足为奇(不可带宾语)。

  2. 表示 “不整齐”,用于人,指水平不一;用于物,指高低长短不一; 表示“不整齐”,用于人,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别;用于物,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3. 指 “事物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

既可指“事

物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还可以指“东西突然无故丢失”。

  1. 指“行走十分困难”,但一般只用于有病的人或老年人; 指 “行走十分困难”。一般比喻处境困难。

  2. 指阅历深, 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 指 阅历深,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

  3. 指亲 自看到听到,强调突出其真实性; 指亲自看到听到,强调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影响。

  4. 指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

指(单方的)行为和目的

相反。

  1. 有“不能想象”之意,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 有“不能想象”之意,一般适用于奇妙深奥的或不可理解的事情、道理。

  2. 表示 “随口乱说”,语意较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 表示 “随口乱说”,语意较轻,指说话不假思索或漫无边际;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3. 指白花力气,比喻目的虽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性; 指目的完全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

  4. [无(未)可厚非]指不可过分 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可以原谅; 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5. 指同一时间, 不同对象方面的比较; 指时间上前后 .状况的比较,用于否定句;指把有差 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不可同日而语]指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形容两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6. 比喻同处困境, 相互救助;

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

过困难。

  1. [活灵(龙)活现]形容说话、作文描述生动或模仿的人或物生动逼真;形容文艺作品对人或事物的形象表现逼真;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 常好,非常逼真; 形容文 艺作品描述生动。

  2. [不期而遇 ]比喻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比喻从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 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只作状语; 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不可作状语。

  4. 指为照顾私人关系而弄虛作假(破坏纪律);

指为了私利而不按法律办事(违法犯罪)。

  1. 指看到名 称就能联想到它的意义; 指只从字 面去附会词句的意义,作出错误解释。

  2. 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指不把它放在心上,

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 [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形容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2. 指一心一意, 集中精神; 指集中精神, 集中注意力;指精神高度集中。

  3. 形 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形容态度从容、自

然,亦形容高傲,目中无人。

  1. 指舍弃根本的、 主要的,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比喻颠倒了 事物主次轻重。

  2. 比喻生 硬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比喻不顾 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 比喻读 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3. 指改变计划或做法; 指改革制度, 变更方法。

  4. 比喻只换形式, 不换内容,含贬义; 比喻 彻底悔改,不含贬义。

  5. 指意志不坚, 喜爱不专;

多指在爱情上或对事物的

喜爱不专。

  1. 指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无猜疑; 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或恋人从小就相识。

  2. 比喻在受 损后想办法补救,以免再受损失; 指趁未下雨先修好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比喻预先采取措施, 防止危险发生。

  3. [ 胸有成竹(成竹在胸)]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 指 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了解,处理有把握。

  4. [ 秘而不宣]指守住秘密,不肯宣布;

指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

说。

  1. 比喻赶得 上或比得.上(用于否定句); 比喻远远落后。48. 形容界线很清楚, 区别很明显; 比喻差 别很大; 指两者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2. [自 欺欺人]指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 比喻自己 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3. 指一步就取得成功(多用于否定句); [- -挥而就]指写字、 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形容才思敏捷; 形容文章的气 势首尾贯通。

  4. 指 不能取得众人信服;指深得众人 信服; 指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5. 指东西太 多眼睛看不过来; 指人 或事太多接待不过来。

  6. [- 意孤行]指不听劝告, 独断专行; 指不管 别人怎么说,我还是按我本来的一套做。.

指恢复生产的措施; 指养蓄精神, 积蓄力量。

  1. [ 暴殄天物]

比喻任意损害糟蹋物品;比喻鲁莽庸俗的人糟蹋美

好事物。

  1. [转危为安 ]

指把危险转化为平安; 指遇到凶险转为 吉祥。

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正爱好;

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手法; 比喻思想言 论不一。

  1. 比喻学问、技艺、社会地位达到很高境地; 比喻技艺、功夫达到完美纯熟境界; 比喻技 艺达到绝妙境界。

  2. 形 容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 形容苦心规划或经营(程度轻于“苦心孤诣”)。

  3. 比喻表面. 上遵从,暗地里不执行;

比喻暗中进行某

种活动。

  1. 比喻平时没 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比喻事 到临头才仓促准备; 比喻只有愿望, 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2. 形 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接踵而至(来)]形容人多, 接连不断。

  3. 比喻成功以后就忘记了 赖以成功的条件或凭借; 因高兴而忘乎所以,失去常态(贬义)。

  4. 比喻好人 坏人混杂在一起,对象是人; 比喻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对象是物。

  5. 指没有根据的 言论; 指荒唐 的没有根据的话。

  6. [重整(振)旗鼓] 比喻失败后重新组织力量再干; 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卷土, 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含贬义; 指死灰重新烧了起来, 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7. 指不可更改的言论; 指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指揭露别人做事情动机好坏的议论。

  8. 指尽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 正经道理(贬义); 指所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书信结尾); 指说话或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9. 指好人坏人都有; .指事物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10. 比喻没有 自知之明;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形容注意力集中; 指眼睛不偷看旁边, 比喻为人行止端方,或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11. 指(思想艺术)震撼人的心灵; 指(思想力量)启发人深刻醒悟。

  12. 指庄稼未成熟或思想未成熟; 借指是非、情由等。73. 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13. 指非常紧迫的情况; 指 当前急切应办的事。

  14. 指数不上,不值一提,含极端轻视; 形容事情很小,.不值一提。

  15. [ 风声鹤唳]

形容惊慌疑惧; 比喻 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1. [ 纵横捭阖]

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指往

来奔驰,没有阻挡。

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指(说话、做事)错乱,

没有次序。

  1. [ 痴心妄想]

指一心想着毫无指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指没有根

据地胡乱猜想。

  1. 形容一起动手, 人多手杂的样子,指多人;

形容做事慌张无条理,应付不过来,指一人。

  1. ①指商人把难得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②比喻人有某种独特的技能或成就,拿它作为要求名利地位的本钱; 指 投机商把货物储存起来等高价出售。

  2. 原意等好价卖出, 后比喻怀才不遇等时机出仕; 等好价卖出,比喻怀才者得赏识才肯出仕效力。

  3. [功亏- 篑]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点未能完成; 指事情将要 成功时遭到失败,含有惋惜的意味。

  4. [不堪- 击]强调对 象的脆弱; 强调易被打败、粉碎。

  5. [ 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 褒

义; [阪.上走丸]比喻形式发展迅速。

  1. 指 多次见到,就不感到新奇了;

形容各种事物或现

象接连不断地出现。

  1. 形容人生 命垂危时呼吸微弱几乎要停止,也比喻到最后关头;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2. 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在形容人时,

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1. 指前面的人倒下 了,后面的跟上去,形容勇敢; 指前面的人奔赴而去,后面的人再跟上,形容踊跃。

  2. 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

富、连续不断。

  1. [春 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非指自

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1. 指虚度光阴与岁月; 指不平凡的岁 月。

  2. 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含褒义;

形容理由

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

  1. 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95. 指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 比喻关系密切;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 比喻 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 发而不可收]指事情一旦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

[一发而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

II成语分类汇编

A.望文生义

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应做到

  • 三点:

(1)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避免望文生义。

  • 例如:
  1. 原意指城里本没有老虎,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经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听者信以为真。

  2.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3. 古代楚国的 -一种较通俗的歌曲,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4. 敢怒不敢言, 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表示敬畏、憎恨等。

  5. 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不表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6. 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

  7. 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8. 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9. 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

  10. 危, 指正直,“危言危行”意思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11. 人们都从巷子里 出来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

  11. 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句。

  12. [ 空穴来风]原意指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是有原因。

  13. 本 指衣服破烂,后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14. 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15. “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

  16. [火中 取栗]

源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白吃苦头

自己还没有得到好处。

  1. 写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2. 比喻相 互间的前嫌、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或困难迅速克服。

  3. 本来是指作画之前的 苦心构思,后来形容苦费心思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

  4.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1. [不为已甚 ]

指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1. [ 望洋兴叹]

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1. [ 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 依靠 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2. 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地借用而不归还。28. 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3. [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 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1. [不绝如缕 ]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1. 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2. 形 容进退两难。

  3.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也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4. [间不容发 ]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5. 指祸乱发生 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38.

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1. [下车伊始 ]

比喻官吏初到任所或刚到一个地方。

  1. [开门 门见山]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比喻面临极端危险的境况。

  1. 天下没有第二个。

  2. 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3. 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需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B.张冠李戴

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

  • 例如:1. 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指人工的技艺极其精巧,胜过自然。

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1. [蓬荜生辉 ]

自谦之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

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只能用于自己。

  1. 比喻文思敏捷,很快能写好文章。

  2. 形容春天的景象。

  3. 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4. 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不是指画画。

  5. 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物。

  6. [汗牛充栋 ]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很多。它只能指书多。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 [ 如坐春风]

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长辈或良师的恳切教诲。

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只可指人,不能指其他的。

  1. [ 忝列门墙]

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只能用于自己,不.

能用于他人。

  1.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 间相敬相爱,关系融洽。

  2. 是说东 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东山再起是指再度任职,或比喻失势后重新任职。它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3. [ 朝思暮想]形容时时刻刻都在想念。

  4.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

  5. [琴瑟之好、破镜重圆] 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20. [ 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嬉戏之状。亦指儿时就相识的伴侣。

  6. [ 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愁喜乐、祸害幸福都关联在一起。形容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7. [ 置若罔闻]

指放在一边,像没有听到一样。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指再三地命令告诫。用于上级对下级。

  1. [ 络绎不绝]

形容人马或车船连接不断。

  1. [ 挥洒自如]

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 |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昏暗变为开阔光亮。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 [ 不可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永远不会消失,保留在人间或人们的记忆里。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比喻妇女老了像年代久了变黄的珠子一样不值钱。也泛指人老了不

中用。只用于妇女。

  1. [ 循序渐进]

指按照一定的步骤或程序逐渐推进或提高。只用于学习、工作。

  1. 像走 在薄冰上。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2. 大体. 上使人满意。常常被人误用,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3. [ 侃侃而谈]“侃侃” 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于误用。

  4. [- 言九鼎]说话有分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5. 过分 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6. 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C.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但结合上下文的整体意思来看,或从逻辑推理角度来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例如:
  1. 像点数家里所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2.

指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这里

强调“有意为之”。

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不表示样样优秀的意思。

表示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

比喻远远落在他人或事物之后。亦用为谦辞,表示自己同对方比差

之甚远。

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

事物的地位。

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

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指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

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

理繁多的政务。

  1. 比喻稀少,后也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2. 比喻表面上似乎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非真爱好它。

D.褒贬不当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色彩的,使用时如果不加以区别,就会导致误用。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 例如:

比喻全部出动,多用于贬义。

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是褒义词,不作贬义用。

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较多用于贬义。

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

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有官可做。一般用来

形容坏人当道,恶人得志。

  1. “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是褒义词,不用作贬义。

  2. “没有不干的事情” ,意思是“所有的坏事都干尽了”。

  3.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赶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含

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多用作贬义。

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是贬义词。

  1. [ 翻云覆雨]

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1. [ 始作俑者]

含贬义,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内容。

a.易误用为贬义的褒义词

形容期望很迫切。

  1. [ 神机妙算]

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1. .

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1. 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袄。比喻积少成多。5.

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极为壮观。

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1. [ 别有天地]

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指诗文创作另辟蹊径,不落俗套。

说话漫不经心,脱口而出。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多 用于好的事物。

  1. 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类似的还有目无全牛、叹为观止、危言危行、殚精竭虑、凤毛麟角、惨淡经营等。

b.易误用为褒义的贬义词

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不止一个,还有与之配对的。

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1. [ 绞尽心机]

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原指明达事理、洞见时事的人,善于择安避危保全自身。后亦指为

了个人得失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处世态度。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 [邯郸学步 ]

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 [ 如丧考妣]

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伤。现多用于贬义。

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都是同类。后亦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1.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1. [ 好为人师]

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

刺语)。

  1. 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 [ 趾高气扬]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1. [ 为所欲为]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①指对死亡的悲哀、痛惜,多用于祭文;②事物终结,含诙谐意。

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1. [改头换面 ]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2. 比喻说话或做事时 用似是而非的迹象作根据。

类似的还有洗心革面、无所不至、粉墨登场、处心积虑、官样文章、昼伏夜出、连篇累

牍、师心自用、评头品足、闪烁其词、罄竹难书、擢发难数、蠢蠢欲动等。

E.词义重复

成语在句中要和其他词语相搭配,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

  • 例如:
  1. “忍不住要发笑”,后面不能再用“笑起来”。

指孤零零的一个人,前面不能加“独自”。

没有预料到的赞扬。后面不能再加“赞扬/称赞”。

浑身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极重。前面不能加全身。

  1. 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被学者或行家笑话。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指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晰,就像新近发生的事情一样。句

中不能再加“像”。

原指比原来更进一步,现多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前面不

  • 能再:

用“更加”。

  1. 指众多的学生,不能再用“广大”来修饰。

  2. 难以言说的苦衷,再加“苦衷”则与“隐”重复。

  3. 形容百姓遭遇巨 大的灾难,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再加“人民”。11. 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不能加“自己”。

  4. 意思是人民没办法生活,前面不加“劳苦大众”。

类似的还有(一场)南柯一梦; (显得)相形见绌; (好像)如芒在背; (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着); (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F.敬谦误用

  1.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无知的人求教。常用作谦辞。亦作“求道于盲”。2. 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被视作宝贝,特别珍视。比喻对自己作品的珍视和爱惜。常用作谦辞。

  2.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辞。

  3. 马的牙 齿随年龄的增长而添换,所以凭马齿就可以知道马的年龄。比喻年龄白白地增长,而学问却没有长进或事业没有成就。多用作自谦之辞。

  4. 没有功劳而享受优厚的待遇。用作谦辞。

  5. 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用作谦辞。

  6. 墙]

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用作谦辞。

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用作敬辞。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用作谦辞。

见识不广,学问不深。用作谦辞。

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用作谦辞。

  1. 德行浅薄,才能低下。用作谦辞。

  2. 挂,列举;漏,遗漏。提到一个,漏掉上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用作谦辞。

  3. 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4. 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5. 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6. 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7. [恭敬不如从命] 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1. [- 得之愚]

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1. [不 足挂齿]

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1. [ 雕虫小技]

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1. 绠, 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才能浅薄,不足以胜任大事。

  2. [ 东涂西抹]本 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26. 区区, 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常用于自谦。27. [愚者千虑, 必有- -得]愚笨的人 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

  3. 管, 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蠡,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大海。比喻眼光狭窄,见识浅陋。也作“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4. 班, 古代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30. [ 聊表寸心]

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1. [ 高抬贵手]

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1. [ 鼎力相助]

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1. [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 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2. 高贵的朋 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3. 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 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4. 带头给 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5. [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6. [虚左以待 ]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7. 蓬筚, 编蓬草、荆竹为门,指穷人住的地方。使寒门增添光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表示尊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scipy,makefile,crm,lighttpd,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