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翻书:读《纸上的故宫》

  乱翻书:读《纸上的故宫》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喜极而泣,悲从中来,在风花雪月的背后,看到了生命的虚无和荒凉;李白恰好相反,他是悲着悲着,就大笑起来,放纵起来,像《行路难》,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茫然和惆怅后面,竟然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万丈豪情。王羲之是从宇宙的无限,看到了人生的有限,李白却从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无限。李白不是无知者无畏,他是知道了,所以不在乎。

这是祝勇在他的散文集《纸上的故宫》里说的。我很欣赏上面这段文字。寒假里抽时间读完祝勇的《故宫里的苏东坡》后,感觉不错,就从金湾区图书馆里借出《纸上的故宫》来读。前者只写苏东坡,字里行间里流露出解说词的味道,原来这本书是作者给央视纪录片《苏东坡》的解说词改编成书的。《纸上的故宫》是他的散文集,看书名,给人的感觉是写故宫的,但其实不然,这是一本作者的历史散文选集,因为作者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文章里也有涉及到故宫里的一些文物,所以得名而已。

写《兰亭》,写《上阳台帖》,从书法中分析人,解读人格。祝勇有着比较深厚的美学和中西哲学功底,上文中所录的文字就能够体现出来。他对李白《上阳台帖》十分推崇,认为可以在古代行书史上排行第二的。《上阳台》是李白唯一存世的墨迹,说他书法超越了颜真卿,也只能算作作者的一家之言了。这个帖子现就在故宫,可惜的是,书里没有书法图片。反倒在《故宫里的苏东坡》中,不但有《赤壁赋》,还有李白的《上阳台》,大开影图,边读文字边欣赏书法,倒是让人爱不释手了。

《消逝的匈奴》也是一篇好文章。文中出彩的地方是对汉武帝刘彻性格的分析。他说,汉武帝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截然相反的两极。一方面,他侠骨柔肠;另一方面,又无比的冷酷、独断、铁血;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只有两极,没有中间地带。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或许最适合于皇帝,因为皇帝需要恩威并施,需要翻云覆雨,需要为所欲为。相反,那些中庸的皇帝,只有中间地带,没有两极,因而性格平庸、稳定,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但在极权体制内,他们绝对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皇帝。

或许时因为祝勇先生上班的地方在故宫,身临其境,对皇帝的性格有这样的评论,我认为是贴切的。作为坚定的主战派,刘彻居然杀掉了曾在朝堂上鼎力支持自己的王恢,他反而能宽恕反对自己攻打匈奴的大臣。他能容忍不同政见,但他不能容忍在战场上失利主战派王恢,因为刘彻知道,攻打匈奴,开弓没有回头箭。

“今不逐恢,无以谢天下”。没有汉武帝如此的决心,攻打匈奴的大业是不可能完成的。

 汉武帝用他的决心改写了历史的进程。祝勇说,汉武帝不仅仅是在跟匈奴扳手腕,也是在跟历史扳手腕。历史的流向,硬是在他手里改了道。

虽然我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往往有时候,不能忽略,甚至要重点强调,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祝勇的散文像余秋雨,但又不像余秋雨。余的文章,越写越让人失望。

我喜欢祝勇的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乱翻书:读《纸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