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二十八岁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成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们一直在长大,一直在试错中讨教,用自己的力量与这个世界抗衡。

在《朋友请听好》收官之作中,吴昕说,

“家里所有的一切需要你去做决定的时候,其实那才是真正的长大。”

其实那些我们所以为的长大,不过只是皮毛,这一过程我们会经历很多节点,但要学会正视它,然后抓住它。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十八岁的年纪,我们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无所知。

在校园知识的净化和洗礼下,对未知的一切都满怀憧憬,自动美化了它不完美的一面。

那时一切都很单纯,晚自习下课后回宿舍路上,吹过的晚风也尽显温柔。每次小考后和同伴,一起趴在阳台的栏杆上谈心抱怨、互相鼓励。

满满当当的试题和公式,轻悄悄的偷走了我们那一年,留下来的是一个个纯真的笑脸,苦是真的,笑也是真的。

我们奋不顾身付之一切的那一年,是成绩单上简简单单的几个阿拉伯数字远不能替代的。

一场考试一次选择,每条小溪也开始奔流入海,告别了熟悉的一切,开始背井离乡,奔赴梦中的远方。

十八岁这年我们选择了未来几年要学什么,要做什么,要在哪座城市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共度怎样的时光。

那时的我们总觉得眼前的几个选项都是一个样,后来的我们却总会想如果当时选择了别的路,会不会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我们却都在追寻更好的选择。

十八岁的我们,会天真的以为只要考上大学一切就都会变好,从此人生就会一直走上坡路,走得慢也没有关系,只要保持向上的趋势就是好事。

会像电视里那样,顺顺利利的读完大学然后顺理成章的毕业工作。

进入大学,我以为我坠入了一个不属于的人间,在这里压力会有竞争也常在,可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

有时候我们需要被伤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时刻保持清醒。人生充满了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高考时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是书本上那些弄不懂的习题,是令人头疼的专业名词,是整个省市的考生。

大学时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是不分年龄不分阶级没有明确定义的虚幻人群。

那些假想敌会和我们一样在考证的时候考证,读研的时候读研,差别只是有的人毕业后证书一箩筐,顺利保研,有的人拿到了该拿的证书,继续在考研和工作的路上奋斗,也有一群人碌碌无为,血本无归。

工作后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是来自四面八方济济的人才,是已在职场浮沉多年的老油条们,是后浪们的冲击,是前进还是放弃的思想对抗。

然后我们懂得了原来意志力也是一种消耗品,当我们的斗志被慢慢消磨殆尽的时候,遇到自己想要抓住的东西时,竟也会下意识的想要放弃。

莫泊桑在小说《人生》中写道,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我觉得人生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 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 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路。”

或许,十八岁和二十八岁的区别就是,一直在推着你走的那个人不见了,没有人再会在你的耳边催促唠叨,告诉你要努力。

我们看似已经度过了那个拿来被比较的年纪,可是比较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飘忽不定的。

比较常在,我想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比较,比较不是用来助长骄傲的,而是用来认清自己,看见不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八岁和二十八岁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