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之后,这些「妈妈」怎么样了

图片

即使没有亲历现场,

我们依然会因为远方的灾难,压抑、难过。

而我们也希望。

远方的温暖,能带来些许安慰。

周五,早上好。

今天讲一个充满了希望与温暖的故事。

它发生在北川,

一座孕育着爱与善良的农场里。

图片

——

北川的冬天,很冷。

去年12月28日这一天。

对于高队和20多个孩子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历经四个多月的改造,他们终于搬回“新家”。

这是一座被大山环绕着的梦幻农场。

图片
图片

梦一样的云朵屋、浪漫的星空房;

充满自然童趣的昆虫屋、兔子岛、树屋……

更像童话书里的城堡。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大鱼云海.妈妈农场。

image.gif

△ 在《梦想改造家》第八季的收官之作中,改造后的妈妈农场,焕然一新。

农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治县的地震带上。

由一片老旧的农家乐改建而成。

整座农场拥有800平米的宿舍、500平米的公共区、1300平米的广场、200平米的户外功能区、3亩地的农田。

高队带领着公益团队,和他们陪伴下的20多个北川孩子,一起生活在这里。

图片
图片

根据进入农场的顺序,每个孩子在农场,都有自己的小名。

老三、五妹、七妹、幺幺……

孩子们的嬉笑与欢闹,常常回旋在大山。

周一到周五,他们上学、住校。

周末和假期,回到农场放飞自我。

image.gif

这也是高队和团队最忙碌的时候。

既要组织集体活动,还要带着他们一起劳动,以及安排日常课堂。

尽可能让所有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情绪,都沐浴在北川的阳光和微风里。

image.gif

前不久,我们联系上了团队的大象和高队。

尽管,高队笑着说:

“(现在)带20多个娃,头疼得很。”

妥妥地,像个操碎了心的老父亲。

但数一数。

他守护在北川,已经十三年了。

图片

从灾后重建,到扶持妈妈的家庭项目,拓展到如今“带娃小能手”。

高队和志愿者们,给了这些破碎家庭、妈妈和孩子们,一个温暖栖息的港湾。

不止是一个快乐的假期,一次难忘的集体生日,一次欢天喜地的集体烧烤,一次集体徒步,一场音乐会……

更多地是那份缺失的爱。

正在北川,无限生长。

图片
图片

「这里的孩子,没有一个有完整的家。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

高队和大象他们坚信,

农场可以慢慢填补、也会慢慢治愈。

拍摄节目(梦改)的那天。

高队带着老三,回到了废墟下的县城。

图片

老三的父亲。

就长眠于老北川的地震遗址之下。

那时,他才5个月……

时间的钟。

轻轻地往回拨。

01

妈妈农场

裂痕里滋生的爱

「2008.5.12」

不管身处何地,没有人能忘却这一天。

图片

在农场回忆录的开篇,高队这样写道:

「大地震带给灾区的伤痕,永远难以忘记。

从汶川到北川,再到青川,绵延数百公里的“龙脉山断裂带”上,震后多年的山体,仍然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就如人体的外部疤痕,清晰可见。

这场大地震,让北川县城搬迁,让无数道路改变,更使得无数家庭的生活被改变……」

图片

大地震后,高队从西藏回到四川,进入北川成为一名志愿者。

当时他所在的团队,叫中国心志愿者团队。

当灾后重建基本结束,志愿者如潮水般褪去。

当外界也在认为,随着灾后重建的逐步完成,5.12带来的伤痛,也将慢慢过去的时候。

很多……

才刚刚开始。

北川很美,但多灾,也多难。

地震、余震、洪水、滑坡、泥石流……房屋道路损毁,重建、再重建。

,时长07:09

△ 大象讲述北川的洪涝灾害 视频来源:行者记录

房子可以再建,但破碎的家和情感,要如何重新连接。

「这个过程的艰难,一般人难以理解」

在多年的服务过程中。

深入北川,直面灾难后的创伤与裂痕,让高队听到了更多的“呐喊”。

那些被忽视了的,妈妈们的困境。

image.gif

L妈妈的家,要穿过一个狭长的山谷,再徒步一个多小时。

饱受风霜的木架房,摇摇欲坠。

家里80多岁的老人,穿着一双破洞了的布棉鞋。

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赡养一个老人。

主要的收入,是靠上山挖药。

周一送完孩子上学,再骑摩托车上山。

骑车一小时,步行一小时,才能到达挖药的地方。

平时住在山洞,冷了就燃起火,周五再下山。

图片

一周采的药,大约能换600-800元。

因为长期住山里,L妈妈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医药费。

想过就此停止采药。

可她,不能。

这并非个例。

L妈妈之外,还有H妈妈、Z妈妈、M妈妈、D妈妈……

她们孤立无援,扛着命运沉重的担子。

而过去,这些几乎无人问津。

图片

当高队把妈妈们故事带去北京,

捕捉到了更多希望。

2018年3月,签下废旧的农家乐。

妈妈农场开始旧地而生。

只为关注困境中妈妈,以及妈妈的孩子。

图片

这座由志愿者和妈妈共同建立的农场,用高队的话说,一草一木浓缩着妈妈的爱。

而妈妈们,也在农场的滋养和陪伴下,逐渐找回自我价值。

她们到农场工作,分别负责“生态种植”“自然教育”“家庭教育”“个案陪伴”等。

图片

既能拿得起锄头,也能拿得起笔头。

种得一手好菜,也能成为一名自然导师。

在农场,妈妈们逐渐拨开生活的云雾。

由被资助者,变成了共同创造者。

图片

自我价值赋能,更多的可能发生在她们身上。

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

妈妈农场举办了一场难忘的婚礼。

这是属于单亲母亲的集体婚礼。

也是农场建立一年多后,

两位单亲妈妈重新获得幸福的见证。

图片

02

大山里的“托管班”

妈妈的孩子,从未被遗忘

从妈妈到孩子。

农场已经走到了第四个年头。

从2019年第一个单亲妈妈的孩子,到现在的20多个。

最小7岁,最大16岁。

他们性格迥异,有的安静,有的乐观开朗,有的乖巧好学,有的调皮好动……

图片

决定把这些孩子带进农场的时候,

高队他们也没有想到,农场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

反正“带孩子”这件事儿,他们一直在探索着中前行。

图片

2008年,大鱼公益开始助学。

通过经济救助,来帮助困境家庭。

但每每当高队走进家庭的时候,内心还是会被无声地触动。

他说:“当看见单亲、困境、事实孤儿家庭出现问题,总是焦虑无奈。

看到辍学的孩子们,看到那些在学校浪费青春的孩子们,心总是痛的。

也许不能一下改变什么。

但当我们开始关注,开始行动,开始真正做些什么的时候。”

改变,就发生了。

图片

遇到小B时,他十岁。

四岁那年,父亲入狱,母亲去世,他和爷爷奶奶相依。

老人有把孩子供出来的决心,尽管已经70多岁,但身体尚还硬朗。

可小B,一放假就犯愁。

他说在家里太孤独,没有人陪伴他。

手机和游戏算吗?

算吧,可那不是陪伴,是消耗。

听说能去农场,孩子特别高兴。

他说:终于有伴了。

图片

遇到小K时,他11岁。

地震中失去父亲,母亲再嫁,家里只有爷爷和婆婆。

他有些安静,成绩还不错。

和婆婆抬粪水,是他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听说能去农场,他收拾好东西,满怀期待。

后来的后来。

他们和她们。

一起追鸡,一起下地劳动;

图片

一起清扫,一起做游戏;

图片

一起阅读,一起谈心;

图片

一起徒步,一起游学;

图片

一起在地里撒野;

图片
图片

一起组乐队,打篮球;

image.gif

△ 孩子们的乐队,叫“独闯”

一起过生日;

image.gif

一起经历着农场的春夏秋冬,填满每一个假期。

当然了,有时,也会遇到大难题。

小Y是高队印象较深刻的一个。

他形容他,比自己儿子还叛逆。

桀骜不逊,与家人关系紧张,更是学校里的刺头。

可谓,厌学帅气与叛逆共存。

他游戏上瘾,不过打得还不错,曾经是某年王者荣耀四川排名第一。

图片

2019年,小Y来到农场。

那是一个雨夜。

高队有过忐忑。

「他是被“骗”到农场的,晚上会不会跑噢?」

从在农场3天到半个月……

图片

从荒废厌学,到考入年级前300;

从叛逆暴躁,到懂得照顾生病的母亲;

那个曾经在游戏中迷失的少年。

开始找回青春的朝阳,生活的曙光,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图片

16个月后。

小Y如愿考上高中的消息,传遍了农场。

也是在一个雨天。

14个孩子还在开展营会活动。

下午,马上迎来欢乐轻松的吉他课。

那一天,高队和其他志愿者,特别地高兴。

图片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下午16:40。

高队在回忆录落笔的最后,写了这行字。

「此刻,孩子们回来啦!

在改造后的农场开始玩耍,相互追逐。

就像我们儿时的样子……」

图片

03

背后的他和他们

也值得被看见

走得越远,越需要回溯来时。

图片

大象,到北川做公益,十年;

高队,十三年。

妈妈农场团队里的其他人,

也在用无私的爱和付出,浇灌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花一草。

图片

常常会被问。

是什么的信念,能够如此坚持,又是什么样的能量,一直支撑。

该说说,故事主人公高思发了。

图片

他是孩子们口中的“高叔”“高队”。

他年已过五旬,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家中还有一个支持他善良且温柔的妻子。

图片

△ 高队和妻子

5.12前,高队在拉萨做志愿者。

5.12后,没多想,和妻子简单商量后,就回到了家乡北川。

在火车上,他和伙伴取了团队的第一个名字:四川抗震救灾志愿者QQ群先遣队。

后来,它更名为中国心志愿者。

那一年,像高队一样一头扎进北川的志愿者,数不胜数。

图片

△ 2008年参与救灾志愿者大约300万,到北川数十万。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但留下来的不多。

到北川做志愿者,彻底改变了高队的人生轨迹。

图片

△ (左)高队和另一位北川志愿者刘队(右)

参与救援,在学校历经过最绝望的悲恸,也亲历过孩子们在废墟上的奔跑……

因为孩子,因为生命。

他们在北川学校旁边,立起第一块无名师生纪念碑。

也为孩子,在废墟上办起帐篷学校。

当地震渐渐远去,高队和北川的情感连接,早已分割不开。

图片

从经济助学,到心灵助学;从关注地震家庭到普通困境家庭;从大病、单亲到事实孤儿……他放不下的,越来越多。

责任也好,使命也罢。

从未停下的这一路,辛苦不可言说。

但幸福,正在篮球场上迎风奔跑。

· END ·

**********
图片

**********

【参考资料】

1.《我与农场|在北川十三年,不一样的家庭给我不一样的触动》 来源:公众号“行者记录”

2. 《梦想改造家》综艺第八季 第13集

【版权说明】
头图来自设计师团队(张耀天 周游 张建武 许铭轩 徐蕴芳 李聪),感谢授权。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高队公众号“行者记录”、大象、《梦想改造家》综艺截图 、B站@大鱼云海妈妈农场,欢迎大家关注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512之后,这些「妈妈」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