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不可能》总结上

     《跨越不可能》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科特勒,提到科特勒,他自身的职业经历就挺奇特的。据说20世纪90年代初,关注报道极限运动的记者很少,毕竟极限运动这个领域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这个岗位特别缺人。科特勒为了做好报道极限运动的记者工作,尽管自己一项极限运动也不会,但还是硬着头皮边工作边学习。可想而知,一点运动基础都没有,上来就直接挑战学习滑雪、攀岩这些极限运动,也造成科特勒全身多处骨折。

       不过这些代价换来的东西显然更宝贵,科特勒在一次又一次见证极限运动员们创造的奇迹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这些人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背后一定有些通用的科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无关一个人的先天基因遗传,无关一个人后天的成长环境、经济条件,而是有关于人类的基础生物机制。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这些机制是人人都具备的,是人类这个物种通过进化得来的,是正儿八经的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所以,为了找到答案,科特勒把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这些极限运动员,扩大到了特种部队士兵、艺术家、科学家、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领域高手。

       他发现,当人们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时,总是处于一种心流的状态中。心流是人类进化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能让我们的做事效率翻倍,甚至是提升500%。不过,科特勒说,要想进入这种状态,当然也没那么容易,我们必须在动机、学习力和创造力这几种心理认知能力上下功夫。

       本书主要分两个部分来学习,第一部分,我们说动机和学习力,动机能促使我们投入到巅峰表现中,而学习力能帮助我们持续参与。第二部分,我们重点关注创造力和心流背后的科学研究,创造力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而心流能够在前三者的基础上,真正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本篇我们一起学习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认知能力——动机。动机这个词其实挺抽象的,它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术语,你可以把这个词想象成一辆车在路上不断飞驰,追求巅峰表现的过程。

       不过,要想保持这个过程,还是得回到具体行动上,看看到底得怎么做。所以,我们把这个过程简单拆解一下:首先,你得借助内在的感受,找到自己想走的路,然后设立一个前方的目标,剩下要做的就是加满油,向前冲。在书中,科特勒把这三个步骤分为内在驱动力、目标和坚毅力。

       首先是内在驱动力。前面我们也提到,内在驱动力指的就是你得借助内在的感受找到自己想走的路。不过,为什么非得是内在的感受呢?

       有人专门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按照今天的经济发展情况,一个人年收入大概到了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是年收入是47.5万元左右,他的幸福感就会到达一个临界值。一旦收入超过这个临界值,他的幸福感,受金钱影响的程度,就会越来越小了。因为人类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这些外在的物质奖励,就会开始失去诱惑力。

        这个时候,内在的动力就会取而代之。人们更倾向于去做能自己控制时间,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者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其实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在当今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中越来越普遍,比如有些人辞职当自媒体博主,又或者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等等。

        科特勒在书中指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件事充满好奇,有激情和使命感,并且这件事能够被自己掌控时,大脑才会释放多种愉悦性的神经物质,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催产素等,这些奖励性的神经化学物质会使人沉浸其中,想要不断做更多的事,获得更好的体验。

       相反,如果你目前正在做的事,让你感受不到意义所在,你不快乐,这就代表,这件事本身已经无法满足你追求更好体验的需求,这就是在和人类自身的生理机能做对抗。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借助内在感受,或者内在驱动力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呢?答案也很简单。科特勒说,你拿一张纸,列一个清单,写下25件你最好奇的事。每一件事尽可能具体些,不能只说一个类别。比如我喜欢足球就是一个很宽泛的类别,我到底是喜欢踢足球还是看足球比赛?如果是踢足球,我是享受奔跑的那种感受,还是喜欢和人有对抗有竞争的这种互动?

       总之就是内容越详细越好。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张清单上三四项内容的交集。比如,我既喜欢研究足球比赛中的传球技巧,平时又喜欢写写东西,可能适合我发展的方向是体育新闻记者、解说员或者是专门做比赛直播的自媒体博主等。

       内容的交集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要走的那条路就越明确。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给自己留一些自主时间,去尝试探索更多的事,真切写下自己的感受。这种内在积极的感受,就是你起步时最强大的驱动力来源。

       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设立目标。关于目标的好处,其实我们了解得已经很多了。但是在科特勒的书中,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对目标的解释,确实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有目标的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它会变成我们的信息过滤器

       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我们可能还不知道,每秒钟都有上千万比特的信息涌入我们的感官。但是,大脑每秒最多只能处理126比特的信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要理解另一个人在说什么,就需要处理40比特的信息量,如果是三个人同时说话,处理器就过载了,只能忽略其他信息。所以我们的大脑每天基本上都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运转中,而目标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信息过滤器,它能避免我们的注意力被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占满。

       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我举一个最日常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你肯定有过这种感受,从某个地方回家的路,好像总比从家要去这个地方的路程短些,尽管走的路程一样,用时一样,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回程总要快得多,其实就是因为,家是一个极其确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帮助你在路途中排除了一切信息干扰,你只想回家。而从家出门去某个地方就不同了,你是不确定的,所以一路上你需要时时刻刻开放雷达接收信息,注意力是涣散的。

       这就是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区别。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哪怕没有任何好处,只是单纯设定一个目标,人们做事的效能也是完全不同的。设定一个指标后,人们的业绩和生产力大概可以提高11%-25%左右

       这就说明,不管你处于什么阶段,哪怕只是每天列一个待办事项,你的生活和工作也会有效率得多。我们有时候总是会把目标这个词,理解得特别郑重,觉得好像我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没达成就意味着我失败了。

       但是读了这本书,你会意识到,目标的作用之一就是一个信息过滤器,哪怕最后你没实现那个结果,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它也能够让你避免被很多无用的信息吞没,把自己有限的注意力用在你愿意投入的事情上,这就足够了。

       不过,科特勒在书中也提醒我们,你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在目标达成之前,先别过早地跟其他人广而告之,因为你和别人每说一遍,大脑就会过早地释放一次多巴胺,这个行为会给你造成一种目标已经实现的错觉,结果就是你光和别人随便聊聊就已经充满兴奋感了,反倒不利于你真正付出努力,应对那些现实中的困难。

       好,到这,我们讲完了内在驱动力和目标,最后一个关于动机需要培养的技能就是坚毅力,你在前进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挑战,你需要训练一个强大的可持续的意志力,也就是坚毅力,帮助你不断推进。

       科特勒发现,每当顶尖高手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他们都会本能地迎接挑战。事实上,他们还没来得及考虑要不要退缩,就已经挺身向前了。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感到害怕,而是他们深知,只要有一次退缩,恐惧就会战胜自己。所以,坚毅力的本质,就是要训练一种面对恐惧时的条件反射,把勇猛精进的状态变成一种习惯

       当然,这并不容易。科特勒说,每次自己想要学习一个新技能时候,都像是要下地狱一样。比如他要练习一篇新演讲,他就总爱把自己先搞得筋疲力尽,他会在爬山或者做运动的过程中练习演讲,他觉得如果我能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连贯地说,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

       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瞎折腾。但是对于科特勒来说,这就是对于自己坚毅力的训练。因为他知道,恐惧这个东西是人的生理本能,是本能就意味着它总是会在每一次难度开始上升的时候,就立马出现,你根本无法阻挡。

       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坚毅力更强一些,以至于到关键时刻,不至于被恐惧压垮,最起码也能打个平手吧。

       内在驱动力、目标和坚毅力这三种技能的集合,构成了动机,促使你投入到巅峰表现中。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科特勒提出的第二种认知能力,学习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不管自己处于什么年纪,曾经取得过什么样的成就,只要你一段时间不学习,就会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听不懂人们谈论的那些新机遇;但是反过来看,其实这也恰恰意味着,任何你想学习的东西,你都不用花几年的时间,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你可以找到相关资料,立刻去学。

        科特勒在书中提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你想学习,真的应该读书。你会发现,没有哪个行业的高手专家,是不用读书的。但是遗憾的是,总会有人和他抱怨说,读一本书太费劲了,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去看一些文章和视频,快速了解一些信息。

       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调查,大多数成年人平均每天只花7分钟的时间阅读,还有报告表示,近1/4的美国成年人在过去一年里连一本书都没有读过。这确实没什么可奇怪的。

       不过,在科特勒看来,大多数人不爱读书,其实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回报。

       我们拿一篇文章举例子,通常一篇文章800字,按照成年人的阅读速度,3分半钟左右就能读完。那么,他们收获到了什么呢?以科特勒的记者工作来举例,这篇文章大约是他三天的努力成果,他需要花一天半查资料,再花一天半撰稿。如果是阅读一篇5000字的杂志长文,花20分钟读完,作为回报,一个人能够收获的,是科特勒从前期查资料到采访再到撰稿,大概4个月的努力成果。

        那么,读一本书他会收获什么呢?如果这本书大概有7万多字,他可能会花5个小时,或者更短的时间就能读完,但收获的却是作者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生命体验和经验总结。所以在科特勒看来,书是世界上最浓缩的知识形式,这是一部纪录片、视频,或者是一篇文章,都远远无法提供的信息密度。

       说到读书,科特勒其实还特意提到了一段自己的童年经历,很有意思。也正是通过那件事,让他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时候,科特勒认识了一位魔术用品店的老板,经常去那玩。店里摆满了各种神奇的玩意,有纸牌、硬币、羽毛、花朵、鸟笼和礼帽等等,但是科特勒发现,每次一进商店,最先令入眼帘的总是一整墙的书,从左排到右,从地板摞到天花板。

       科特勒有次实在很好奇,他就问老板:你为什么不把一些稀奇的魔术道具摆到最显眼的位置呢?这样买道具的人不是更多了吗?你可以把这些魔术书都往书柜里收收。没想到这个老板摇摇头,指着那一墙的书说:它们本该就待在那。

       科特勒不理解,就问为什么。结果没想到,这个老板笑着说:书,就是用来保存秘密的。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小小年纪的科特勒。魔术是有关秘密的,在那一刻,他或许明白了,魔术中最核心的秘密不在那些道具里,而在蕴藏知识的书本里。

        不知道你发现没,由此引申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就是不断揭开谜底,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的过程。有关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的知识,都在书本里。没错,书,就是用来保存秘密的。这才是读书的乐趣。

       之后,科特勒说,每当自己想要了解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他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读五本书。通过这五本书,帮自己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快速入门,成为初级专家。

        不过,这五本书可不是随便挑选的,你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第一本书,一定要是你能找到关于这个话题最流行、最畅销的书,可以是漫画,也可以是故事书,总之挑选第一本书最重要的原则一定得是有趣;然后第二本书,你可以选择一本同样受欢迎,与你想了解的主题相关性更强的书。

       第三本书就要上一个台阶了,你需要选择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半专业书籍,这本书的语言需要更加精确,既有这个领域的宏观视野,也有一些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的细节。

       好,到第四本书,就是我们的正式学习阶段了,这可能是你要读的第一本真正深奥的专业书,它不像前三本那么有意思,但会让你了解到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这本书中可能会有很多专业名词和术语,如果坚持啃下来,你的认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科特勒说,读完第四本,最后一本书的选择范围,你就可以轻松些了。第五本书主要是帮助你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了解最前沿的信息。读完这五本书,你的大脑通常就已经储备了足够的信息,让你对一个领域有基本的认识了。

       你熟悉专业化的表述,也有一定的宏观视野,看到什么都不陌生,这我也知道,那我也懂,大脑就会感觉兴奋。不陌生是最重要的,不陌生你就没有那种畏难心理,愿意继续往下学,科特勒在书中说的第二种认知能力,学习力自然而然也就能培养起来。

       好了本篇我们就学习到这,下篇我们学习第二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跨越不可能》总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