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周五下午17:25,策划组Mary突然被经理叫到办公室。她一进办公室,经理就把一摞资料丢在桌子上,怒气冲冲的说,一直合作愉快的大客户投诉你做的市场活动策划方案,还说你的工作态度有问题。Mary你也是公司的老人了,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Mary没等经理把话说完就大声说,他们还投诉我,我还没投诉他们那个新对接人Ken呢。明明是Ken没把活动细节说清楚,还要求这要求那的,沟通起来的非常费劲……经理打断了Mary,他说下周一9:00前必须要提交让客户满意的活动方案,因为下周一是我们收第一笔款项的时间。Mary欲哭无泪,心中暗叹这个周末又泡汤了。

亲,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在工作中被误解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但愿你从没遇见过。

工作中的沟通是门艺术,既需要我们日常实践,也得要有学习教材。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工作中的沟通艺术》。

《工作中的沟通艺术》封面

经典《沟通的艺术》风行全球之后,罗纳德·B.阿德勒和团队又专门创作了《工作中的沟通艺术》。因为在职场和商务活动中的沟通尤为重要,决定着商务合作和个人成长。

《工作中的沟通艺术》是行销美国40年的一本经典沟通教程。全书分为“商务与沟通的基本原理”“个人技能”“团队工作”“高效演讲”四个部分,“商务与沟通的基本原理”主要介绍了工作中沟通模型的原理以及产生效果的机制;“个人技能”聚焦于训练个人在工作中的底层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常见的沟通困局;“团队工作”侧重于同事关于中良性沟通的方式;“高效演讲”则详尽介绍了演讲的类型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设计演讲大纲,并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提升演讲效果。分别从理论、技能、团队沟通和公共表达四个层面,讲述了工作中沟通的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是一本专业沟通方式实用指南。

当清晰度至关重要时,请使用低级别抽象定义任何对象或想法都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描述,其中有些很通用普遍,有些则很具体特定。低级别抽是指那些具体、明确的陈述,其直指可观察到的对象或事件。与之相反,高级别抽象则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各种可能对象或事件,不须对其进行详细描述。高级别抽象可能会产生些问题,因为它们通常受限于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以下示例:
表述:
这份工作会花更长的时间。
说明:
更长是指多少小时,多少天,多少周?
表述:
请整理下该地域。
说明:
这是指快速整理,还是仔细考究的清理工作?
表述:
我们需要一些市场调研。
说明:
仅是针对一些客户的简短问卷,还是很长的个人访谈与详细调查?
表述:
请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
说明:
是委婉间接还是直截了当?

由于抽象语言和具体语言都有各自优点,因此通常最好两者兼顾。实现用词最大限度明晰的方法之一即先用抽象语句解释您的提案、问题、请求或感激,然后再进人具体细节:
-我担心我们似乎在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上花费了很多时间(抽象描述)。例如上次会议中,我们花了20分钟来安排公司野餐,最后仅有15分钟讨论我们的招聘需求(具体描述)。
-我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抽象描述)。直到现在,我所参与的唯一决定仅是一些小事(抽象描述),例如日程安排和客户退款(具体描述)。我想要有机会帮助决策,例如采购和广告宣传(具体要求)。
会产生麻烦的另一种模棱两可语言是使用关系相对词,例如“很快”“经常”“大”和“短”等这些仅当与其他[非特指]术语相关联时才有意义的术语。告诉主管您会“很快”完成备忘录或同意做一场“简短”的报告,都会引发问题。如果“很快”对您意味着“几周内”,但对老板却仅意味着“几天内”,那一场冲突正潜伏爆发。用数字取代相对词可以避免大多数这些问题。例如使用“两天内”而非“很快”,使用“两小段”而非“简短”。

上面的内容,可能你觉得是老生重弹,这谁不知道啊,就是沟通是要用SMART原则,越具体明确且有可操作性越好。但,如果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沟通”,就真的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吗?很可能不能哦。因为只关注细节而方向不对,错误往往更严重。同时协同的那一方如果没有“听到”信息关键点,也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在职场中,尤其是需要和他人协同工作时,提高沟通有效性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需确认双方是在沟通同一件事情

第二点:需统一双方对这件事情的衡量标准

第三点:需让对方复述所沟通内容的要点

这三点其实是个沟通信息传递的递进以及检核的过程。在切实确认大家在沟通同一件事即沟通在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细节的梳理和确认。等到方向和细节都清晰了之后,还需要了解协同的对方是否get到任务的关键点,这个时候对方来个要点复述,才能确切掌握沟通是否到位。

2021年5月25日,人事部主管想要了解最近半年人员的离职状况,交待下属Dora统计人员离职数目,请她三天以后报告。三天后Dora向主管报告半年内总共离职30名员工,主管接着问各部门离职的人数有多少,不同年资的离职人员各有多少,男性、女性各占多少人,Dora一概答不上来,主管不悦地说,我给你三天的时间,你只给我统计出一个总离职人数。

看到上面的例子,大家觉得是主管的工作有缺失,还是Dora有问题?其实都没问题,但又都有问题,因为她们都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要做什么。

以Dora和主管的沟通场景,我们用“提效沟通三步走”重新来一次沟通。

主管:Dora,三天后报告给我最近半年的离职人数。

Dora:主管,这个离职人数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主管:本月内要提交人事部上半年工作总结,需要说明员工的流动情况并且要做基础分析。

Dora:哦,这样啊。那我需要统计离职人员的哪些数据呢?

主管:常规的那种就可以了。

Dora:常规信息是指性别、学历、所属部门、入职时间、离职时间,对吗?

主管:还有在职时间。

Dora:主管,近半年是指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25日,对吗?

主管:是,数据统计的时间节点按照5月25日来。

Dora:了解了。我重复一下啊,您帮忙看看是否有遗漏。三天后就是5月28日向您汇报1月1日至5月25日的离职人员数据,内容包括姓性别、学历、所属部门、入职时间、离职时间和在职时间。

主管:是这些内容。用word文件的方式提报给我。

看完了以上的对话,你觉得Dora这次提交的数据还会出现重大偏差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工作中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