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却有一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所打断。叛军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跑,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自缢,一代“圣君”威严扫地。唐朝的历史从此分为两段,国运断崖式下跌。从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起兵,到756年六月初四安禄山占领长安,前后半年多时间。为什么曾经战力强悍的唐军面对安禄山的叛军如此不堪一击?这一切,都得从唐朝与南诏的战争中找答案!
安史之乱前唐军与南诏发生了两次大战,均遭到爆锤,惨败而归,有生力量前后被消灭达十三万,唐军实力大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南诏成为唐朝小弟
相比于大唐,南诏是唐朝时期西南边陲的一小国,隋末唐初西南边陲地区小国林立,说是国家林立,其实就是一群部落,相互谁也不服谁,经常争斗。其中有六个最强大的小国,称为六诏。
六诏里面最牛的一个叫“蒙舍诏”,因地处最南端,所以就叫南诏。南诏中第一代王细奴逻,雄心勃勃、具有战略远见。对于强盛的邻居大唐,表示了臣服。细奴逻派出自己的儿子逻盛炎出使唐朝,当时在位的是唐高宗,于是朝廷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正式将南诏纳入大唐的势力范围。
唐高宗后期开始到唐玄宗初年,帝国的边防局势变得十分严重。西北有吐蕃,东北有高句丽,北有突厥复起,帝国各地的边防形势都十分不乐观。尤其是吐蕃日益强大,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唐军并没有取得多少优势。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唐朝就开始扶持西南地区诸诏。
六诏中的五诏,受到吐蕃威胁,常当墙头草,经常出现弃唐归附吐蕃的事情。但南诏却始终依附唐朝,因而得到唐的扶持。南诏也没怂,作为大唐亲密小弟,此时的南诏是第四代南诏王皮逻阁,骁勇善战,最终在唐的扶持下,赶走了吐蕃在云南的势力。
唐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皮逻阁率军战胜河蛮部落,攻下太和城,统一了六诏。次年738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
关系改变唐诏战争
自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唐朝国势鼎盛,军力强大,在河湟大破吐蕃,在西域威孚河中,在北方灭亡后突厥,开元之武功可谓盛也。
到了公元750年,南诏换了国王,变成第五代王阁逻凤。
双方的关系不会一成不变,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到天宝十三年(754),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接连进行了数次对南诏的大作战,史称“天宝战争”。
第一次大的战争发生在,公元751年。战争因不经意的小事,最终却酿成大祸。
公元750年,刚接任南诏王的阁逻凤带着自己的王妃元贞夫人,按照惯例去唐朝的拜会剑南道都督。
中途在姚州休息,太守张虔陀,色心大起,趁机调戏污辱元贞夫人,还趁机勒索贿赂,阁逻凤没有答应,张虔陀就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罗织了一堆罪名,最终于激怒了阁罗凤起兵攻城,把惹事精张虔陀斩杀。
两次战争惨败唐朝元气大伤
事件很快引起了反应,姚州在唐朝归剑南道管,得知情况后的节度使鲜于仲通,于第二年即公元751年率领大唐八万精锐打击南诏,阁逻凤自知不是唐朝对手,于是派人求和,没想到宰相杨国忠为求边功,不许阁逻凤谢罪请和,阁逻凤于是就倒向了大唐的死对头吐蕃,遂向吐蕃请援,并结成兄弟之国,在西洱河之战,唐军被南诏和吐蕃联军大败,战死六万人,一万多人被俘,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战后阁逻凤修筑起“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并在太和城立大碑,刻石上写着“叛唐不得已而为之”。
一次不赢,还颇有家底的唐朝于是决定再堵上一次,公元754年,唐将李宓率兵七万再次南征,这次败得更惨,全军覆没,匹马不回。
战败后的大唐,当政的杨国忠不服,到处抓壮丁为兵,杜甫为此写了《兵车行》,描述了朝廷拉丁的惨状,唐朝军民开始极度厌战。天宝战争后,唐朝西南形势的大转折,唐朝在西南百年经营功亏一篑,西南防线全线崩溃,短短三年,大唐精锐也损失了十三万之多,至于随军出征的辎重部队和民夫,更是无法统计,唐军元气大伤,军力大减。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安史之乱最初时,安禄山手里有18万军队,而且都是能征善战的边防军。而唐玄宗、杨国忠手里只有不到8万的老弱残兵了。
渔阳鼙鼓卷烟尘,撕破盛世皇帝的伪装, 坐镇卢龙、范阳、河东三镇的边将安禄山遂于次年起兵,是为“安史之乱”。
结局可想而知。
最后总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时代巨变,哪里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唐朝与南诏战争中杨国忠急于立功,张虔陀贪功好色,统帅鲜于仲通心急偏激,历史进程中的多个事件相互交织,共同造就的结局,只是大唐盛世的终结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