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长沙博物馆“粟特人在大唐”文物展,感叹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

近日,笔者来到长沙博物馆,参观了在这里举办的“粟特人在大唐——洛阳博物馆藏唐代文物特展”,十分感叹唐代多元文明之间的交融互鉴。

粟特人是中亚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业界学者认为这是古代中亚最活跃、最神秘的民族之一。他们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长期在丝绸之路上充当“中间商”的角色,与中原来往密切。

中国史籍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胡”,即其所居地王族均姓昭武,后分为康、石、安、米、史、曹、何等小国。据文献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粟特地区同中原就开始有官方的往来。粟特人大量进入唐朝,中原与中亚等地文明交流互鉴的序幕正式拉开。

本次展览的主人公安菩是唐代粟特移民的代表。公元630年时,他随父母举家迁居来到长安,之后因军功升任定远将军,公元664年卒于长安。后来他妻子何氏与儿子安金藏随皇室由长安移居洛阳,公元704年何氏卒于洛阳,葬在“洛城南敬善寺东”。5年后,安金藏将父亲安菩迁至洛阳与其母合葬。

近几十年来,从洛阳唐代古墓尤其是安菩夫妇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次展出的一百多件文物,大部分是安菩夫妇墓中出土的。胡风汉俗的“唐三彩”在这些出土文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次展览分为“丝路有来客”、“ 乐居在大唐”、“此处是吾乡”三个部分,共展出洛阳博物馆藏唐代文物116件(套),包括粟特人安菩的墓志、洛阳三彩遗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罗马金币、唐代景教经幢、各式陶俑等珍贵文物,其中以三彩器、石刻、金银器为主。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丝路有来客”中,展示了三彩骆驼俑、三彩胡人俑、三彩胡人牵引俑及安菩墓志,再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驼队往来、商贸繁荣的景象,讲述了粟特人安菩随父母举家迁居到唐朝的故事,还反映了当年突厥、新罗、日本、波斯、安国等外来民族在唐朝为官的情况。

在第二部分“乐居在大唐”中,展出了唐代文官俑、武官俑、三彩男女侍俑、骑马俑、乐舞俑等器物,说明粟特人进入中原后,在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足迹,给当时的民族风俗带来了明显的改变。

长安城里一度兴起着胡装、食胡食、奏胡乐、跳胡舞之风,并以之为时尚。除了行军打仗,当时王公贵族狩猎、出行都喜欢骑马,据说最多的时候全国养了70多万匹马,仅长安城里就有40多万匹。展出的多个三彩骑马俑,反映了唐代人以肥为美的风尚,马俑的造型都显得肥硕健壮。

唐代早、中、晚期,女性的服装、发型因受胡人的影响而出现不少变化,如发髻就有双丫髻、单刀髻、高髻等近二十个不同形式,男性的幞头也因融入了鲜卑人的习俗而有多种变化。

展出的彩绘陶乐舞俑,有乐俑和舞俑,服饰、妆容、舞姿等,都融入了胡人的风俗元素,增加了异域特色。

同时,胡人也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开始接受汉族的生活方式,在道德价值观念、婚姻、丧葬习俗等方面开始融入汉文化。

在第三部分“此处是吾乡”中,笔者看到安菩夫妇墓中棺壁上刻有十二生肖的刻纹,墓碑上方刻有鸟兽纹,中上部刻有龙纹,说明其丧葬习俗已融进了中原风俗,他们一方面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着粟特人原有的不少习俗。在宗教信仰方面,从许多展品可以看出,唐代早、中期,旧邦的祆教、天竺的佛教、起源于今叙利亚的景教、中原的儒道等,他们各有信奉与尊崇。祆教和景教等教派直到唐武宗反对佛教后日渐没落。

安菩夫妇墓是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墓中勒铭存记的墓志,胡风汉俗的三彩俑,多元共存的宗教文物……无不是精美绝伦,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展现出大唐王朝开放包容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见证了中原文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互鉴。展览免费展出,至8月23日结束。

参观此展,循着安菩的足迹,近距离接触古老的粟特人,了解唐代人各个时期服装、妆容、发式、幞头变化,中原人着胡装、养胡马骑胡马、奏胡乐、跳胡舞及胡人墓志、碑刻的变化,了解和认识粟特人等外来民族与大唐的华夏文明融合的进程,无不感觉到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通过展览,回望一千年多年前的大唐盛世,可以触摸那个时代特有的世界胸怀与宏大气魄,感受中华的文化趣味和精神魅力。

不难理解,大唐时代世界上有70余个国家与大唐有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都城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学问僧等云集成群,以长安为中心往来国外各地的海陆交通通畅繁忙。这都是唐朝自信包容的对外政策、海纳百川的雍容大度,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结果。

安菩的一生不过是入唐粟特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到来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向世界,把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推到了高峰。

正如展览结语中所说的,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促成了大唐的盛世气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粟特人在大唐——洛阳博物馆藏唐代文物特展”,确实让人感叹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从中得到深刻启示,受益良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观长沙博物馆“粟特人在大唐”文物展,感叹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