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

预备2024年考研——复习笔记。大家考研加油!


  •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 艺术文化学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 一、文化与艺术:

        • 文化是一个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三大要素:
          • 物质文化:基础
          • 制度文化:中介
          • 精神文化:核心,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被前二者决定和制约。
        • 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政治影响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它们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 文化子系统,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艺术影响它们,它们影响艺术),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
        •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这些文化子系统才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
      • 二、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地位极其重要。
        • 1、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 2、 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 宏观:艺术是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艺术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 微观:社会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着创作者和欣赏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从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可知。
    •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 1、联系:美学连接艺术和哲学
          • 连接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大高峰
          • 用理性方法研究感性认识
        • 2、区别:
          • 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 美学的范围和对象包括了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领域,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3、 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通过美学作中介。
          • 表现在①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表现或流露出来)、②出现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③促进艺术潮流形成。
          • 法国柏格森把 “生命冲动” 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于是,20 世纪 20 年代的欧洲形成“超现实主义”流派。文学上出现了布勒东的散文《动物与人》,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等;西班牙达利《记忆的永恒》;西班牙布努艾尔电影《一条安达鲁狗》。
        • 4、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艺术也影响哲学,启迪哲学家的思维,传播特定哲学思想。
      •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 1、西方现代哲学:
          • 19 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 本体论:唯心 主义 色彩
          • 认识论:非理性 主义 色彩
          • 人生哲学:悲观 主义 色彩
        • 2、西方现代派艺术:
          • 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
          • 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
          • 内容:
            • 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物质生产越发达,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虚越苦闷,失去了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质等等。
            • 对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价值。
            • 宣扬对人生、历史、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宣扬腐朽没落的社会人生观。
          • 形式:
            • 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
            • 但是,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 3、西方现代哲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础。
          • 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等,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①哲学家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尼采、海德格尔等,其中柏格森、萨特、加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在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 ②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由于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观众,又反过来扩大和深化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 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
          • 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 艺术与宗教的相似:
        • ①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黑格尔:人类认识绝对真理的三种方式,艺术(感性形象)宗教(情感、观念)和哲学(通过自由思考达到理性和感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贝尔: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
        • ②审美感情和宗教感情,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 密切联系,宗教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中世纪欧洲,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佛教艺术: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
        • (1)宗教影响艺术:
          • 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题材和内容。(“荷马史诗”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建筑雕塑和绘画)
          • ②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 促进: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 阻碍:如中世纪欧洲艺术沦落为“神学婢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中世纪艺术普遍衰落。
        • (2)艺术影响宗教:
          • ①参与宗教活动。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图腾歌舞、巫术等)融合在一起;文明社会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
          • ②宣扬宗教思想。
        • (3)区别:本质的区别。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_第1张图片

      • 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石窟艺术)、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戏曲(佛教寺庙唱佛经故事演化为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促戏曲发展)、文学(《圣经》,佛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对后来文学作品的影响)。
    •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 1、道德:
        •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2、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 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
        • 先秦美即善。孔子划分之,认为善比美更重要,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郑声淫”,《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 (1)道德影响艺术:
          • ①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艺术反映生活,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托尔斯泰三部曲触及伦理道德问题。
          • ②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 (2)艺术影响道德:
          • ①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影响道德观念评价和道德行为选择。
          • ②影响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影响深远。
      • 3、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 范围:艺术不只反映道德关系,反映范围更广。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
        • 方式: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需“寓教于乐”,化善为美,潜移默化。
        • 评价标准:道德评价以“善” 为唯一标准;审美评价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
      • 4、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 ①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
        • ②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如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又如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 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深刻影响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人类文化。
      •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 (1)艺术与科学联姻的三个辉煌时期:
          • ①B.C.6c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的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中。
          • ②A.D.14-16c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发现,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达芬奇等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和新的艺术种类、艺术形式的出现,如电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
        • (2)科学技术对艺术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 ①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
          • ②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 2、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_第2张图片

      • 3、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 ①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 ②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 ③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深刻影响人类生活。
        • ④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 ⑤大众传播媒介→艺术商品化和消费化倾向→大众审美水平降低
      • 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 ①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 ②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 ③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 ④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 ⑤新兴的分类法: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等
        • ⑥彭吉象,按美学原则: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民间艺术等未提及。
      •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以动态化的方式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 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讲,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根本的依据。
      • 任何艺术分类的方法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 各门艺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
      • 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第五章-实用艺术

    •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 实用艺术:
        • 定义:“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 特征: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 ( 1 )建筑艺术:
        •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建筑艺术应当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 建筑是空间造型艺术,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造型美。
        •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
          • “空间”,基本形式要素,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 “形体”,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注重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
          •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如北京的故宫。
          •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因此人们把建筑说成是“凝固的音乐”。
          •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
          • “装饰”,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装饰飞檐、雕刻彩绘、神兽。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 ( 2 )园林艺术:
        • 定义:
          •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 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
          •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体系。
        • 特征:
          • 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 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
          • 中国的园林艺术同其他门类艺术有紧密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后者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
          • 中国园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欣赏中国式园林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 手法:通过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等手法来布置、组织、创造、扩大空间
      • ( 3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 工艺美术:
          • 定义: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 民间工艺美术品:原材料价格低廉,工艺简单,价格便宜,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
          • 特种工艺美术品:原材料珍贵,工艺非常精细,价格昂贵,主要供观赏珍藏。
          •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实用工艺美术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
          • 特征:造型美。
        • 现代设计:
          • 1、工业设计:
            • 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设计,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
            • 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 2、环境设计:
            • 改造和组织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设计物质环境空间,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 ①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主的景观环境
            • ②以城镇小区和建筑组群为主的空间序列环境
            • ③以陈设、小品和人工绿化为主的日常生活环境
          • 3、视觉设计:
            • 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 狭义上,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包括装帧、印刷、设计、展示陈列、视觉形象、广告设计等。
    • 第二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 ①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统一。
        • A.应当对实用性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实用艺术应当分别符合人类不同实际活动的需要。
        • B.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术品,实用是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 C.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对实用艺术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
        • D.实用艺术应考虑成本等问题,尽量降低成本,具有低消耗和高使用价值。
        • E.实用艺术是最普及最常见的大众艺术,在美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实用艺术中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当今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 ②表现性与形式美有机统一。
        • 实用艺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因而,表现性应当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它与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的根本区别。实用艺术的表现性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
        • 所谓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 ③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时代性,首先在于它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 第六章 造型艺术

    •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 “造型艺术”
        •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静态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关系: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_第3张图片

      • ( 1 )绘画艺术。
        • 定义:
          • 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 是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 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 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
          • 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
          •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 中国画,简称国画,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独具特色,其特点:
          • ① 工具材料: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 ② 散点透视,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 ③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 ④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工笔画和写意画都要求“神形兼备”,“气韵生动”。
        •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 概括地讲:
            • 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
            • 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
            • 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
            • 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 ( 2 )雕塑艺术。
        •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
        • 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
          • 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
          • 事实上,雕塑工艺十分复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
          •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
          • 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
          • 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 ( 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 和浅浮雕 (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
          • 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 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 世纪法国雕塑(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等。)和20 世纪西方雕塑。
      • ( 3 )摄影艺术。
        •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
        • 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 特征: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
          • 其次,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摄影艺术不能表现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 摄影艺术具有艺术性,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题材繁多:
          • 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
          • 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
          • 按题材分,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
            •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自像、全身群像等。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展示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象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
            •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风光摄影不但要表现大自然的美,更需要表现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摄影师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一般又可以分为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 “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 绘画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世界各国,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阴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
          •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起初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 印象主义摄影: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 超现实主义摄影: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暴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 ( 4 )书法艺术。
        •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刻意追求线条美;内容上体现民族灵魂。
        • 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基本方法和功能,象形是基础,“书画同源”是汉字能够产生书法艺术的重要原因。汉字后来继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形式法则和规律,这是汉字作为艺术的生命所在。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书法艺术,东方艺术的核心。
        •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各种书体不断发展演变。汉字书法可分为篆、隶、楷、行和草五种书体。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 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创作欣常书法作品时使人潜移默化地受熏陶。书法艺术对创造社会美的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例如名胜古迹区内的碑文铭记、摩崖石刻等重要文化遗产。
    •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 ( 1 )造型性与直观性。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直观性,或称视觉性,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指造型艺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
      • ( 2 )瞬间性与永固性。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所谓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供多次欣赏,甚至流传千百年。
      • ( 3 )再现性与表现性。表现艺术家的情感,摄影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
  • 第十章-艺术创作

    • 第一节-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专业的艺术家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的结果。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 艺术家的特点:
          •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艺术家各有分工。既包括以个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家、雕塑家、画家等,也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等。
          •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艺术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产,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在作品中熔铸这种炽热的感情,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
          • 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艺术生产需要艺术家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其中,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对艺术创作活动至关重要义。
          •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同代人,超越自己。
          •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
      • 二、艺术家与生活

        •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从创作客体来讲,再现。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种观察与感受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两种情况。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是基本的,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成为创作的原料,激发感情,产生联想想象)。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是必要的,是艺术创作的补充(扩大视野,拓展生活积累,诱发创作灵感)。社会生活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
        • 从创作主体来讲,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倾向,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无庸讳言,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常常具有超出常人的艺术天赋和才能,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和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
        • 艺术生产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也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 第二节-艺术创作过程

      • 艺术创作活动:
        •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 艺术创作过程:三方面或三个阶段。三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 (1)艺术体验活动。艺术创作准备阶段,起始阶段,酝酿阶段,艺术创作的基础。
          • 定义: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 特点:这种准备或酝酿的过程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有意或无意的,时间或长或短。艺术体验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 作用: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重要的创作动机。(体验积累,灵感迸发,不吐不快。)
        • (2)艺术构思活动。
          • 定义:艺术构思是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 特点: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凭藉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为艺术家们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地构思。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
          • 作用: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
        • (3)艺术传达活动。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 定义: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 特点: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传达方式各有特点,形成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传达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艺术传达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这个特点可以回答技术和艺术的联系和区别问题。)
          • 作用:只有通过艺术传达才能产生成果艺术作品。
    • 第三节-艺术创作心理

      •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三者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思维形式。
        • 形象思维的特点:
          • 1、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
          • 2、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不依靠逻辑推理。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 3、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为了保持整体性,可以忍痛割爱。
        • 抽象思维:
          • 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但是,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文学作品反复推敲即是抽象思维。
        • 灵感思维:
          • 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 特点:突发性、偶然性、稍纵即逝。
      • 二、意识与无意识

        •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必然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 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无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认为无意识就是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被意识所压抑着,只能在暗中活动。弗洛伊德把人的全部精神活动比作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意识是漏出的冰山一角,无意识是水下的冰山,占有主要的地位,科学、宗教、艺术等活动都受到无意识的支配和影响。
        • 荣格就修正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性欲观点,扩大了无意识的内涵,并将其区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 在艺术创作中不能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但应该承认确实存在着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些活动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成就了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原因:艺术家的大脑皮层暂时从紧张的创作状态中得到放松,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获得了创造性的飞跃。灵感凝聚着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长期的潜心苦思,在无意识中渗透着意识,在感性中交织着理性。
    • 第四节-“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 1)艺术风格:
        •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更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
        •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
        • 多样性的成因:
          • 1、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
          • 2、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凝聚着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从根本上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
          • 3、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审美需要刺激和推动着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 艺术风格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民族风格或时代风格,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它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一道,共同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使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有一致性,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 2)艺术流派:
        • 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艺术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
        • 艺术流派有以下三种类型:
          • ①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或者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它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
          • ②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这些艺术派别一般没有固一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成因多样,有的是由于某一地区集中了一批艺术风格相近似的艺术家,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一艺术流派。
          • ③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不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 3)艺术思潮:
        •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_第4张图片

      • 4)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 17世纪以来的艺术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和后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野兽派绘画、新浪潮电影等。萌芽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形成于20世纪初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法国^超现实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英国^意识流文学等。
        • 西方资本主义三阶段:
          • 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多国化资本主义阶段),分别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 后现代主义:
          • ①适应后现代工业社会,是当代社会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的产物。
          • ②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这种批判的两个极端:更激进的方向,先锋艺术对传统文艺和现代经典的彻底反叛,具有攻击性;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方向,追求大众性、平面性、游戏性、娱乐性。怀疑论、否定论和颓废论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_第5张图片

  •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

    • 艺术作品:
      • 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结果或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向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是艺术生产活动的中心环节,艺术欣赏的对象,艺术生产的产品。是内容/形式、感性/理性、表现/再现的统一。
      • 艺术作品的层次: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_第6张图片

    •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 一、艺术语言

        • 定义:各门艺术用于创作的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 作用:艺术语言使各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 ①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依靠艺术语言或者说艺术符号的作用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或艺术构思才得以转化为物态化的艺术作品和形象,实现人与人的交流。在物质的、感性的外壳中蕴藏着意识的、精神的内涵。
          • ②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艺术的创新也必然包括艺术语言的创新,艺术家们致力于艺术语言的创新与探索,科技进步促进艺术语言的创新。
          • ③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是艺术思维的工具。
        • 20 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的瑞士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语言的结构主义模式。
          • 区分语言和言语,前者是社会性的符号系统,后者是个人的表达方式。
          • 区分能指和所指,前者是符号的表示成分,后者是符号的被表示成分。
          • 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
          • 电影符号学受其影响诞生于法国,其标志便是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1964),划分了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
          • 20世纪70年代,电影符号学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种趋向是发展为现代结构主义叙事学,一种是趋向电影符号学和精神分析法的结合,产生出电影第二符号学或者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其标志是麦茨《想象的能指》。
        • 艺术符号学:揭示艺术符号的特征、构成方式、意义传达等方面的特殊规律;针对门类艺术学的符号研究。
      • 二、艺术形象。

        •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直接付诸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这类艺术形象常常带有明显的再现性,如摄影艺术。
          •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通过音响在时间上的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构成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人们主要依靠情感的直观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这既是局限,也是长处,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受的,需要通过语言的引导,凭借生活经验,积极联想和想象来把握。
          • 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将前三种形象综合成有机的整体。①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综合形象常常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 艺术形象(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的基本特征相同。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语言为了创造艺术形象,艺术意蕴藏于其中)。
        •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具有
          • ①形象性、概括性,
          • ②情感性、思想性,
          • ③还具有审美意义,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 三、艺术意蕴。

        • 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 ①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潘洛夫斯基: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图像的意义,自然的意义、习俗的意义和内在的意义(是什么,约定俗成的意义,综合内涵即象征的形式化的价值)。艺术意蕴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 ②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 ③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有时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 ④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
        • ⑤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是,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不能缺少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有的艺术作品或许只有其中某一个层次比较突出。
    • 第二节-典型和意境

      • 一、典型

        • 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广义解释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环境等。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 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不仅有独特的外表、独特的行为,独特的生活习惯,而且有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感情、独特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形象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 典型性格或典型人物,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真正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深邃的灵魂与内心世界,才能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
        • 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 二、意境

        •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情”和“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 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诞生于唐代,直接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 “意境”特点:
          • 1、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二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上处于高度的统一之中。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 2、 “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 3、“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追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的审美趣味,而非“错采镂金,雕缋满眼”。
    • 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 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

        •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博大精深,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何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在其后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对立又补充,共同组成中国传统美学的主干。后来崛起的禅宗美学和前两者相通又有截然不同的独特之处。三大体系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
          • 儒: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入世。
          • 道:崇尚自由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出世。
            • 禅: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一切法皆由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境由心生,而心是空寂的,所以由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遁世。
        • 无论是庄、禅、易,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道路不是由认识、道德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
      • 二、中国传统精神

        • ①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_第7张图片

          •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 “道”的概念: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中国艺术具有强烈的精神性。
        • ②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 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 “气韵”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该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
          • 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气是生命之动力,韵是生命之风采,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元代从尚气到尚韵。
        • ③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 中国传统艺术外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生命化推向彻底的形式化。
          • 乐舞精神抽象化的最终形态是线,线实际上是对乐舞精神的一种造型(彭吉象的病句)。例如:中国戏剧结构线性美,西方板块美。
          • 道的精神,气的生命,舞的形态,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整体结构。
        • ④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景、心物、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精神性、生命性、主体性、表现性的特色。艺术情感的节制和规范,以理节情;以情融理,由直觉而到顿悟。
          • 这种主体性决定了人品和艺品之间的密切关系。把人品归为胸襟,将人品在作品之体现比为人之耳目。世风污浊之时艺术家只能向狂放和清逸两极发展,前者不平则鸣,后者与世无争。
        • ⑤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 钱钟书: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 澄怀味象,庄子“坐忘”、“心斋”达到悟的境界。佛教“顿悟说”,强调通过非理性的直觉体验和跳跃式的思维方式达到瞬间性的顿悟,实现物我两忘、本心清静。禅的本意就是沉思。禅宗顿悟说和审美活动的相通之处:①以亲身体验为主,具有主观随意性。②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通过悟消除了心和物的距离,手和物的距离,技升华为道。
        • ⑥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与“同”概念不同,“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多样统一;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的体现。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产生出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的许多范畴,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
          •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则必正,正则必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理的统一;艺术的感官娱悦功能和“温柔敦厚”的感染教化功能并重。“中”需要“权衡”,把握“度”,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
          • 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贯通天地人文。“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是一种审美的境界,是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 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 首先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
          • ①作品本身(鉴赏主体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
          • ②读者的赋予(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 其次,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 (历史发展角度) 与水平接受 ( 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 等。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读者接受作品与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历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
        • 姚思:期待视野。
          •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 注意:
            • ①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作品之间应当有适当的审美距离,一方面出乎意料使读者获得新的体验,拓展和丰富新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不能过分超前,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陌生的状态
            • ②期待视野不同使读者对作品的需求和好恶不同。
        • 伊塞尔: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text)的未定性,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本文观点,同时出发读者的想象活动。文本存在“召唤结构”,当读者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入文本,空白得以填充,文本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文学作品的是审美价值得到体现。
        • 接受美学的流派:
          • 德国瑙曼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出发,认为接受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艺术消费。
          • 美国读者反映批评学派,意义或理解是阅读的最终结果,阅读活动就是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和反应的过程,费希把这种反应或体验称为“意义经验,”读者的反应批评就是对这种意义经验的分析。
        •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兴起,接受美学以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为理论基础。雅克·拉康解构主义精神分析论。
        •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 3、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主体可以在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也是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享受到创造的愉悦。
        •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平,鉴赏者个体的审美能力更是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 1、 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 2、 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
        • 3、 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 4、 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 5、 美育与艺术教育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重视培养提高鉴赏者个体和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力。
      • 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形象:

        • (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 多样性: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鉴赏主体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环境、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来选择不同的门类、体裁、样式,层次、题材、风格。同一个人的鉴赏要求也会是多样的、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生活阅历的变化,逐渐改变艺术鉴赏的趣味和要求。
          • 一致性:同一时代、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一致的审美倾向。多样性和一致性普遍存在,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 (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与观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的共同特色。
          • 所谓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事实上,追求多样变化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趋向之一。好奇心和求知欲催发着鉴赏者审美心理的变异,而各种文艺思潮的更迭变易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又总是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
          • 保守性和变异性客观存在,表现为鉴赏主体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对立统一。要求艺术家既要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又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水平,使艺术创作真正满足鉴赏的需要,并在艺术鉴赏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 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 一、注意

        • 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 注意的指向性其实是一种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在艺术鉴赏中,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心理学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为发挥注意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一方面需要鉴赏主体自觉地意识活动,另一方面需要艺术家运用悬念、巧合、误会、冲突等多种艺术手法和新颖的艺术构思来调动鉴赏者的注意心理。
      • 二、感知

        • 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 在艺术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任何事物的形状一旦被人感知,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的组织或构建的结果。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知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 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 鉴赏主体以往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经验,都会对审美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必须通过大量鉴赏艺术作品,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
      • 三、联想

        • 由一事物(当前感知的或想起来的事物)想到另外事物的心理过程。
        •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
        • 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尤其是在鉴赏描绘性音乐时,大多都是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来引起鉴赏主体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 四、想象

        • 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不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重现,而是头脑中新创造的形象。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中以前者为主,也有后者。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依靠想象充实艺术形象。
        •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中想象的关系:
          • 同: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来倏忽,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 异: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艺术作品规定、引导和制约鉴赏活动的想象。
        • 培养:培养和发挥想象力,成为人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想象的活跃程度常与艺术鉴赏的深刻程度成为正比,它也是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艺术素养、文化层次↑,想象↑,审美享受↑强烈。
      • 五、情感

        •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 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 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这些心理因素以情感为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触景生情”);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 六、理解

        •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
        • 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往往表现为一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 理解在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中不可缺少,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寓意和深刻的意蕴,并且常常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因此,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
        •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 1、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题材、主题、情节、场面、形象、典型、背景、典故、象征意义等内容。
          • 2、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理解并掌握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 3、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 第三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倍受关注,18 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50 年第一次使用“美学”(Aesthetick,其实是感觉学的意思)。
        • 特点:直观性和直接性。
          • 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区别于科学等其它人类实践活动,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
          • 直接性常常表现为瞬间完成的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 在审美直觉中存在通感现象。
          • 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过去用联觉现象解释通感,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情况,是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的同时兴奋而得到加强的心理现象。有的理论则强调联想在通感中的作用。
          •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是由于人的各种感觉具有共同的力的图式和力的强度。
        • 审美直觉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
      •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 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 如果说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艺术作品作用于鉴赏主体,心理活动相对处于被动状态,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那么,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在其中积极地活动。它必须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但是,审美体验由于更加侧重于鉴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因此,想象、联想和情感在其中更加活跃,发挥着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一阶段鉴赏者的审美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更是推动着审美情感的发展深化,使之更加强烈和深刻。
      •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 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顿悟:审美升华阶段常发生的现象。顿悟中有直觉,但是渗透了理性的色彩。
        • 共鸣:审美升华阶段常发生的现象,审美主体和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表面上是与艺术形象之间共鸣,实际上是与创作主体共鸣。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艺术的感染力来源于支配着自然和人类的无所不在的场,场表现为一种“力的图式结构”。当艺术品和鉴赏者完形机能(也就是力的图式)同一,主客体之间的“异质同构”的感染力就产生了。
      • 总之,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这种动态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这种完整性,则使得这样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上述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依次递进的,事实上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从而使整个艺术鉴赏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审美过程。

    • 第四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 一、艺术批评的作用

        •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从人们未曾注意的地方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更正确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家通过反馈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一般来讲,艺术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 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批评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 二、艺术批评的特征: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 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同艺术鉴赏相比,是偏重理性分析的科学活动,更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
        • 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艺术批评文章应当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说服读者,真正发挥批评的作用。
        • 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因此,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当然,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达到了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批评也应当从这种统一的角度去评价艺术作品。
      •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目录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一、文化与艺术:

二、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第五章-实用艺术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十章-艺术创作

第一节-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二、艺术家与生活

第二节-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节-艺术创作心理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第四节-“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一、艺术语言

二、艺术形象。

三、艺术意蕴。

第二节-典型和意境

一、典型

二、意境

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二、中国传统精神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形象:

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一、注意

二、感知

三、联想

四、想象

五、情感

六、理解

第三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第四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作用

二、艺术批评的特征: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也许你想查看↓:

2024考研《游戏设计概论》复习笔记-全集(1-6章)_阿萧一只的博客-CSDN博客icon-default.png?t=M85Bhttps://blog.csdn.net/Wenmeijing/article/details/127667384?spm=1001.2014.3001.55022024考研《游戏设计概论》复习笔记-全集(1-6章)_阿萧一只的博客-CSDN博客icon-default.png?t=M85Bhttps://blog.csdn.net/Wenmeijing/article/details/127667384?spm=1001.2014.3001.5502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4考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