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个人成长小组群,玉莲姐分享一句话:信息时代的高手更加懂得如何去运用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
加上今天秋叶大步的迁移力,就更加的全面,所有的学习的终点,都要培养跨界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起点,能让学到的知识,应用不同领域,才是高效学习者的目标。如今斜杠收入已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人除了自己的正业,还有副业,但是真正能 把正业和副业同时经营好的人,并不多。而真正经营好的人,是跨界能力非常强的人。这种跨界能力强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能力呢?
一、挑战思维
挑战思维:打破自己成长的舒适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天花板,早一点看到自己的能力天花板,主动提前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反而可以让自己游刃有余的面对我们今天的时代。
如今的时代大背景,我们处于人类科技进化加速的时代。不仅传统的金融行业,支付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变迁,而且在人际的交往方式,交易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迁。由原来的小范围,小区域,面对面的方式,逐步转移到虚拟大于现实的方式。
所以,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瞄准未来的赛道,不断跨界成长,不断跟上时代,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会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要注意到提升以下3类能力:
通用能力——在任何行业都会用到的基础工作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能力、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
专业能力——具体行业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就是我们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软能力——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要花费10000小时成长为专家,并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提升专业能力,也需要通用能力和软能力做保障。
二、重复思维 :先“举三反一”再举一反三
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业人士,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刻意练习。一旦在某个领域把某些技能练到精通,就能领域到技能背后的应用 模式,就能尝试在新的领域发现类似的模式,并把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应到新领域。
造成不要在某一种能力还没有培养到精通的时候,就去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否则表面上一直在跨界,但始终浮在面上,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能力迁移。
三、套路思维:用老套路解决新问题,用新套路搞定老问题
不同领域的方法不一定是万能的,方法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方法更通用,有的方法是只能在一定边界内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思考跨界,无非是老问题用老办法不灵了,需要去其他领域的办法打开思路,或者是在新的领域,一样可以用老办法去解决问题。新问题,老办法是觉的跨界能力迁移模式。
新问题可以借助老办法,老问题有时候也可以引入新思路,新的思路也许就是别的领域非常成熟的套路,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新办法消化吸收,嫁接过来解决老问题,社往往有奇效,也是一种跨界能力迁移。
四、建模思维——构建自己的模式识别能力
曾国藩写过一本书叫《冰鉴》,讲的是他看相识人的学问。这其实就是建模思维,他围绕识人建立了一套模型,通过这套模型他能快速对一个做出判断。
抓住有限的关键特征信息,做出完整判断能力,被称为“模式识别”能力。一旦开始理解“模式识别”方法的本质,就可以快速建立自己生活中经常需要响应的问题或者非常重要问题的对策模型,并能自觉应用,因而你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来越高。随着经验数据的积累,你的模式识别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五、合作思维——选对合作伙伴,形成互补能力圈
首先强一下,不要为了跨界而跨界,也不要为了给自己新增一个标签去跨界,老话说“贪多嚼不料”。技多不压身,但前提是要有一样本事能压得住箱底。有了这样的本事,跨界时揉成多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与其让自己一样一样地去学习新技能去跨界,还不如选择和别人合作,形成互补的跨界能力。
如果有长远规划,在学习起步阶段就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未来需要的能力木桶模型,这是很有价值的。有了能力木桶模型才能评估自己的资源现状,评估了自己的资源现状,才会思考如何建立模式识别能力,发现并获取身边的互补资源。有了合作思维,才会意识到,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自己是打造能力木桶的一个路径选择。
人生有限,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思维。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多花钱多花时间在提升个人能力上,争取输出高质量的成果,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能力标签,创造与大咖,牛人或者名企合作的机会。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可以考虑利用自己积累的各种资源找到合作者,一起去做事情,不管是在原来的能力圈里做大,还是选择进入新的能力圈,选对合作伙伴比自己单枪匹马更快。
不管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把知识用出来,并形成自己的模型,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当在一个领域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模型,获取了成功的经验后,我们就可以采取迁移能力,迁移到其他领域,或者是其他项目,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能力。用了有效果,并把用的能力迁移到其他领域和行业,这才是复利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