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墨生花 辗转手余香

(旧文,原作于2011-05-09)


——于初晨观《齐白石自述》

2011年,初夏


晨起,窗外的阳光格外的刺眼,是否如同电影般,但凡末日之前,总有不寻常的异象,如同这近乎诡异的天气,冷时若初春,咋暖还寒,五月飞雪;热时似七月酷暑,炙热如盛夏。

不愿在这般熬人的天气里出门,抓起床头的书目,翻开。《齐白石自述》。一气读完,那样的语气,那样的述说,忽如相交多年的老友,与你述说着他的一生,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忘了近午的饥饿,忘了酷暑的炎热,我在这寥寥不多的字里行间,穿越了时空的间隙,窥探着白石先生的生命轨迹。

齐白石四十四岁时因梅公祠承典期满,后在余霞峰下茶恩寺茹家冲买了房屋和二十亩水田,取名“寄萍堂”,有了自父母家之后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大器晚成不离少年功

“南吴北齐”。如今,白石先生的画作时常能在各大拍卖行里觅得其踪影。一幅画论天价。或许白石先生以己卖画一生且未曾料到后世竟能以如此的天价成交。竟如同当初的祖母所未曾料到阿芝竟能以画下锅煮一样。只是淡泊如白石先生,对此天价,未必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罢.

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只知白石先生此生之声誉海内外的显赫成就,只知白石先生之非凡画作极具投资价值,可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一生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刻苦与艰辛。

自述中,白石先生真正有所成就有所声名之时,却已是在其中年之后的事。在此之前,只是个辗转湘潭附近各地,为求生计忙碌奔波的芝木匠。少年阿芝学画,总是偷偷的,背着家人,悄悄的观察,悄悄的画。若没有少年时的坚持与努力,又岂能在此后因画而为人赏识,辗转各地拜师学艺?

星塘,齐白石湘潭老家,此画应为早年在家乡作品

一路良师益友相伴

人们总说,看一个人身边的朋友,便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人的成就,或多或少总与其身边的人息息相关。从当年的阿芝到后来的白石先生,从当年的祖父、外祖父。雕花木匠到后来的寿三爷胡沁园、王湘绮、黎松安、樊樊山、陈师曾等,若离了这一路走来所结识的这些个师友兄弟,又怎会有如今的齐白石。

正因了这些良师益友的影响与指点,才有了后来白石先生的五出五归,足迹遍天下,饱览山河风光,尽阅人间变迁,以至后来听从陈师曾的建议,实行“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一派”的大写意风格。及至今日,假画、赝品盛行,却极少有人能真正模仿得了白石先生画作的精髓。

白石先生的晚年是其最负盛名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时刻,亲友故旧纷纷故去,日寇侵华辗转避难,为防日伪特务骚扰,后又停止卖画,切断了经济来源,终日闭门不出,直至抗战胜利。

白石先生一生以卖画刻印为生,直至古稀之年,桑榆暮景,思及“为日无多,家乡辽远,白云在望,生既难还,死亦难归”,托人预置生圹,写墓碑,题墓志铭~~~~因为自述,只到八十八岁为止。

这样的一个人,历经人世沧桑,功成名就,却尽其一生淡名薄利,不求大富大贵,精攻卖画,只为着养家糊口。至晚年,看破生死轮回,淡然,从容,怎教人不为之所敬佩所景仰?

齐白石晚年作品,衰年变法之后,红花墨叶大写意风格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先秦、汉印、汉碑额,单刀直下,豪快有力。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三公山》,晚年参与曹子建碑。给在陈师曾支持下有“衰年变法”,在博大与精微这间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文章”。齐璜是一位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你可能感兴趣的:(纸上墨生花 辗转手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