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精华内容摘录

本书作者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他们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忠实追随者,阿德勒是伟大的心理学家,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这本书也被称为“阿德勒的哲学课”。

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我们总担心给其他人留下不好印象,总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总担心自己的某些行为会被别人讨厌。于是,我们牺牲了自己的自由、放弃了自己的开心,去做出更多迎合他人喜欢的举动。

一、认识两种偏见

第一种偏见是“创伤说”,现在的不幸是以前经历造成的。

阿德勒的故事:阿德勒个子很矮,从小驼背,发生两次车祸。3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突然去世。5岁时,患了肺炎,差点夺走生命。除了这些,他学习成绩也非常一般,投入工作后,因为理念不合,又与昔日同修的弗洛伊德决裂。总之,他遭遇了太多不幸。但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成为心理学界的三大巨头之一,还写出了至今仍深受大家喜爱的书籍《自卑与超越》,自创个体心理学流派。

所以,不幸的过去不一定产生一个不幸的现在和将来,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过去,而是你赋予它们怎样的意义。

第二种偏见:面对负面情绪,我控制不了自己。

人们经常说过这样的话:“我也不想发脾气,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心理学家黛安泰斯对400多个男女进行的调查发现,人们为了一定目的,会主动陷入不快情绪。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喜欢把情绪当成工具。心理学研究发现,愤怒属于兴奋性情绪,越发泄,就越兴奋,这说明什么?说明让你陷入暴怒的不是具体事情,是你的发泄方式。

说的更直白一些,你不是控制不了自己,是你把负面情绪当成震慑对方和原谅自己的工具。

既然不幸的过去决定不了现在和未来,每个人又都可以控制自己,为什么很多人甘愿保留这样的偏见呢?

那是因为从本质上讲,不幸对你而言,其实是一种“善待”。人生重要的不在于生命给予了我们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好被给予的东西。

人生的不幸,是我们的主动选择。因为我们对不幸是有偏见的,要么以为是过去的错,要么觉得自己做不到。

所以说,不幸背后,是我们对自己的善意。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坚信,不管经历了什么,你都可以走出不幸的旋涡,过上自由幸福的人生,只要你愿意。

二、在自由和幸福面前,你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气。

如何去做?

第一步,找到烦恼从何而来。
第二步,带你进行思维转变,从沉浸原因到关注目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找这样的借口,比如因为离家远,所以不得已迟到了。又比如因为性格比较内向,所以错过了很喜欢的对象等等。这些“不幸”只是你用来为自己开脱的借口,因为停在“原因论”,就代表着“错不在你”,更重要的是,你还给了自己一个很美好的想法,“如果没有这些事情,我也很优秀”。

过去对现在不是没有任何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影响。你缺少的不是能力,是勇气。

烦恼从何而来?首先是竞争。

竞争,就比如说二胎家庭,老大就爱和老二比;成年人,比如工作上和同事比,生活中和好朋友比,因为竞争存在,才会介意自己穿的好不好、学历高不高、家境好不好,烦恼才会那么多。

接下来是期待认可。

假如你身边只有10个人,其中1个人任何情况下,都反对你。两个是你的好朋友,他们总是理解和接纳你。另外7个就是一般关系。

这时,你更在意喜欢你的那两个好朋友,还是一般关系的7个人,还是反对你的那一个?

很奇怪,大部分人会关注那个讨厌自己的人,然后总想去证明些什么,这就是期待认可的思想在作怪。

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做不满意的工作,甚至选择不太中意的伴侣。因为他们太想得到父母或者身边人的认可了。因为,违背内心的决定会让你时刻处在想要挣脱而又无力挣脱的痛苦里。

最后是回报式思维。

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情况是带着回报思想去帮助别人,比如,你在公交车上给人让了座,他不说谢谢,你就不舒服。又比如工作中,你帮助的新人如果对你不冷不热,你就很生气,这都是因为你带着回报式思维在做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回报别人去做事。

比如你要考察同事的工作,但他和你关系非常好,不巧的是,他的工作出现了漏洞,你是如实说出来,还是帮忙隐瞒?

其实,只要你陷入这样的纠结里,就证明你带着回报式思维。

你再想想,生活中,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接受?”“我为你放弃了工作,你怎么可以忽视我?”这也是回报式思维在作祟。

从沉浸原因到关注目的。

很多时候,是你的潜意识在指导你这样做,因为潜意识是个狡猾的孩子,总喜欢享乐避苦,趋利避害。

现在来把原因论转为目的论。

首先你要明确告诉自己:“是因为我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觉得上司不好。然后问问自己“那我要的是什么?”一旦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能把精力聚焦在做事上,像抱怨、委屈之类的烦恼也会消失。但这是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过程,你需要坚持下去。

第三,学会课题分离,挣脱人际困扰。

分离课题就是把问题进行分解,区分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哪些是老天的事情。

比如地震、火灾、洪水发生时,这就是老天的事,你要做的是先臣服,然后做自己能做的那部分事。

所以遇到任何困扰,不要去纠结为什么,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谁的课题?”然后问自己:“哪个是我的课题?”

三、三张王牌

第一张王牌是学会自我接纳,找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人生重要的不在于生命给予了我们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好被给予的东西。” 利用好被给予东西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是不同的。

自我接纳是诚实接受自己的优点和局限,并朝着积极方向努力。

而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却一再提醒自己“我能行”“我很强”,一句话总结就是:自我接纳是一种积极态度,而自我肯定是一种自我欺骗。

比如你一个月挣4000元,但你理想目标是6000元,如果你对自己说:“没关系,我只是运气不太好。如果你习惯自我肯定,就是不断给自己施压,一旦达不到,你就会怀疑自己能力不够,甚至抱怨命不好,然后进入烦恼的恶性循环。

但如果你擅长自我接纳,你就会发现,你的焦点会放在还能做些什么上,根本没时间去计较和烦恼。

第二张王牌,利用“我”式表扬,和任何人都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

第一点是意识上,要保持平等,坚持自己应有的想法。

就比如说面对权威人士,领导、父母或者某个你很佩服的人,如果你没有平等意识,你会倾向于做出他们喜欢或支持的选择。但你很可能会后悔。

所以说,不管面对谁,你都要告诉自己:我和他会有工作性质或者身份的不同,但我们是平等的,只有我懂得拒绝,并敢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才能长久相处。

第二点是,语言上,要用“我”式表扬,扔掉评价性表扬。

那我们要怎么做?

可以从“我”的角度表达感谢,同事帮你带了饭,你这样说:“我好感动呀,觉得加班都不累了”或者“有你,我感到好幸福哇”。

但其实,人际关系的感受要比内容重要,只有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有价值时,他才有活出自己的勇气。

第三张王牌:培养共同体感觉,找到自我价值。

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技巧一是“他者信赖”,不自寻烦恼。

所谓他者信赖,说白了就是无条件信任。

那你是让我像傻瓜一样相信别人吗?这里有两点:一点是一旦进入怀疑模式,你就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样的做法反而让一段很好的关系进入敌对状态。

另一点是,别人背叛还是不背叛你,并不是你能决定的,你要做和能做的是清楚地知道,如果事情这样发生,你能做什么?

所以,无论如何,先做无条件信任别人的人,这样你才会活的更主动,更轻松。

技巧二:“他者贡献”。

所谓他者贡献,就是时刻思考“我可以为他人做点什么?”但我要澄清的是,他者贡献不等于自我牺牲。

他者贡献是你主动找到自己的优势,去为别人做事,而不是顺应别人的需要做事,这是一个主动行为,它会让你产生“我属于这里”的归属感和“我是有用的”价值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说,抑郁症患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所以,思考为别人做点什么也是在帮助你自己。

如果说人生存在一种最大的危险,那一定是自己不喜欢自己。

而且,一个人能够突破自我设限,去拥有自由和幸福的人生,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有多大程度愿意面对现实,找到那份逆流而上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精华内容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