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为王阳明心学理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

人心的本体原本就是洞明无碍的,没有善恶之分。

正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人人本是佛,但因妄想分别而迷了,使智慧德能无法显现。若凡夫能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立时便与佛无二,佛的智慧神通我们也立时便得。


有善有恶意之动

随着后天习气的侵染,无善无恶的本体受到蒙蔽,起心动念就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之心。这种意念加到事物上,善恶,好坏也就随之而来。

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出自《孟子·尽心上》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只要善加引导,人心里的“仁义”观念就可以自然成型。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大学》中“明明德”异曲同工,就是要人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的人。


​存善去恶是格物

在意念上切实地去为善去恶,心中的渣滓去除尽了,本体也就明澈了。

就如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人都是有良知的,但良知被不合理的私欲(权,利,名,色等)所蒙蔽,就需要时时勤拂拭(格除不合理的私欲),让良知之镜重新洁净起来。

另外,王阳明先生还强调过:人有(后天)习气侵染的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切实地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只去凭空思考一个本体,就会一切事为都不能落实,不过养成了一个‘虚寂’的毛病,这个不是小毛病,不可不早日说破。

喜欢请点赞支持哦!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理解“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