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写于2020.2.22

这篇文章的灵感启发,来自于霍金。

霍金在《大设计》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把一条金鱼养在一个弯曲的鱼缸里,那么鱼和人看到的世界就会是不同的。比如,从人看来是直线运动的某个物体,从金鱼看来,就是沿曲线运动的。但是,如果金鱼足够聪明的话,同样可以总结出金鱼界的科学规律,可以精准预测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人们必须承认:金鱼看到的图像,其实也是正确的。

所以,霍金指出:所有的“客观实在”,其实都是建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人们没有必要去追问一个模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只要这个模型能跟观测到的客观实在相符合就行了。金鱼眼中和人类眼中的物体运动同样真实,两套不同的理论模型也同样管用。这就是霍金所讲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书中还举了其它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比如“夸克”,这个东西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根本没有“独立”观察到。但被用来解释原子结构的模型就很好用,根据这个模型所做出的一切预测,基本都是正确的。因此,夸克作为基本粒子就被广为接受了。

霍金认为所有的客观实在,都是建立在模型的基础之上。

深有同感。

虽然霍金提出的这一科学哲学观,是从物理学角度(自然科学)出发,但我体会,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样适用。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其实早就在应用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了。

比如,针对什么是技术本质的解释,有人说是人类功能的延伸,有人又说是达成人类目的的手段。比如,中国为什么是“大国”,有人主张是因为北方少数据民族的长期袭扰和治理黄河,促使中原王朝必须具有足够的力量所形成;而有人又说是人口规模大造成的“大”国。再比如,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有人说是因为英国的技术先进,有人说是因为思想,典型的如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有人说归功于得天独厚的资源。关于划分阶级阶层,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经济层面来分析,但也有人(保罗福赛尔《格调》)从文化角度来区分阶级和阶层。

你看,上述这些研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论模型完成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阐释,说得都有道理,基本也都有令人信服的一面,做到了“自圆其说”。那么,对照霍金的科学哲学观,实际上就是社科界的依赖模型实在论。只要自圆其说的理论能够正确解释客观实在,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由此我想到,既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依赖于“依赖模型的实在论”,是否可以说“依赖模型的实在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统一方法呢?

想起那句老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想这句话不仅有一些道理,更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