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尘封的记忆,永恒的感动!

1

庆幸我们这一代人享受过普天同乐、举国欢庆的中国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味最浓是乡下。

人们腊月开始办年货。

爷爷奶奶们洗洗擦擦贴对联。

父亲们磨刀霍霍向牛羊。

母亲们制作各种美味小吃。

孩子们惦记着鞭炮食物新衣裳。

各有所乐。

对孩子来说,过年只有一个特点——热闹。

红红火火的春联、噼里啪啦的鞭炮、追追赶赶的同伴、来来往往的亲友、洋洋洒洒的飘雪……

为这个热闹的新年,大人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

真有点像传说中赶走“年兽”,劫后重生的欣喜。

家家户户贴春联

2

喂养了一年的家畜,只有过年才舍得吃。

在乡下,杀年猪是一个壮烈的场景。只见四五位师傅把猪脚捆起来倒挂在木门上。

这时候的猪已经是头朝下等着任人宰割了。

接着,师傅们将杀死的猪放入大木盆中,把猪身的刀口夹起,再在猪脚上开个小口,鼓着腮帮朝小口里吹气。

就像吹气球一样,一头扁扁的猪很快就变得白白胖胖了。

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看的一幕,尽管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给猪吹气。

等师傅们扔了猪膀胱,围观的孩子们又一哄而上,去抢来洗洗后当气球吹。

孩子们追着,抢着,给大人们杀猪平添了许多乱子。

白白胖胖的年猪

3

这时候,屋子里的妈妈婶婶们忙着煮糯米,打糍粑,叔叔伯伯们全力配合。

糍粑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食物。糯米煮熟之后,倒入一口大缸中。

接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大人抡起重重的大木锤,你一下我一下地把糯米打成软绵绵、黏糊糊的一团,最后一颗米粒也看不出来。

这可是个体力活儿,常常打得他们青筋暴起,满头大汗。

然后,热气腾腾、又黏又软的大糯米团子被抬到抹好油的门板上。

随即又被团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好。

此时,我们小孩子终于等到了上场的机会。

大人们把另一块擦洗干净并抹了油的木门板盖在这些小糯米团子上面。

小糯米团子即将被压扁。

围观多时的小孩子们马上跃跃欲试,抢着要站上去,企图蹦蹦跳跳,使劲踩踏,大肆发挥。

不过大人们马上给出警告,只能在门板上轻轻地走,如果谁敢跳起来,就会马上被驱逐下去。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而且一年仅此一次。

很显然,被踩扁后的糯米团子就变成了糍粑,香香的,软软的、温温的。

打糯米糍粑
做好的糍粑
4

此外,还有一种过年必备零食——麦芽糖,我永远也不会忘。

麦芽糖的熬制过程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通常是奶奶和妈妈在夜里完成,等我早上起来就已经能喝到金光色的糖糊糊了。

等糊状糖在大柴火锅里熬干后,大人们又把木门卸下来清洗干净备用。

做糖最神奇的过程是扯糖。

记忆中,这个技术活总是由爷爷完成。只见他娴熟地抡起一大块糖围在一个木桩上。

然后就像拉面条一样不停地拉啊,扯啊。

看似好玩,其实很费力。我多次自告奋勇去帮忙,都被拒绝。

黄色的糖就这样在不断拉扯中逐渐变白。

糖完全变白后,就交到了奶奶和妈妈手中。她们在木门上将糖切成小块。

有的糖里面还会加些米花、花生米、芝麻、豆子之类的东西,味道更丰富。

这个过程需要一天的时间来完成,我就围在木门边守一天。

我有时候也会被安排点小活儿,比如把长条糖柠成麻花状。

金黄色的麦芽糖
扯糖,绝对的力气活儿

5

很快,家里的大小坛子就装满了香脆的米糖、花生、瓜子、橘子等食物。墙上泛白的对联也陆陆续续覆盖上红火的新对联。

母亲们又忙着趁有太阳的天气,赶快把床单、被套、鞋子、棉衣统统洗一遍。

她们一大水桶,一大篮子地往河边码头来回挑。

门前院子里系根绳子,晒的晒,挂的挂。

过年的气氛就这么浓浓地飘散在各个角落里了。

孩子们已经是穿上新衣裳,焕然一新了,高高兴兴地等着除夕的到来。

丰盛的团年饭

6

除夕之夜,大人们悠悠闲闲围着火边边吃边聊,火炉上炖着红枣和鸡蛋。

小孩们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往火里塞个红薯,一会儿夹个火苗出去放鞭炮,一会儿跑进来抓把花生塞在口袋中……

外面不断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午夜12点,新的一年正式到来。

各家各户的鞭炮轰轰烈烈地就炸开了,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

孩子们在屋外像忙碌的蚂蚁,到处寻找尚未炸开的鞭炮,左手捏一把鞭炮,右手拿一小截点燃的香,边放边跑。

每家每户灯火通明。

大人们会通宵守岁,孩子们玩累了还是会被拉上床去。

想到第二天可以得到压岁钱,好多好多钱,想着想着,在兴奋中睡去……

鞭炮声中,我们一天天长大。

大多是爆竹,这种烟花很少

现在,我们长大了,这热闹的一幕有时候也在我的梦里出现。

遗憾的是,那个年代家中没有相机,几乎没有图片记录。

不过,也许正因为这样才用心去体会,记忆犹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羽西X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年味|尘封的记忆,永恒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