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酸

       

图片发自App

我之前很爱吃酸。酸甜苦辣咸,若单论味觉上的刺激,或中国人先苦后甜的享乐观,酸归于咸苦之类,似乎不是一个美好的词汇。然而与我而言酸不仅是口腹之欲,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根据酸的来源,我大概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类。水果的酸和醋的酸。酸的水果,如柠檬,橙,百香果之流,总散发诱人的香味,使人禁不住味觉之诱惑,想狠狠地尝上一大口,未曾想入口的不是香甜可口,却是牙龈的颤抖和味蕾的瑟缩。然而却为了形象吐他不得,只得囫囵吞枣的让它“祸害”胃肠,只要感觉不像舌苔那般神经兴奋。说到这不禁感慨这味道之调皮,把食客捉弄的哭笑不得还得意洋洋的摇头晃脑“这才是真的我”。真拿它没办法。

        然而水果酸也还好,就像冬天洗冷水脸,明知道可能凉的刺骨,然而一点点试探习惯下来,竟也觉得可以忍受,还提前适应了一下外界的冷风。一块柠檬吃下去,除了刚开始的皱眉唏嘘,最后也竟与吃寻常水果无异。我之前是爱做此尝试的,连喝柠檬红茶也的吧杯子底部的柠檬片戳起来吃掉,其实浸了糖水,酸味削减了很多。只是在旁人看来,生吃柠檬片却面不改色,多少有点惊诧和佩服的。

          大多数时候吃柠檬片却不是为了挑战。上课昏昏欲睡时闻到柠檬片的气味定觉得清爽。或剥一个橙,可能下课的时候只够剥的,待老师来的时候和同桌悄悄藏在桌子肚里,用纸隔着,上课一个眼神示意,狡黠一笑,手托腮帮子掩盖一下嚼的动作,一口一瓣,你一辦我一瓣,面上却仍若无其事。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他同学找不到橙香源头好半路打劫,可得好好妒忌一番。但这果香四溢也令原本乏味的学习多了一丝酸甜和趣味。这果香与其他香味不同,虽然没有甜蜜的粉红泡泡,却也让人想到夏天的可乐加冰,永恒的日昼,和奔腾的烟火。

图片发自App

        果“酸”的含义也远不止提神醒脑。高中时的一位好友,周假归校那天买了水果。寄宿的学生要提前备好一周的存粮如水果零食之类。我正埋头写作业,却发现桌上多了半个百香果。后来才知道她一共买了两个,吃到一半发现,哦,要给我尝尝这个(因为百香果在我们那里并不常见)于是留了半个果带着勺子放在我桌上。突然想到,高中那会儿,晚上吃泡面是很大的奢侈。因为泡面是违禁食品,寝室要严查,总得悄悄用保温杯打了热水,熄灯之后在寝室悄悄泡。这种简单的快乐总令我们欢欣雀跃 。一个人拆包装一个人倒热水,而放调料包的室友很有门道,总得把这美味发挥到极致,几分几秒,汤汁粉包,俨然以对泡面颇有研究。而那个负责打掩护的则最为机灵,一面让门窗关好不留一丝马脚,一面待老师突然袭击时,拉住老师天南地北,内务家常,能怎么说就怎么说,弄得老师颇以为找到了知音,恨不能秉烛夜谈一吐为快。室内掩护也大有门道。拉住老师在浴室门口斡旋,以身体的走位完美的将其带出危险区域,灵活至极。好不容易面泡好了,老师也走了,完美分配面和肉的比例,一只叉子我们也不顾,你一口我一口,吃到最后只剩汤时,想着多留给面吃的少的室友。这种感觉,简单快乐,温暖,推心置腹,亲人而无嫌隙。



     

图片发自App

  再来说醋“酸”。我们家的口味比较重,父亲做饭时闲清炒土豆丝和白菜太过寡淡,总得放点醋增色。炒出来的醋溜土豆丝,醋溜白菜开胃爽口又不失醇厚,宾不夺主,相得益彰。或是尝试西南风味,来一碗满满的酸辣粉,麻辣酸爽,油而不腻。

          说起醋,山西人颇有研究。长期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山西人爱吃醋的民谚。“山西人爱吃醋,家家有个醋葫芦”,“老西生性怪,无醋不吃菜”,这些习惯在外人眼里很是稀罕;对大多数山西人来讲,“有醋可吃糠,无醋肉不香”、“一里香油十里醋”,所以,“宁可丢了饭担子,不敢扔了醋罐子”,甚至“阎锡山的兵,缴枪不交醋葫芦”,简直是嗜醋如命了。

山西人爱吃醋的理由很充分。山西缺水,尤其缺乏稳定的优质水资源,许多地方是低洼盐碱滩,总体水土含碱量高。吃醋以“中和”碱性、缓释“水硬”的说法由来已久,形成了山西人喜酸的口味习惯。山西是面食之乡,生活实践与生理体验使山西人认为醋对于各种面食最“入味”,因此历来注重醋蒜调和,千百年传承形成了以醋为中心的调味系列。



          而衍生意义上的“吃醋”也同样美好。谈恋爱时对方一句“吃醋啦”,不仅是理解你的小脾气,满满的宠溺里还夹带有一丝孩子气的试探,憨憨可爱。只要一个拥抱,一句我只想要你,就包治百病,一哄就好。

        当初,爱吃酸的,还是因为足够酸了之后,连喝水都是甜的。似乎有某种先苦后甜的寓意。原来经过了岁月波澜,余生悲欢,真正美好的是余韵悠长,细水流深。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