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虚与实

夏立君:“桃花源在人间,又不在人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洞天福地,根据作者的描述,桃花源大致要符合三个条件:一,交通闭塞、远离尘世;二,田园风光;三,民风淳朴、与世无争。

近年湖南、重庆等众多省市围绕桃花源归属地展开激烈争论,各执一词,难有定论。即使有一个有根有据权威性的定论,本人对那所谓“正宗”之地也毫无兴趣。看看眼下各处“桃花源”,哪一个不是人头涌涌的旅游景区,与陶公描述的情景南辕北辙。

作家夏立君在其《时间的压力》散文集中说:“桃花源在人间,又不在人间。它不是人间,却比人间更具人性、人道。无意求之而得之,有意求之则踪影尽失。似乎是完全纪实,却又是彻底浪漫。真即是幻,幻即是真,非真非幻,非幻非真。作者喜悦乎?苦闷乎?迷惘乎?渊明在这里开了一个什么玩笑?”

“人间与桃花源,是两个不能沟通的世界。桃花源拒绝沟通,害怕沟通。这竟然是桃花源存在的前提。桃花源人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

陈寅恪先生的关门弟子万绳南在其专著《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指出,陈寅恪认为桃花源是历史上真实的原型。只不过这个原型不是像陶渊明写的那样在南方的武陵郡,而是在秦岭北麓的华阴、南麓的商洛。

陈寅恪认为,五胡乱华时代,桃花源里人的祖先不是避秦始皇的秦,而是西晋、东晋时氏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桃花源人的前辈是为了自保而营造的一种叫“坞壁”的社会组织,那里面的男女老少之所以怡然自得,是因为大家同宗同族,本质是为了防御敌人而建,所以需要隐蔽。

季风在其《唐诗宋词的趣事》中说,今日西安辋川镇是唐宋时期的桃花源。

辋川镇位于秦岭山脉的终南山下。终南山是道教的圣地,那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历来就是文人名士隐居的首选地。除了王维,像老子、张良、陶渊明、鸠摩罗什、孙思邈都在终南山隐居过。王维在辋川隐居的那段时间,是他水田园诗的创作高峰期。后来他自己着手整理了《辋川集》,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王维那时写下的佳句。

时下还能不能找到远离尘世、民风淳朴、田园风光的“桃花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桃花源的虚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