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阿兰读书,我是阿兰。
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里,有很多经典片段,这个电影还让我们见识到了孙悟空的师傅----唐僧,他的“啰嗦”和烦人本领。
本期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叫做《管教啊,管教》,作者叫汪培廷,汪培珽也拥有着和唐僧一样的过人本领,那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先介绍一下《管教啊,管教》这本书的作者。
作者来自中国台湾,毕业于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学历,在银行工作九年后辞职,成为全职妈妈,在家养育上一双儿女,一边教养孩子,一边写作,先后写了《喂故事长大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等十多本和教养孩子有关的书,每本书都很畅销,《管教啊,管教》就是其中之一。
介绍完作者,我们再来说说这本书,这本书叫做《管教啊,管教》,书名听起来好像很厚重,让人倍感压力,但书中的内容,读起来却轻松幽默,书中的故事和作者讲道理的本领常常让人捧腹大笑,但同时却又发人深思,当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被书中的一句话触动,有时候甚至是被打击,感到羞愧。有人感叹说:“管教书,买了很多,但是真正好好读每一页的,只有这一本。”,也有人说:“教养的道理我都懂,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点醒你去身体力行。汪培珽的书,一看就明白,明白了就能马上用,用了就能立刻见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
汪培廷主张的是“爱的教育”,在她的眼中,管教,管就是管理,教就是教导,汪培珽认为,最好的管教方式,就是讲道理,跟孩子讲明事情的道理,所以,《管教啊,管教》是一本讲道理的书,这本书要谈论的主题就是好好的跟小孩去说道理,这就是管教最好的方法。作者汪培珽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很有天分的、跟孩子说道理的妈妈,任何天方夜谭的困难问题,她都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回答孩子,而且脸不红、气不喘,还能让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讲了她自己的一个故事:
几乎每天下午,妈妈都会带着两岁的弟弟一起去幼儿园接姐姐放学,弟弟一般在这儿之前,会先睡个午觉。妈妈也早就和弟弟说过,如果弟弟午觉起来哭了的话,那么第二天就不能一起去接姐姐放学。有一天,弟弟午觉起来没看到妈妈,结果伤心的哭了。但是有言在先,要是哭了,隔天就不能去接姐姐。到了第二天,妈妈已经忘记了昨天弟弟哭过的事情,正要把熟睡中的弟弟叫醒去接姐姐的时候,弟弟迷迷糊糊地说了一句:“昨天哭了,今天不能去接姐姐。”说完倒头又睡着了。
汪培珽说:“其实她在一开始,也不知道对孩子说道理到底会有什么样的长远的影响,就像当初不知道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听,会有什么样长远的影响力一样。”她只是凭着直觉去做好一个妈妈的角色,做好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事情。
汪培珽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她,但是当她从一个女人变成一个妈妈的第一天开始,她就知道,要教孩子规矩和礼教,就要好好的跟他说明其中的道理,小孩子都愿意去听道理,因为他们想被尊重,也想尊重父母。跟孩子讲道理,在孩子一岁以前就可以开始,不管你用的是多么简单的语言,当你发觉已经可以与孩子互相沟通时,就可以开始讲道理了,可能是在你的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
多跟孩子去说一说每一件事情的道理,不是训话,不是教条,只是说说为人处事最基本的东西。当你的话语在孩子的内心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原来如此”之后,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眼前站着的就是一个通情达理,守纪律的好孩子。
既然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讲道理的书,那我们也从书中的三句话,来讲明三个道理,也一起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句话,出现在这本书的第120页:
“时间真的可以解决或冲淡许多事情,但不包括教养孩子这件事。”
作者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怕你的孩子吗?”当你发现自己出现这样的心理想法的生活,千万要有所警觉。父母怕孩子,怕孩子不听话,怕说了孩子不听,怕孩子不成才,怕孩子受伤害,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怕,然后,父母就不自觉的开始使用“物质给予”或者“算了,算了”去冲淡自己内心这种害怕的心态。
但是,我们是不可能用逃避的态度教出一个好孩子的,如果教养里最关键的父母,都不打算来面对问题的话,那孩子问题怎么会自行的解决呢?作者说她从来就不怕孩子,她宁愿孩子当时恨她,恨得牙痒痒,但是她教养的孩子的原则简直就像铜墙铁壁,牢不可破。
父母的心中的原则有很多,有些什么样的原则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我们有没有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轻易改变,孩子的年纪越小,父母越需要坚守原则,最好不要轻易让例外的情况发生。父母的妥协,只会让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的麻烦,人都是有惰性的,“算了算了”,当下对父母来说当然是轻松许多,但是选择了这个让自己一时轻松的方式,孩子就会用更强的力道来挑战你的原则。所以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公共场所撒泼打滚,这就是最初原因。如果从来都不让自己的原则有例外,小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他知道一点点希望也没有的话,他都懒得去地上滚那两下。例外是要等孩子的人格趋于成熟和稳定后,才能拿出来变通的东西。所以教养的字典里不应该有“算了”两个字。
也有的家长会担心,小孩子听不懂、也学不会,作者说,如果父母心里出现这样的想法的话,那么放心,你的想法一定会实现。父母千万不要低估孩子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即使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他们也百分之百可以听懂你说的话。另外,父母也不要低估一个孩子想要了解各种事情的来龙去脉的需要程度。千万不要用大人的逻辑来想象小孩的世界。
作者说,天底下没有天生就好的孩子,也没有天生就坏的孩子,如果他的周围没有以身作则的大人,孩子好不到哪里去,如果他的周围都是讲道理的大人,那么孩子也坏不到哪里去,教养环境才是决定孩子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关键因素。所以,当有一天你看见不受教的孩子的时候,不要怀疑,他们不是天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
孩子的好习惯大部分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好像父母的手上有一颗沾着巧克力的毒苹果,当下,父母不能狠心的收回手上的巧克力,就等于将毒苹果也一起送进了孩子的嘴里。只是这颗毒苹果的毒不一定很快会发作罢了,不过一旦它发作了,你必须花十倍的力气解毒,而且手忙脚乱之中可能还找不到正确的解药。
所以作者问,有没有发现,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到底父母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这是父母必须先理清的一个问题。先想一想,到底有多少时候,我们根本是为了自己的好处,为了自己的一是轻松而选择视而不见,得过且过。
顺着这个问题,我们要说到今天的第二句话,在这本书的第68页:
“父母永远只能赢得面子,骨子里的赢家却永远是孩子”。
因为我们永远爱孩子比孩子爱我们多,所以有一天,孩子可以真的留下我们扬长而去,但是父母永远做不到。父母掉头就走,是大家常用的戏码和技巧,但是我劝你千万别用,因为你是在教会你的孩子学会意气用事。
而骂人打人,更是教养当中的下下策。要知道,一个从小被合理对待的小孩,将来才会用合理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汪培珽认为,惩罚,是管教中的最后手段。
如果可以不用惩罚,就已经教出了好孩子,那自然最好。而如果万不得已要用惩罚,作者也会毫不犹豫的拿出来使用。作者常用的一个方法,是隔离。隔离的目的,是要让小孩知道做错了事要被处罚,作者说这里完全没有恐吓孩子的意思,如果是离不开妈妈的年纪的孩子,她会陪着孩子一起进入房间,陪伴他的目的不是要安慰她,而是因为孩子太年纪太小,我们大约以4、5岁做区隔,这个年纪之前的孩子,可以会很害怕一个人独处于一个密闭空间。因为我没有要吓孩子的意思,只是要剥夺他的自由,让他感觉不方便。作者说:“我从不会打你,也不会骂你,但如果道理已经说了,你还是不能理解的话,就让孩子立刻承受不受教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最好的惩罚教育方式。而当孩子犯下错误的时候,如果他已经知道错了,我倾向于无条件的原谅孩子。”
一个孩子,如果承受了太多的打骂,太多的惩罚,他就会形成“敢怒而不敢言”的心态,而敢怒而不敢言是你想要的亲子关系吗?
表面上,他代表的是孝顺,骨子里,根本是疏离。
这就是这第二句话要教给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说的第三句话,在这本书的第23页:
“每一个‘不’字后面,都要接三分钟的道理。”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当中,父母不得不得不说的一个字,就是“不”字。有句话说,不是不允许父母说“不”,而是你不能只会说“不”。汪培珽将这个“不”分为三类,代表三种不一样的“不”。
第一类的“不”指的是,吃饭不要用手抓,手不要放进嘴巴里,不要捡地上的东西吃之类的。这一类的“不”属于“船到桥头自然直型”的,也就是说,这些不,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所以父母不用太紧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
第二类的不,比如说,不要踢被子,不要一点点小事就哭,不要乱跑。第二类的“不”,作者说叫做“说了也是白说”类型,比如不要乱哭,就是这一类的典型,孩子不会因为你叫她不要哭,她的眼泪就可以马上止住,所以有些提醒孩子的,话说一两次就够了。
第三类的“不”,比如不要挖鼻子,不要打架,不要躺在地上等等。叫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也就是说,父母不能只在旁边猛喊,就以为孩子会自动的有改进,还必须要有所行动,说“不要把看过的书乱丢”,那我们可以说‘请把书收起来’,也可以帮忙一起把书收起来。说‘不要挖鼻子’,可以换句话说,“宝贝,你是不是鼻子痒吗?过来妈妈帮你看一看。”基本上这样的提醒,在孩子18岁以前,做父母的都是不能避免的。
作者说,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先苦后甜的原则,苦的时间不会太长,就是人格塑形的头几年,甜的时间,却是看不到无尽头的。亲子之间的沟通,好的开始很重要,是跟孩子讲道理,还是怒目相对?一旦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被建立起来了,往后父母也会越来越容易,只要做父母的有两样东西----耐心和不妥协的态度。
很多时候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威胁没有用,激励没有用,贿赂没有用,礼物也没有用。这个时候只有一样东西是无限的,那就是耐心,从头到尾就是一副打死不退的模样,同样的道理翻过来再翻过去的一遍又一遍的对孩子说。做父母的,如果用最大的耐心来尊重孩子,孩子就会生出最大的自尊心来规范自己,父母从正面的态度和角度来鼓励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减少生活当中的负面行为。
作者说,每一个教养的故事,我从来都不会事先知道结局,但是我却清楚的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的耐心比你够。
到这里,这三句话我们讲完了。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这三句话。
第一句:“时间真的可以解决或冲淡许多事情,但不包括教养孩子这件事。”,这句话教会我们,教养孩子,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第二句:“父母永远只能赢得面子,骨子里的赢家却永远是孩子”。这句话教会我们,管教孩子,最好不用惩罚的方式。而是尊重孩子,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三句话:“每一个‘不’字后面,都要接三分钟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孩子,坚持原则,同时,给予孩子你最大的爱和耐心。
以上就是阿兰为大家解读的《管教啊,管教》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还有很多汪培珽和她的两个孩子之间的亲子教养故事,许多故事都是关于孩子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的,故事很精彩,文字也很幽默。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阅读这本书的原文。
书中还有一句话,话有点重,但是道理却相当深刻:
“人人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但是,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呢?”
最后,以作者汪培珽的一首诗《暖和》作为结束。
暖和
闭上了双眼,回想
回想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
好像,做错了事。
如果,如果时光可以倒回,
如果,孩子有选择的能力,
希不希望,一只高高抬起的手,
希不希望,那些粗鲁的语言
可以收回,
让故事的结束,是个温暖,
让愤怒从记忆中消失。
记不起那个错误,
他们只记得,被大人错误对待了。
当然,当然,
时光不会倒回,
可是,可是我们可以改变。
让自己喜欢被对待的方式。
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
就从你、我开始,
让温暖一代一代传下去,
当孩子感受到温暖时,
我们,也会跟着----暖和起来的。
以上就是本期解读的全部内容。
这里是阿兰读书,感谢你的关注,祝你生活愉快,也欢迎你将这篇文章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被温柔对待。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