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风歌》为何只写了三句?其实还有第四句,他不敢写出来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大胜。

班师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趟自己的家乡——沛县。

当年,项羽占领咸阳,他不听属下劝阻,一定要班师回江东。

功成名就不回家乡,那岂不是成了“锦衣夜行”——

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赶路,谁能看到呢!

结果,项羽没做到,刘邦却有了“衣锦还乡”的机会。

回到故土,皆是旧日亲朋好友。

刘邦和亲友们一连痛饮数日。

一天,正在宴会,酒酣耳热,刘邦击筑吟唱了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的一首诗,只有三句,写尽了刘邦的一生经历。

有人说,这首诗还有第四句,只是刘邦没敢说出来。

第四句应该是什么呢?

一、被父亲骂作“无赖”的“刘老四”

刘邦的起点很低。

他甚至没有名字。

他的父母也没有名字。

史书上写到刘邦的父母,只写作“刘太公”、“刘妪”。

这样的称呼,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刘大叔、刘大妈。

虽然起点低,但就像所有帝王将相出生,必然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一样。

据说,有一天刘邦的父亲刘大叔正在田里干活,突然阴云四合,电闪雷鸣,刘大叔跑回家里,隔着窗缝,发现一条龙正趴在刘大妈肚子上。

不久,刘邦出生。

这个故事很显然是给刘邦脸上贴金。

从刘大叔后来对刘邦的态度来看,当年搞不好是看到什么东西趴在刘大妈肚子上。

至于是不是龙就不好说了。

刘邦出生后,刘大叔给他起名叫“刘季”——

这根本不算名字,古人以“伯仲叔季”作为排序,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所以刘邦没有名字,他就叫“刘老四”或是“刘小”。

刘小从小就不让人放心。

全家里耕种为业,但他就是不好好种地,四处游手好闲。

刘大叔实在看不惯,就直接喊他“无赖”——

古代的“无赖”,是指不务正业的意思。

刘小整日里和一帮杀猪咋样的小伙伴们喝酒赌钱,后来得了个小官叫“泗水亭长”。

这样的官职,在当年属于正经人都不愿意干,只有那些小流氓才能做的事。

如果没有意外,刘邦或许就在乡人们的嘲讽和放浪形骸中过完一生。

但他处在了一个时代变迁的“风口”。

完成大一统的始皇帝在巡游途中暴毙,赵高伙同李斯将秦二世推上王位。

二世浑浑噩噩,加上修长城、建阿旁宫、修秦陵,各种浩大工程,严重透支了秦王朝的根基。

秦朝末年,天下沸沸扬扬,一场飓风正在酝酿。

说来有趣,在动荡环境下,越是那些不安分的“无赖”越是能够成事。

东汉末年,世家子弟鲁肃把家里粮仓里的粮“败”光了。

这在乡人眼中,简直就是“败家子”的行为。

结果这个“败家子”,后来成了江东孙氏旗下的得力干将。

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里去判断别人。

在世代勤恳的农人眼里,不好好种地就是“无赖”。

可是,你身边的人,只能看到他们认知范围内的东西。

如果你想超越当前的生存圈子,就不能听身边人的“建议”。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不听话的孩子越有出息”的原因。

这也是刘老四能成为刘邦的原因。

二、说我是流氓,我就流氓给你看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秦王朝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

因为大雨延误行期,根据秦律,这支900人的戍卒即使赶到渔阳也只会被斩首。

戍卒之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

两人一合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看来,到了渔阳要死,现在逃跑了要死,起兵造反(被镇压)也要死。反正都是死,要不就来个狠的——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于是陈胜吴广又给鱼肚子里塞布条,又装狐狸叫,总之就起义造反了。

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吴广一举旗,各地纷纷响应。

刘邦所在的沛县也闹了起来,他们处死了当地官吏,众人举荐主薄萧何做首领。

知识分子萧何一想:

这事儿我不能干,做首领以后被抓到了,那得死的老惨了,我这上有老下有小……

于是,萧何就举荐了“小流氓”泗水亭长刘老四来做首领。

刘邦平日虽然游手好闲,但他生性仗义,对朋友很够意思,他做首领很多人都赞成。

于是刘邦就成了“沛公”。

由此可见,百无一用是书生。

因为书生思虑地太多,而且给自己增加太多的束缚。

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

后世的读书人往往以“君子”为目标,但又给这个目标增加太多的“道德约束”:

君子要能够“慎独”;

要能够“独善其身”;

要能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为什么干不过小人?

因为“君子”给自己增加了太多条条框框,小人却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后世的儒生,用一条条规矩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束缚成了“僵化的君子”。

这恰恰是孔子最反对的。

君子是要灵活变通的,是要达人知命的。

大家都要求君子能“言必信,行必果”,可是孔子当年说的是——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话只有孟子听明白了,所以他才会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说什么“言必信行必果”?外界条件变化了,你一定要跟着变化,只要守住根本的“义”,其他什么都可以变。

从这个标准来看,现在很多“君子”其实是“小人”。

而所谓的“流氓皇帝”刘邦,他很多做法,反而是“君子之行”。

与刘邦相反的,是他的“老对头”——项羽。

项羽是世家子弟,真正的贵族。

以前只有贵族才能有名字,所以刘邦只能叫“刘小”,而项羽,姓项,名籍,字羽。

楚汉之争时,项羽捉到刘邦的老爸刘大叔,把他绑在城楼上,对着城门下刘邦喊话:

“城下的刘邦听着,你爸已经被我抓到了,你快投降,不然把你爸扔锅里煮成肉汤。”

按照“体面人”项羽的理解:“百善孝为先”,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刘邦应该把自己绑起来,来换自己的父亲。

结果刘邦根本不按他套路来。

刘邦很“流氓”地回话:

“咱俩以前在怀王面前歃血为盟,那就是兄弟,所以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把咱爸煮汤,给我留碗肉啊。”

听到这样流氓的回答,项羽直接无语了。

有时候对付流氓,你只能比他更流氓。

这一点项羽做不到,所以最后他只能“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三、《大风歌》的第四句是啥?

品格高尚的“贵族”项羽输了。

《孙子兵法》里说: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将有五危”,如果他爱惜名声,珍惜羽毛,那就可以给他泼脏水,他受不了甚至会“以死自证清白”。

这恰恰就中了圈套。

所以但凡心中有执着,就有了“人性的弱点”。

没有执着的刘邦成了汉高祖。

最后,他回到家乡,吟唱出了他一生中唯一写过的一首诗——《大风歌》。

《大风歌》只有三句。

有人说,这首诗还有第四句。

第四句是什么呢?

前面三句,讲到了刘邦一路征伐,成就帝业,如今“荣归故乡”,此时他有“猛士守四方”,如此盛景下,还需要什么呢?

自然是江山永固,子孙绵长。

所以这首诗的第四句,应该是“惟愿江山兮万年长”。

这样的话当作美好的愿望还不错,但它哪能实现呢?

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于是自封“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后世子孙千世万代流传下去。

结果在秦始皇死后,秦王朝二世而亡。

那些真心祈求的,总是不会实现,所以许好的愿望,只能放在心里。

对此,刘邦深有感触。

于是,他没敢写出来。也像网友们说的:“写出来就是累赘”。

索性在高昂处戛然而止,总胜过后来凄凄惨惨戚戚。

这,才是刘邦。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邦《大风歌》为何只写了三句?其实还有第四句,他不敢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