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记一记;读一读,写一写;读一读,思一思。读莫停哟。
今天我们来个"新读法"。
我找出一篇往届学生的作文,细细读来,发现及适合做中考作文训练素材,文章如下:
祖母爱吃苹果,尤其爱吃妈妈剥好的苹果。
妈妈削苹果的姿势很漂亮,她拿起水果刀飞快的在苹果上转着,果皮便宛如一只轻轻点过水面的燕子,时而向下,时而朝上,绕着苹果自由飞舞,片刻之后,圆圆的苹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完美得就像一件艺术品。
削完之后,妈妈总会拿过碟子,将苹果一片一片切好递给祖母。那一瞬间,妈妈那写满微笑的双眼那么美丽,祖母每每递给我几块儿,我吃完后总是不懂事的嚷着还要,望着妈妈那似嗔却笑的样子,我乐滋滋的。
不过心里总想,要是自己能吃上一个完整的苹果该多好啊!
岁月流逝,祖母的年纪渐渐大了,但仍然还和以前一样地搂着我看妈妈削苹果,妈妈依旧用那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艺术品,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她亲手削的大苹果,品着那甜甜的苹果,我时常想,要是自己也能这样为祖母和妈妈削一次苹果,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儿啊!
那年深秋,祖母病了,昏迷了好几天。那天,祖母奇迹般的睁开了双眼,吃力的说着什么,我急忙把耳朵贴到祖母嘴唇边,才听清楚祖母说的是"苹……果"。此时,爸爸在上班,妈妈上街了。谁来为祖母削苹果呢?看来只有自己动手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模仿妈妈的动作削起来,可那小刀好像特意与我作对似的,我越想削好,刀子越不听使唤,深一刀浅一刀地,果皮果肉洒落一地。当我颤抖着将那仅剩下半边的"丑八怪"递到祖母眼前时,却分明读到她脸上一种幸福的笑容。
如今祖母的病好了,我们晚饭后吃苹果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不过,水果刀已经掌管在我的手上。每每望着祖母和妈妈那满足的笑容,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传递爱心的小天使。
我给孩子们朗读。读毕,我说,给这个文章拟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吧,并且说说你的理由哦。
孩子们一脸沉思,开启了大脑搜索引擎,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那个属于这篇文章的题目。这时,他们的样子最美:凝神的,侧头的,皱眉的,埋首的,在草稿纸上飞快写的……教室里的空气顿时充满思考的香味,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他们越拼尽心力去想,越想不到时,就会怨起这个平时不爱读书的自己,他们中甚至已经有人渴望读得多书的同学赶紧发言,以启发启发这十板结的脑袋,可是我还在等,在等,我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希望一个一个脸上漾起甜美的花朵---嗯,我想到一个了。
我们交流开始了。
敏说:削苹果中的亲情。
嗯,把握了两个要点:苹果当线索,读出了文章的线索美,也读出了情感美,但题目要含蓄,要有咀嚼的空间。文章以亲情为动情点,不如就用你刚才讲述理由时的一个词语,"其乐融融"。
桦说:藏在苹果中的温情。
嗯,比上一个仿佛要好很多。这个"藏"特别好。
希说:"传递"。
嗯,有拟题目的灵感,也看出了情感的流动,思维进了一层。
鑫说:流淌在苹果里的孝心。
嗯,有嚼头,思维又发展了一层级,妈妈的孝心成为子女的榜样。温馨的亲情里藏有感人的教育。
……
发言在继续。
老师小结:这份成长隐藏在削苹果这个极平常的生活琐事里,小作者没有写大事件,写了生活中饭后吃苹果的琐碎小事。却是极温馨,极动人的。一个小小的苹果,架起了三代人之间的情感桥梁。取材很小巧,细节也很传神,充满了生活的味道。此一美也。
小作者写妈妈"削"的细节生动,比喻新颖传神,此二美也。
作者将妈妈"削"的娴熟与自己的笨拙对比,此三美也。
文中的情感变化,由物质的"想"的实现到精神的"想"实现,写出富于变化的情感,此四美也。
真是熟悉的地方,有动人的风景啊。
……
一边拟题目,一边发现文章的秘密。
一边析命此题目的原因,一边发现素材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一边讨论,一边欣赏思维的美丽。
在这种喜悦中,大家竟然萌生了许多美好的向往。
我以后,也要这样去剖析题目与素材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是唯一的,最吻合的吗?
这个题目最恰到好处的对上这个素材了吗?这个素材最恰到好处的配上这个题目了吗?这份思量很有意思。
我以后要多读书,像鑫一样口吐莲花。我以后要多咂摸,这样我才说得有灵气……
最后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作业,为此文补写一个结尾,
使结尾匹配所拟的题目。
孩子们,期待你们明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