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孩子,你慢慢来》

Miko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总觉得意犹未尽,作者的文字是那么温暖细腻,读起来总觉得很亲切。书中叙述的关于安安飞飞成长的可爱的有趣的事情,让我不由自主感叹,孩子真真是上天赐的礼物,让我有幸去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美好。而作者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更是让人折服。她既是一位严格的母亲,又是一位宽容的母亲,更是一位睿智的母亲。龙应台给孩子探索世界的充分自由,对阅读内容的细心删选,对孩子犯错的理性处理,尤其值得我学习。最近我也有开始写文记录宝宝成长的重要瞬间。虽然我的写作水平不高,不过我看了文中的那些孩子成长瞬间,我更坚定了记录孩子成长的信念。每一次的经历都那么宝贵,我连一个细节都不想遗忘。而用文字记录下来,还有利于自己整理思路,不断改正自己的管教方式。努力做一位好妈妈。


阅读笔记:

至于路上那些会动的东西,可真多得教人头痛呢!大街上停停跑跑的是汽车——卡车、吉普车、巴士、摩托车、脚踏车、火车、电车、垃圾车、婴儿车……说都说不完。迎面而来一团摇摇滚滚的黑毛,“狗狗”,不能不打招呼。

“狗狗”,不能不打招呼,戳中了我的笑点,我家小家伙就是这样,猫猫狗狗,那可都是要停下脚步打声招呼的。

迎面走来一只腊肠狗,短得不能再短的四肢,撑着圆筒似的长条身体,肚子几乎要擦着地面。华安指着狗仰头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说:“腊肠狗。”
华安含糊念了一下“丫长狗”;满意了,又仰头问爸爸:
“Das?”
“Ein Dackel.”爸爸说。
华安点点头。在他的心目中,这世界上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会跑的两个轮子,妈妈说是“脚踏车”,爸爸称它“Fahrrad”,幼稚园的苏珊却说是“Velo”。华安认为理所当然,所以每一回新的邂逅,要问三遍,然后记住三种答案。

0-3岁儿童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是很惊人的,你总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若能放手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个时候,你一天到晚黏在妈妈胸上。
后来呢?
后来,你会爬了,妈妈在哪个房间,你就爬到哪个房间,像只小狗。妈妈一离开你的视线,你就哭。
后来呢?
后来,你会走了,每天就让妈妈牵着手,走出前门,穿过街,到对面找弗瑞第玩。
门铃响起来,在角落里玩汽车的华飞一边冲向门,一边嚷着:“飞飞开,飞飞开!”
六岁的弗瑞第站在门口:“安安,赶快来,我妈在院子里发现了个蚂蚁窝……”
“蚂蚁?哦?”飞飞圆睁着眼睛。
弗瑞第和安安已经冲上了街。两个人都赤着脚。妈妈来不及叫“过街之前要先看左右”,近三岁的飞飞也赶到了马路边。妈妈在后头喊:“停!”

我最近开始,写文记录一些特别的事情。然而看到此处,我回想宝宝的幼时,却难以想起细节似的,突然好想好好写写女儿小时候的事情,生怕自己老来会忘记那些感动的瞬间。

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
他们一进门就问:
“Baby在哪里?”
为他们开门的,只比他们膝盖高一点点的老大,站在门边阴影里。
他们大步走向婴儿小床,低下头去发出热烈的赞赏的声音:
“看那睫毛,多么长,多么浓密!看那头发,哇,一生下来就那么多头发,多么细,多么柔软!看看看!看那小手,肥肥短短的可爱死了……”
客人努起嘴唇,发出“啧啧”的亲嘴声,不时“哦——耶——啊”做出无限爱怜的各种表情。
老大远远地看着。
客人把礼物打开:“你看,浅蓝的颜色,最好的质料呢!Baby的皮肤嫩,最配了……”

“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不能同意。我只有一个宝宝,但我每每去看望亲友的新生二宝,必然是挑选两份礼物,一份送给大宝,一份送给小宝。并且,我会时不时跟大宝说说话,跟小宝逗逗笑,我与两位宝宝的交流时常次数尽量对等,避免大宝觉得自己没有小宝受欢迎。

“他们一进门就问‘baby在哪里’”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进门第一件事情,是与屋里的人打招呼,当然也包括大宝。我跟大宝打招呼的内容没有艾瑞卡的那么讲究,但我会特别注意说一些正面的话,“以后多一个人陪你玩哦”、“你帮忙照顾了小宝宝呀?你真是一个很棒的哥哥/姐姐呢。”

我自身是一位“二宝”,但是从小到大,我父母都给我灌输“父母的爱是一致的”。我妈妈常常告诉我许多我小时候哥哥如何带我玩,如何呵护我的事情。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跟妈妈说她偏心哥哥,她很认真地解释给我听:“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是一样多的。你说妈妈偏心,是因为家里人有时候更照顾哥哥。因为哥哥身体比较弱,需要更多的照顾。而你的体质好,妈妈很高兴你很独立,让家里人很放心。”我对这番话印象深刻,因为当时的我真的非常介意。我真的非常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快乐无比的童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笔记|《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