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养育自主、坚韧和有觉察力的孩子》,〔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著),庞岚晶译 ,谭新木校
重要的是成人自己内心的觉醒。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较量。
第二部分 教养的迷思
第6章 迷思之三:孩子有好坏之分
当我们把孩子的行为作为衡量“好”或“坏”的标准时,我们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事实上,在行为上,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要比我们对自己、对配偶或对朋友的要求还要高。这不就是双重标准吗!孩子摔了一跤,我们有些人会马上责备他们,有时还会用最不礼貌的方式给他们贴上标签。孩子没有听我们的话,我们就开骂。孩子忘记带午餐时,忘记做作业,或是把请假条给丢了,我们的反应就犹如世界末日来临。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总忘带钥匙,没有回复别人的电话,或者未在截止日期前把事情做好。
这种双重标准对我们的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也总是在犯错、做错误的决定。然而当我们未成年的孩子们犯错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过分。如果我们未及时付账单,忘了还信用卡,或者被拍超速罚单,我们会为自己找合理的解释:那是因为我们压力太大了。但如果孩子晚交作业,考试没好好复习,或者被罚流塘,我们就很恐慌。现实是,我们害怕如果他们不能达到所有“好”的标准,就会在生活中失败。我们想象,要是他们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好”标准,他们就能实现好的自己。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恐惧抬起它那丑陋的头,驱使我们不理智,而且极端不公平的对待孩子。
无论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身为父母,我们都得好好问问自己:“我该怎么改善家里的条件,来帮助女儿更加集中精力呢?”或者:“我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更多的平静,令我的儿子学会专注呢?”这些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它们的答案拥有完全改变亲子关系的力量。
随着我们的觉醒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看到了远离那些“好”和“坏”的标签的重要性,而不是关注顺从和服从,以及孩子让我们看起来如何或是感觉如何。我们开始关注这些事,比如:
我的孩子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
我的孩子有没有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我的孩子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且想办法去实现这些需求?
我的孩子是否敢于犯错,而且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
我的孩子是否可以不害羞、不害怕地说出真话?
我的孩子是否能不接受我或其他人的干涉,去追求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转移到提升真正的自我表达时,责骂和告诫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孩子内心的意义非凡的联系。我们不再关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为,而是能认识行为背后的感受,确信只要情感得到认识和表达,行为会自动改善。
换言之,当我们真正放下“好”与“坏”的二元标准,放下这些标签所制造出的恐惧,我们才能拥抱与孩子当下相处的美丽时刻,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
从“好”走向真
我不会:
痴迷于从众、完美的行为和外表——而是鼓励我的孩子真诚。
赞扬顺从——而是赞扬保持真实自我的勇气。
要求孩子顺服——而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
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定义她的未来——而是基于她内心的力量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