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想

      今天是周末,因为一个人在家隔离,所以看了一下书,本来定了纸质版的《反脆弱》,但是由于书需要从武汉寄出来,所以,疫情期间拿不到书,稍微有点遗憾,但是还好的是我从网上找到了电子版,因为是免费获取的。所以心里有一点点小愧疚。

        现在选书,是比较慎重的,一般是有朋友推荐,或者看到书评,觉得内容跟自己近期关注的话题相关,看不同的书,体验方式是不同的。小时候家中有很多连环画,各种小说,比如隋唐演义,龙图耳录,等等,其中龙图耳录还是繁体从右至左竖列排版,我认识为数不多的繁体字,还是从那些书里得来的。

        文学类的书籍,正如小说,散文之类,就像作家,画了一幅图,你跟着他的指引走到图中,跟随着情节的演绎,去体验,去欣赏,跟着角色一起喜怒哀乐,我理解的更多是一种放松。

        而读社科类书籍,包括哲学,通常通常更像一场对话,有时更像一场决斗,类似在藏传佛教当中,最常进行的辩经。经常读下来精疲力尽,但是又收获颇丰。

        还是回到反脆弱这本书上来,在第2章中,随处可见的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书中的一个观点是指,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这里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都江堰”,印证作者的观点。

        按照按照历代治水的惯性思维来看,岷江每年发大水,造成下游洪灾。为了避免洪灾,是不是可以把河堤,加高加固,洪水来临时,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和百姓伤亡。如果是这样,那李冰父子和其他秦朝以前的治水官员,并无二样,只是竭力防洪系统的坚韧性罢了。

        然而成都幸甚,四川幸甚,他们父子二人充分考虑各种水文条件的情况,洪水,枯水,沙多瘀堵等情况。套用两千多年后塔勒布发明的词汇“反脆弱性“,这个水利系统的“反脆弱性”无敌了,变水灾为水利。究其原因根本,还是因为他们在应对水灾的时候,过度反应和过度补偿了,能跟他们一个姓,与有荣焉。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会有多少人投入到抗洪救灾。成都平原几十个县市,还会是今天这样物产丰富吗?

        第4章,杀死我的东西,却让其他人更强壮。这个章节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在一个系统中为了其他单元或者整体的利益往往有必要牺牲某些单元脆弱的单元,或者人。这种牺牲有时候是自然选择而非人工干预的结果。比如原始人类最初关于有毒食物的经验,都是这种情形。一个人食物中毒死了,部落就不会再食用这种食物。

        就我个人而言,我倒不认为,一定要牺牲局部的利益或者个体,才能增加整个组织的反脆弱性。

        就眼下,发生的这起新型肺炎疫情,除了希望疫情快点结束,一切都好起来。借用反脆弱的思想,祝愿我们每一个个体,家庭和我们社会,针对类似传染病,都增加反脆弱性。个人如果增强锻炼比以前更健康,对传染病的知识了解更多,防范意识更强就增加强了个体和家庭反脆弱性。

        对群体而言,比如疫情过后应急指挥调度的系统是不是借用我们现在常用的公有云系统思想进一步优化,达到人和物等资源的实时显示,预警,调度。甚至我们人工智能也可以应用其中等等。

        静待冬天过去,春暖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