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南明数学课

信仰

      在这里,我的内心有一望无际浩瀚的星空,有可以看到的辽阔的远方。

      听了牛秀琴老师的第一节课,听着她反复给我们强调这节课的重点以及要带领孩子们一起建构的框架——有理数分类原则并能按照不同标准把有理数分成两类,三类,四类,五类。一遍一遍地翻看二十七份挑战单,按题筛选出值得展示讨论的挑战单并拍照插入课件中。回忆着课程资料里记录着的如何带领学生一起创造数学名词,发明数学名词的过程。

      终于等到了第七节课,我提前来到了班里,准备好课件,正式开始上课了……

      如果满分10分,我给这节课打5分。

      我预期的是学生们热烈讨论,积极质疑,大胆发言,因为我和青竹们在《数学课堂公约》中第二条“尊重每一棵小青竹生长的声音”约定好,课堂中大胆说出你的思考过程,没有对错。但是课堂中仅仅有四个学生不断地质疑发言,其他学生只是跟着大集体一起点头摇头,回答。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索了有理数分别按照“正负”标准和“分母是否为1”标准进行分类。首先按照“正负”标准直接可以分成三类,难点在于怎么样把这三类变成两类,这一过程需要重新命名,借助“非”字可以分成“0,非0有理数;正有理数,非正有理数;负数,非负有理数”。在最开始命名“非0有理数”的过程中,学生们想不到“非”一字,所以借用“是0的有理数和不是0的有理数”引导。之后“非正有理数,非负有理数”这类名词命名就顺其自然地发生。

      接着按照“分母是否为1”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暂时还停留在“整数,分数,小数”这一混乱场景中,我们先对“小数是否可以转化为分数”就行了探讨,发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学生质问0.676……〔676循环〕不能转化为分数,最终在我们的探讨中一起顺利完成转化)可以化成分数,而类似于圆周率,带根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转化为分数(此处的讨论不够深刻,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转化为分数是由我直接告知,而不是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自然发生的疑问,究其原因是我太急了,没有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这类小数不在有理数范围内,所以暂时不予以考虑。最终达成共识:有理数还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

      接着再次按照双重标准把有理数分为五大类的时候,学生们已经蒙圈了,陈欣悦说:“前面还好,都能听懂,到后面就晕了,一会分数,一会整数,一会正分数的……”在自习时我特地找了一道题,把具体数字放进不同分类的集合里,让学生们再次体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分类标准的应用。(此处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我还是认为学数学是为了有用,有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会做题,学生们感到有用才会有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但是这并不是按照南明数学的初心,通过书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自习结束前五分钟,小青竹们写了“数学心情日记”。其中一位青竹写道“我给梅梅老师9分(满分10分)”;另一位小青竹写道:“梅梅老师的课很好玩,在玩中快乐地学习数学”;还有一位小青竹写道:“以前老师说我的思维很活跃,我的数学也很好,可今天上的这节课我竟然没听懂,真郁闷啊。但是慢慢来,我相信我一定可以的,加油”……二十多个不同的心情都有一个共同点——期待。

      上完课其实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哪怕暑期很认真地在啃课程资料,一起教研,一小节一小节,一题一题地分析,我的课堂依旧出现了很多问题,最遗憾的就是引导这块,如何让一个概念自然生长出来,通过课堂中层层询问,让孩子不停地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共同探讨这一过程我并没有最好。我怕小青竹们会抱怨我教的不好,第一节课就听不懂从而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哦~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可怕,罪过。

      可是看到小青竹们的心情日记,一股坚定而温暖的心流缓缓流过我的全身,让我内心平静下来,并对明早的第一节课充满信心。

      李游老师说,你不要期待你的课堂中怎么样,就让一切自然发生。可是怎么可能不期待呢?

    我和小青竹们,不过是互相成就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节南明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