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越啃越有味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作品雕刻一稿)

最近看了一部剧情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先后在优酷付费4次,看了5 回。感觉它就像是一道秘制肋排,初味辛辣难啃,吐舌流泪,咬得牙痛,却不想放下。慢嚼细品,发现每一口味道都不一样,筋络络的,越啃越有味。

影片由佛罗莱恩·泽勒执导,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父亲安东尼,奥利维娅·科尔曼主演女儿安妮。该片获2021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两项金奖,获最佳影片等6项金奖提名。

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用父亲安东尼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从他身患阿尔茨海默症,需要人照顾到生命尽头的心灵历程。

是什么吸引我看了这么多遍这部电影呢?原因有很多很多。让我选其中主要的5个来说说吧。

“悬疑”剧情

电影开篇,因父亲安东尼赶走了女儿安妮好不容易找来的优质护工安吉拉,父女发生了一段争执,老人认为自己无需别人照顾,女儿过分担忧。安妮告诉父亲她要离开伦敦搬到巴黎和男友居住,从他们的对话可以得知自从与詹姆斯分手之后,安妮就没有怎么和男人交往。

可是,到了接下来的第二节,父亲在他的厨房里烧水泡茶,听到有人开门进来,他觉得奇怪,走到客厅,发现有个陌生人坐在客厅沙发上。那人说他是安妮的丈夫保罗,这是他的公寓。诡异吧?

更吊诡的是女儿回家开门进来,我们看到的不是电影开头的那个女儿。

类似这样诡异的场景充满整个故事的主体部分,但在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线索,感觉是导演有意安插在里面的,比如剧情的每个章节之间导演都穿插了主人公安东尼不同住所内部空间的画面,包括客厅、走道、卧室等。以室内走道为例,你会发现出现了5次,而且它们都有惊人的相似性。

我一遍看下来,我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但心中似乎又有了一些线索。于是疑问触发好奇,我接着看第二遍,直到第四遍我才把电影的结构、故事脉络理清。

导演在章节之间6次插入主人公安东尼住所内部空间的画面,给了观众厘清故事脉络的线索。在混乱的场景埋藏了清晰的三段式故事结构:开篇(一节),故事主体(五节),尾声(一节)。

可谓用心良苦,做为观众,真心有福尔摩斯破案的感觉,个中的抓心挠肝无以言表。

高度共情

眼快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第二张图片那个诡异的女儿其实是上一张图片中养老院的护士凯瑟琳。所有在故事主体部分发生的事情,其实是父亲安东尼入住养老院之后,他脑子里的主观事件。

由于大脑功能衰败,记忆像被搅碎机捣碎的碎片,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面孔里蹦来窜去,错乱组合。

这样的一个第一人称叙事,能够帮助观众进入安东尼的内心世界,体验他的错乱恐惧,明白他惊涛骇浪般的剧烈情绪从何而来。懂得他努力想抓住时间、抓住自己的公寓是为何。理解他那些无情伤人言行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比如他害怕女儿送他去养老院,恐惧被遗弃,他转而攻击女儿,说她在图谋他的公寓,对她说:“我会比你活得久。” 说他会继承她的财产,并要在她葬礼的那天做致辞,提醒大家她是多么的无情。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恐惧。

人文关怀

女儿泪流隐忍,向在场的应聘护工露西道歉。露西平静地说老人的行为很正常。

晚上女儿洗杯子,恍惚中没放稳,杯子摔地,代表女儿的心的白瓷杯碎了。

作为老人唯一的依靠,女儿付出了她所有的爱和忠诚,为了照顾父亲她不惜和前夫离婚。电影中女儿的不易得到了很多的看到和表达。

其实安东尼不是不感恩女儿,他曾对女儿深情地说过: “安妮……谢谢你做的一切。”

再如,在去看医生的电梯里,父亲夸女儿发型好看,性格内敛的女儿开心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父女的互动让人动容。

在故事主体的结尾处,女儿送父亲到养老院,父女告别,老人用苍老笨拙的手抚摸女儿流泪的脸庞,那一幕让人肝肠寸断。安妮离开养老院那一幕,我哭出了声。

影片中的两个护工都给了老人专业的陪伴,她们对失智老人深度理解,像对待孩子一样地陪伴老人,同时给他服药医护。

露西调皮,像老人的玩伴那样哄他,凯瑟琳温柔像妈妈一样安抚他。老人恐惧的背后是期望一切都好,她们反复跟老人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给了老人正向的催眠。尤其是在安东尼的最后时刻,凯瑟琳给到了他温暖的临终关怀。

影片通过这两个正面形象告诉观众,老人需要的护理是什么样的。

总之,影片给予了老人和女儿充分的关照与理解,对双边都给予了满满的人文关怀,有很多场景细节都可以慢慢地去品味。

艺术手法

影片的艺术手法丰富立体,给了观众巨大的空间去体味。

比如,影片一开始,安妮穿过一伦敦上流街区,在急促如喘息般的女声咏叹调的背景古典音乐中,疾步走向父亲带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公寓,公寓的走道铺着红色地毯,格调豪华雅致。女儿开门进入,父亲带着耳机,原来是父亲在听咏叹调。

主人公住所的位置,装修格调、音乐的品味,向观众表明了父亲的阶层、教育背景;脚步和音乐急促的节奏暗示着病情的进程。没有一句对白,导演用声画叙事对故事的背景就做了高度的铺垫。

再以安东尼的健康状况的逐渐恶化为例,导演用了色调、光线、老人的服装等元素立体描述。老人的服装从西装变到病号服,室内空间的色调从黄橙暖色调渐变到蓝、黑冷色调,光线逐渐变暗。

此外,导演还用了水龙头水流的意象象征。在故事主体的开头,老人在厨房烧水泡茶,水龙头的水流很大,哗哗地流。在故事主体的最后一节,水龙头滴水,水滴得越来越慢至干涸,暗示安东尼病情恶化。

在影片的最后时刻,导演用了“我想见妈妈”,“我想回家”,“戴着表……为旅途准备”,教堂管风琴音乐等来象征暗示老人的最后时刻即将来到。

护工凯瑟琳的肢体语言、微表情表明她明白了这一刻即将来到。她给了他温柔的拥抱抚触和言语安抚,安东尼闭着双眼,像一个宝宝一样靠在她肩上。

凯瑟琳跟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镜头慢慢移向窗口至窗外,大树浓茂的枝叶摇曳,沐浴着愈发清亮的阳光,远处蓝天白云,安东尼“回家”了。

哲学意味

初次观看的当晚,我带着发懵的头脑,沉重的心情入睡,吊诡的是,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那晚睡得特别香。显然我的潜意识得到了抚慰。细想原因,应该是我的死亡焦虑得到了安抚。

观影过程中,我仿佛随着安东尼一起经历了生命最后一段旅程。生命的船只,穿行在情感的暴风骤雨和惊涛骇浪中,在头脑为故事的情节忙碌的同时,电影的声画、意象却进入了我的潜意识,最后船只安然靠岸。

我的心灵得到了导演的信息:死亡并不可怕,它是去找妈妈,它是回家,飞出房屋,掠过大树,飞向天空,回归到万物的本源。

最后导演借凯瑟琳的口表达了他的生命观:“外面阳光灿烂,我们要在晴天的时候出去,我们要把握好机会…如此好的天气总是转瞬既逝”。

这是一部令人思考生死,领悟生命的电影。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终其一生研究红楼梦,曾经写过一本《红楼十二层》来评红楼梦,可见好的作品是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的。

这部电影就像一座宝山,里面深深浅浅藏着各种宝石。才疏学浅,外行的我,只在面上掘了几锄头,谢谢你听我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也喜欢这部电影,欢迎留言讨论,交流观感,其乐融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部越啃越有味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作品雕刻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