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6滕文公章句下诗解2富贵不淫仕必由道

子》卷6滕文公章句下诗解2富贵不淫仕必由道

题文诗:

景春:公孙衍与,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怒诸侯惧,安居也,而天下熄.孟子: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丈夫,

父命之也;女子之嫁,母命之也,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妾妇之道.居天下之,广居,

天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者也,得志之时,

与民由之;不得志也,独行其道.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谓大丈夫,周霄问曰:

古君子仕?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

惶惶如也,出疆也,必载贽.公明仪曰:

古人三月,无君则吊.周霄问曰:不以急乎?

孟子答曰:士之失位,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之有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

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

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

衣服不备,不敢以祭,不敢以宴,不足吊乎?

何也?君子难仕.孟子答:丈夫生愿,

为之有室,女子生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

人皆有之.不待,媒妁之言,钻隙相窥,

逾墙相从,人皆贱之.古人未尝,不欲仕也,

恶不由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类.

【原文】

 景春1曰:“公孙衍、张仪2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5;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都心惊胆战;安居度日时,天下便战火全熄。”孟子说:“如果仅仅这样,又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要叮嘱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要叮嘱她,把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他人,一定要警诫自己,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做妇人的道理。居住在天下这么广阔的空间,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着天下最光明的仁义之路;得志之日,带领百姓一同走这条路;不得志之时,一个人也要走这条路。富贵不能引诱他,贫贱不能改变他,威武不能压服他,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注释】 (1)景春:与孟子同时的纵横家。 (2)公孙衍、张仪:公孙衍即魏人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魏人,游说六国连横去服从秦国的大政客。 (3)熄:烽火熄。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此句当译为:“若仅仅这样,又怎么能算大丈夫呢?”因为,“焉得”经常处于因果、条件复句的后一从句。除此例外,我们在7部先秦古籍中找到的其余32例“焉得”全部处于因果、条件复句的后一从句。如:“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论语·八佾》——因果)“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条件)此例如仔细推求,也是一个紧缩了的条件复句,“是”复指前面的景春所说,故浓缩为一个字。参见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5.19的《考证》(一)。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便算作成年人,行加冠礼。

【原文】

周霄1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2如也,出疆必载质3。’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4?”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5;夫人蚕缫6,以为衣服7。牺牲不成8,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译文】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

周霄便说:“一连几个月没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答道:“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礼》说过:‘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供给祭品;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祭品不洁净,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士若没有〔供祭祀用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也就不能举行宴会,这难道不应该安慰他吗?”

【注释】

(1)周霄:魏人。(2)皇皇:今作“惶惶”,不安的样子。

(3)质:同“贽”“挚(zhì)”;古代初相见,须携礼物以示诚意,谓之“贽”,士人一般用雉。

(4)不以急乎:(您)不认为太急切了吗?以,以为,认为。下一章“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可证。

(5)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助”,借助的意思;粢盛,音zīchéng,就是六谷(黍、稷、稻、粱、麦、苽)。古代天子于每年孟春,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因仍须假借他人之手才得以收获,故谓之“藉田”。

(6)夫人蚕缫:“夫人”指诸侯正妻;缫,音sāo,抽茧出丝。

(7)衣服:专指祭祀穿用的衣服。

(8)牺牲不成:祭祀所杀的牛羊猪等都叫“牺牲”,也叫“牲杀”;成,盛。

【原文】

 “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1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2。” 

【译文】   周霄又问:“离开国界一定要带上见面礼,为什么呢?”孟子答道:“士做官,就好像农民耕田;农民难道会因为越过国境线便放弃他的农具吗?”周霄说:“魏国也是一个可以做官的国家,我却没听说过找官位是这样迫不及待的。找官位既然迫不及待,君子却不轻易做官,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男人一生下来,父母便唯愿他早有妻室;女人一生下来,父母便唯愿她早有婆家。做父母的,人人都有这样的心愿。但是,不等待爹妈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挖墙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翻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妈和举国之人都会轻视他。古代的人不是不想做官,但是又讨厌不经由合乎礼义的道路去求官。不经合乎礼义的道路而奔向仕途的,正和挖墙洞扒门缝〔窥望、翻墙去私会〕的人一样。” 

【注释】 (1)晋国:此处指魏国。 (2)与钻穴隙之类也:逢彬按,此句与当时句法不合,“之”或许是“者”字之讹,后者战国文字上部与“之”相似。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卷6滕文公章句下诗解2富贵不淫仕必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