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问道&叶问少儿咏春--“谦让不争”思想成为武术礼仪的基础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人应该容纳别人,能容人才是真正的善。武术习练者常要相互切磋,自然滋生出“争强好胜”的心理,然而传统武术无论是门派内部还是跨拳种之间的比试都强调“点到为止”,轻易出手伤人不仅难以在武术界树立自己的威望,甚至会引来前辈指责,成为行内不受欢迎的人。许多门派创始人或重要代表人物,如陈氏太极拳陈发科、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在不得已进行比武的情况下尽量保全对方的颜面,要让对方感到技艺上的差异而外人甚至丝毫未能察觉胜负之分。对于习武者来说,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习武者正是为了“战胜对方”而开始习武道路,逐渐在师父和师兄弟的引导下强调“争而不伤”,最后运用“不战而胜”的方式(展现功力、打套路)决出胜负。

道家所讲的“谦让不争”并不是说要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被动者,老子思想的精髓是让人克制对客观世界不必要的物质名利的追求,达到人人“自足者富”的境界,不会为一己私欲而增添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虽然武术练习强调的是人与人格斗的技术,但在练习或交流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击打对方”而不择手段,“撅土扬沙”式的偷袭暗算都是被人看不起的伎俩,不能“争斗心”过强。老子所言的“不争”是指用平常心对待比试的胜负,追求的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最终境界。

此外,任何时代的习武者都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往往一次比武切磋的输赢造成日后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几代人“结怨”,因而分出胜负又不伤及颜面的结局往往能促使双方成为武学“挚友”,正应了老子所说的“持左契而不责于人”。咏春拳门内技艺切磋并不是戴上拳套打倒对方获得胜利,而是两者双手贴在一起内翻外转进行攻防技术的对决,这种“黐手”练习(类似于太极推手的方法)不仅能分出输赢,也让对方不受伤,这体现出咏春拳在比武切磋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注重不争压倒式、侵略性的胜利。这种技艺的较量不过是检验武术技术的方法,因而更能让咏春拳在不同人群中广泛传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叶问道&叶问少儿咏春--“谦让不争”思想成为武术礼仪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