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完带给我的感受

"你----正常吗?你----理性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决策,小到今晚做什么菜,看什么电影,大到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或者投资什么样的股票等等。在作决策的时候,我们总是力求做到理性,以尽可能地最大化我们的收益。那么,如何成为一名理性的决策者呢?一名理性的决策者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这是本书前言里,作者提出的问题。

这周参加了媛媛的21天读书训练营,一起阅读了“管理决策”主题下的第二本书《别做正常的傻瓜》。主要讲的就是我们“正常人”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思维误区和心理偏见,而且我们大多数人还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错了。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就是那个傻瓜,让我对自己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从而尽量避免做出太多“傻瓜”决策。


一、错误的保本观念

这个"错误的保本观念"小知识点其实是从”沉没成本“的概念里延伸出来的一个应用场景,若看过书的小伙伴可能会知道,这是书里面的一点内容,因为”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媛媛之前讲过,所以这本书的讲解过程中,就没有过多提及。

但是我觉得这个小知识点还是挺有启发性的,对我们在做某些决策还是有帮助的,所以就把它单独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沉没成本的概念,这里再提一下,指的就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会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都称为沉没成本。


错误的保本观念就是从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按理来说,“保本”是我们在做生意的时候,应该始终坚持错误的保本观念的“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一个基本观念,做生意如果不赚钱,谁不先想着保本呢?所以许多商家在给产品定价的时候,不愿意以低于批发价的价格来卖,因为不想亏本。

但这种想法在作者看来,就是错误的,因为观念本身就包含了沉没成本的谬误。这样一说,大家可能还不太能理解,我给大家分享两个例子就知道了。

 第一个例子:设想你是一位电脑销售商,你几年前买进的100台单价为6000元/台的电脑现在已经过时了,但是有家学校愿意以4000元/台的价格买下来,你会卖吗?许多人可能都不愿意,因为这样就相当于每台电脑都亏了2000元。

但如果你是一个理性决策者,你就完全不应该考虑这6000元的原价,它是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沉没成本,和你现在的决策毫无关系。
你应该考虑的是将来你是否还能以高于4000元的价格卖掉你的电脑,如果不能,那么这4000元/台的价格就是你能卖出的最高价。
随便一想,就知道后面的卖价肯定会越来越低,所以为什么不卖呢?

第二个例子:
在美国,每到年底的时候,股民们就会抛售一些股票,因为要过年了,在美国是过圣诞,所以大家需要一些钱来准备各种东西。但是作者发现,这些股民在选择抛售哪支股票、持有哪支股票的时候,是直接根据自己在这些股票上面是赚了钱,还是亏了钱来做决定的,并没有考虑股票未来的盈利情况。

另外,要知道,美国的税收制度规定,如果你抛售的股票的价钱比你买入时高,也就是赚了,那么你就需要向政府交增值税;如果你卖掉的股票亏了,卖出价格比买入时低,那么你不旦不需要交税,还可以根据亏损值的一定比例,抵扣其他的税收。

所以,光从税收的角度上来看,你也应该把亏钱的股票抛掉,而把赚钱的留着。
可是每到年底,美国人都纷纷把手上赚钱的股票抛了,而把亏钱的继续留着。因为在他们心里,保本是一个从不动摇的念头:亏钱的股票至少得等它回本了再卖。
就这样,美国的股民每年都要因此损失相当数额的钱。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相信我们对这个“错误的保本观念”应该理解的差不多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了保本不亏本,而错过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的机会。所以在出售产品的时候,我们不能一门脑子想着“保本”这件事,而要考虑以后这个东西能卖多少钱,以及现在这个价位是不是最佳的。

二、  生活现象 

(一) 精神层面的东西会让人感到不适吗

以上,就是我今天给分享的知识点。接下来,我想进入“互动讨论”环节,引用这个现象现在回归到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习惯性但被忽略掉的问题。
问题一:我们谈到变化的东西让人产生不适应性,但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直处于变化状态的,那精神层面的东西会让人感到不适吗?
问题二:沉没成本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问题三:我们都能把握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吗?
我们先看第一问题,这里得先解释下“不适”和“不适应”的区别,感到不适我觉得一般应该指的是生理上的不舒服,所以这里说的我觉得应该是不适应。还是会有不适应的
确实,精神层面的东西一直处于变化状态,比如你每天的想法、你的性格脾气,都会让人感到不适应,但我觉得这个不适应它是有好有坏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想法和你很合得来,他可能就可以时刻带给你惊喜,因为他的许多想法跟你都是相似的,尽管它一直在变化。但如果这个人的想法跟你完全相反呢,那他想法的每一次变化,可能对你就是一种折磨,因为许多时候你可能会被气得不行。

这个其实媛媛姐在课程里提到的脾气好坏一个道理:脾气好的人,你从他的每一次说话每一次行为里,会越来越喜欢他,脾气坏的人,他对什么事情都易怒,变化无常,时间长了,你可能就越来越受不了。

(二)  沉没成本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这个我觉得影响还是很大的

生活中的例子不少,不是有三观不合的说法么,如果两个人是长时间相处的话,观念的冲突我觉得还是有影响的,这个是切身体会,刚才的分享也提到了,我再简单点解释一下,就是我们在评估一件事的时候,会对过去的投入特别在意。

为什么我说影响很大呢,我简单举两个

第一个,谈恋爱,这个大家都懂吧
比如你谈恋爱时间长了,最后因为一些原因不合的时候,就很难分手,原因就是你觉得投入了太多,金钱、时间、青春等等,但勉强在一起的结果却又越来越痛苦。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以前会经常犯的  就是上班等公交的时候。

你已经等了好长时间了,可是公交一直不来,这个时候为了不迟到,其实你应该选择打车,但是你觉得已经花了这么长时间,再去打车很不值,然后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车马上就来了,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迟到了~,所以我们要是学了这个原理之后,你就知道自己可能会犯什么错了。你就会有意识地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尽管不能100%避免,但我觉得还是很有用的。

(三) 我们都能把握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吗?

我觉得心理账户这个问题其实和刚才的沉没成本是一个道理,就是你不知道他们的原理之前,可能很容易犯一些错,但是知道了之后,你就会有意识地避免。
心理账户简单点解释,就是我们对同样的金钱有不同的对待。

你买彩票赚了10万和你辛辛苦苦工作赚了10万,可能完全是两个概念~但其实这两个10万价值是完全一样的 但许多人就是做不到同等对待,就好像现在好多人把信用卡的钱和自己存的钱不同对待一样,自己存的钱花的挺肉疼,但是信用卡刷起来可能就飘了~,所以我说心理账户这个东西自己是可以把握好的,因为你知道自己出的问题在哪 就可以下意识的做出改变,

比如你要健身 但是总坚持不了,那就先给自己交一年的钱,如果你觉得不想浪费这个钱,就能坚持下去了,当然 我不知道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反观自己,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都是随性而为,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不做了。从来没与考虑过什么利益、成本、支出、收益这些。所以,走了不少弯路,作者通过一些简单又贴近工作和生活的例子,分析了人们常见的各种心理状态和误区,比如:心理账户设置、合算偏见、沉没成本、适应性等等,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思维习惯时时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很多不理智、不靠谱的决策。当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不好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如果可以加以运用,工作和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完带给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