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你内心的冲突

我是个非常有个人主张的人,反抗领导的事无巨细,在反抗过后的一段时间内又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内疚,在碰到不合心意的人事物时,内心波涛汹涌,腹诽抗争,如何让我在遇到任何可控不可控的事情 ,在任何恼人恼心的事情时,都能冷静对待内心叽叽喳喳的声音呢,不至于情绪外化影响自己身边的关系呢?我努力寻找着答案,在某宝输入”冲突“二字,经过筛选,这本《冲突背后的冲突——解读我们内心的俄狄浦斯三角》中的简介吸引了我:俄狄浦斯三角诠释出童年期形成的内在冲突雏形及烙刻一生的核心关系模式。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揭示了每个人的内心冲突原始模型,第一次听说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也非常好奇作者张天布会怎么样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俄狄浦斯三角冲突。第一遍看完全书,时而恍然大悟,时而一团迷雾,再看一遍,通过目录再领会厘清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思路。

本书的理论部分,对于俄狄浦斯是什么,有什么核心内涵,发生在什么时期等等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与阐述。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

俄狄浦斯概念的三大内涵:第一,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第二,俄狄浦斯阶段,指的是一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期,其内在的冲突模式与俄狄浦斯情结相似,故把这个发展阶段命名为俄狄浦斯期;第三,俄狄浦斯情结,揭示一个人内心冲突的模型,特别是在人际关系的竞争,超越中会发生内疚,遭受报复的恐惧。

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叫俄狄浦斯的国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的一个情节荒诞的乱伦故事,这个故事与现代人的想法情感行为意识伦理人情世故完全不同,更深刻地呈现了人类潜意识深处更重要更深刻更隐秘的东西。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它是潜意识中的关系冲突,即在潜意识中未梳理通畅的症结,它的内涵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讲孩子、爸爸、妈妈三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又叫心理关系,处理好这个三角关系中内部愿望、需要、竞争、团结的矛盾冲突,是俄狄浦斯的核心内容。另一部分内涵是:一个人经过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心斗争过程,要完成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从心理上确认自己是男是女。心理成长的俄狄浦斯期发生在儿童心理成长的三岁至六岁阶段。

那俄狄浦斯情结的关系冲突表现在哪些呢?俄狄浦斯情结是象征性的隐喻,比喻人的潜意识深处对于父母亲的复杂的感情,涵盖了爱与恨,好和坏,欲望与诱惑,安全与迫害,攻击性与遭报复,胜利感和内疚感,亲密感与分离感等配对的矛盾关系,这些关系都可能被投射在一个孩子与父亲和母亲的三角关系中,以探讨人类内心复杂的情感与经验。

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三角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整的三角,意味着一个人进入到成熟的俄狄浦斯期的反应,孩子能接受父母是夫妻俩,是一对;一种是不完整的三角,在心理上不能感受到父母是一对,或者认为父母是两个没关系的人。一个成熟完整的三角能解释一个人内心的孩子、父亲、母亲三个人形成的关系,也可以解释每个人内心的渴望、抑制、欲罢不能、爱限交织等。当陷入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冲突时,内心的几种力量、几种成分之间在不停地博弈与抗争,如果不能和这些冲突良好 的和解,这样就形成了持续的纠结,那么他的心理能量会在纠结中被消耗,不能建设性地发挥作用,使他觉得有很强的失败感。

说了半天理论,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在生活中具体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作者例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增强对俄狄浦斯情节的理解。如高处不胜寒的女孩,赢不起的考试焦虑,既不想输,又不好意思赢,考好了有隐约的内疚感,不好意思在高分的位置待得心安理得,在考了一次好成绩,总会在下次考试中遭遇滑铁卢。还有另外一个男孩,一个时期厌学,爱打游戏,成绩上不去,考试焦虑,与父母对抗,表现出输不起的气馁与抑郁,通过接触过,发现该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很精明很能干很有主见的人,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过于严厉,导致孩子有被摁在地上永不得翻身的泄气,体验不到酣畅淋漓的胜利感受,于是有一种输不起的感觉,在竞争中失败了,而失去了斗志与信心。

回到我自己,我小时候老是和妈妈抗争,妈妈干农活回来,很累,爸爸经常性的在外面跑生意不在家,于是妈妈把身体的劳累与心理的憋屈一股脑地往我三兄妹身上撒,总是觉得妈妈的脾气好大,我是家中老小,老是嫌弃我家务活干得少,地扫得不干净,骂骂咧咧说我懒,我总是觉得挺委屈,明明已经很卖力把地扫了把家务干了,妈偏说我偷懒,角角落落都没有打扫干净,我好生气好无力,慢慢的,我对妈妈的无端情绪反抗,用不吃饭,不回家来表示我的反抗,甚至发誓以后长大了肯定不会这样豪不讲理的批评人。现在在工作岗位上,我害怕别人说我干活不认真的,我特别不希望给别人留下爱偷懒,工作不认真的评价,我也容易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和领导对抗,我会把小时候遭受误会时和妈妈对抗的反应模式投射到工作中,于是影响了和领导同事的关系。

身为父母,如何帮孩子度过俄狄浦斯情结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对孩子内心感受上所有内容都能够中立的共情到,孩子的心理发展会顺畅些,比如亲密-分离,胜利-内疚,欲望-诱惑,攻击-报复,等等,孩子会感到安全、温暖、喜爱、接纳与满足,文中给出一个指导方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拒绝,理论归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是带着个人的限制在教育孩子,在某个程度来说,父母们也是在小时候没有获得足够的接纳与安全感,在教育孩子时带着自己的情感和限制。所以在我小时候最需要妈妈在生活中鼓励我,或者带领我,或者只需要用温和的语气和我说说,给予我生命的力量会带给我不可思议的自信。

本书用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生活发生的种种心理现象进行解释,我觉得这只代表不同的专业角度的不同解释,不管哪种解释,大致离不开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等不一而足,等待我们去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你内心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