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啊

往昔的记忆已逐渐飘散,不由得回味起遇见历史的那些年。当初那个只为蜗角虚名的少年,从未想过会真正地与史结下不解之缘。

历史于我,并非一见钟情。最开始接触它,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罢了。或许每个小孩都曾会有一种身为世界主角的错感,自以为生而与众不同。加之幼时的我确实成绩优异,无疑被父母老师捧在手心。这让我在同龄人中产生一种优越感,更加迫切的想要展示自己的存在感。于是,在一群小朋友还沉迷于西方童话的光怪陆离中时,我独辟蹊径,投向了华夏历史的怀抱。我乐此不疲的在班上给同学们讲述我道听途说的历史故事,这样的我,深受大家的爱戴。为了维护我的地位,我不能再仅凭那些小故事,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百家讲坛》,并且翻阅了我的历史启蒙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并没有增添我对历史的兴趣,毕竟我当时主要翻阅的是里面的几幅插图。如今知乎上有一种说法是“多读点正史,少看点百家讲坛”,说得不无道理,我不也不便评说。但无可否认,聱牙诘屈的史书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反倒是《百家讲坛》中波澜壮阔的描绘深得我心。无论是诗词歌赋、孔孟老庄,还是乱世风云、盛世景象,大都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今,一些场面仍历历在目:王立群老师讲《史记》不靠段子和演绎,仅凭充沛的感情和认真的劲头,就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讲得通透深刻;鲍鹏山老师《新说水浒》将各路英雄安身立命的主旋律讲得津津有味;易中天老师对于三国魏晋的见解独到,慷慨激昂。一草一木,鱼虫鸟兽,一人一城,勾魂摄魄,心驰神往。

自此之后,我开始因为兴趣而去了解历史。我还是不喜欢那些艰深晦涩的史书,但是不读史怎么看到真相呢?当然,我看的大都是翻译为白话文后的版本。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我深受易中天老师的影响,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我的男神之一。易老师的言论令人瞩目的同时,也很容易带人“走入歧途”。这不仅妨碍我崇拜他,甚至我也想如他一般,透过史书,进行对于历史的自我认知。

我喜欢的历史其实很局限,我只喜欢从周朝到民国的中国历史。并且我只想知道这其间发生的故事,并不追求历史本身有什么意义所在。所以我也并不多么喜欢历史这个学科。因为比起作为一种知识体现,我更想发现那些让人忽略的东西。即便我喜欢的历史与广义的历史相去甚远,我想了解的也并不深刻,但事实上我还是对其知之甚少。

后来《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有些变味,再也不复当初那般吸引我了。于是,读正史之余,我看完了易老师的整套中华史,虽然并不是每一部都为人称道,但于我也不乏可取之处。我也零零散散的看过一些脑洞清奇的历史相关散文,或者是野史小说、民间传说。

我享受和我的朋友们分享我的所得,不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每当有人愿意倾听我的发现,并且认同我的观点时,我会有极大的满足感。同时我也期待别人给我讲一些历史漏洞,亦或者所谓传说轶事。

或许我喜欢的从来都不是正经的历史,但这并不妨碍我说自己遇见历史,毕竟谁也不知道,历史的真正面貌是怎样的,孰真孰假,犹未可知。

若要问我这么多年从历史收获了什么,我只能说,无他,至交好友两三个,心旷神怡五六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