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浪漫,于爱情,是保鲜剂;于平淡,是调味品;于生活,是锦上添花。浪漫在我们心中是对美好的追求,可如果这种浪漫是虚无,可望而不可及的,那又会怎么样呢?

      爱玛本是一个农夫的女儿,但她的父母却用“富养女”的方式,把她送到了一所体面的寄宿学校,整天和贵族小姐们在一起。这使得爱玛对浪漫优雅的贵族生活极其向往,整日幻想自己是一个贵妇人。她喜欢读书、喜欢素描,会弹钢琴,写信措辞婉转,也善于料理家务,还能烧一盘精致的菜。从这些特点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但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心灵确是浅陋的,趣味也是庸俗的,爱玛的浪漫,是一种梦幻式的,她读了很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受这些作品的影响,她整日沉湎于美妙的幻想之中。这也是爱玛走向悲剧的最重要原因。让爱玛坠入悲剧深渊的一个关键导火索,就是渥毕萨尔的舞会。舞会上那位风度翩翩的子爵,成为爱玛心中的白马王子。舞会结束回家后,“她尽力挣扎不睡,延长这种豪华生活的境界,因为没有多久,她就非放弃不可”。“渥毕萨尔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只一夜功夫,就成了这般模样。……她的心也像它们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从此以后,“对于舞会的回忆,成了爱玛的重要生活内容。”

      “一个浪漫的人,在精神上或感情上生活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之中。这个人是深沉还是浅薄,取决于他(或她)的心灵的素质。”纳博科夫的话一语中的。浪漫不是错,错的是她对浪漫的错误理解。

       真正的浪漫,并不是空想和幻想。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是可以充满浪漫情怀的,但这种浪漫,不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比如爱情,我们在童话故事中看到的“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不完全是假的,但真正像童话故事中所描述的幸福生活一生的眷侣是极少的。就像有时柴米油盐也能感觉到浪漫。平凡也一样有浪漫。真爱,要经受鸡毛蒜皮的吵闹的磨砺;真爱,会让爱情变成亲情,让爱人变成家人。

      但爱玛的爱情观显然是扭曲的。她理想中的丈夫,应该“勤奋寡言,夜晚埋头著述,熬到六十岁上时,风湿病的年龄来了,可是不合身的青燕尾服挂着一串勋章”。然而,“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最让爱玛接受不了的是,查理·包法利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人,爱玛想要的荣华富贵,查理是无法给予的。

       爱玛婚姻中的痛苦,是人类的通病:家庭生活的平庸使她向往奢华,她巴不得查理打她一顿,她好抓住理由恨他、报复他。在第一次参加完侯爵家的宴会后,她就一直留恋侯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珠光宝气的舞会场面,她那颗渴望激情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所以后来她把罗曼蒂克的爱情寄托在趣味相投的赖昂和擅于狩艳的罗道耳弗身上。但显然,这是不真实的浪漫。赖昂和罗道耳弗只是被她美丽的外表所迷恋,他们之间只可能有肉的结合,而非心灵的共鸣。爱玛渴望的罗曼蒂克是虚无的,最后也在这种虚无中埋葬了自己。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能同情爱玛的结局,又或者憎恨给她这种悲剧的人或物……不管是怎样,爱玛不该把生活寄托于虚无的罗曼蒂克中。置爱玛于死地的,是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虽然我们看不出福楼拜是更多地批判浪漫主义,还是更严厉地鞭挞现实生活,而恰恰是在这两者的对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浪漫主义的批判,正是对现实主义的控诉。

        在小说的尾声,福楼拜在描写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的一幕时,他痛哭流涕。福楼拜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付诸于笔端,这也让读者感同身受,甚至,让我们在爱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艾玛的悲剧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性格的因素,但个人性格也是在时代这个大染缸中得到了熏陶才形成的。艾玛年龄渐长,但心智一直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不肯面对现实,一味追寻自己的极致浪漫,在这期间她得到了一些所谓的爱情,就更不肯臣服于平庸的生活。所以她的一生,是虚幻的一生,是失望和绝望如影相随的一生,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她的死,也是必然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包法利夫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