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的正确运用是孩子们比较难过的关口,特别是对于自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类的孩子,区分“你、我、他”是一个让家长们非常头疼的任务。
障碍点在哪儿呢?孩子不理解“你、我、他”所指代的具体个体。普通的孩子很容易理解“我是谁”,所以以此类推,理解第二、第三人称就很顺畅。而特殊孩子对自我本体的认知不清晰,就很难分辨“你、我、他”。
那么我们怎么教娃正确使用人称代词呢?下面介绍几种适合家长在家操作的小技巧。
首先,介绍一种巧用镜子让宝宝找到“我是谁”的方法。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前面放一面镜子,父母让孩子“动动手”、“眨眨眼”,看到镜子里的孩子也在眨眼,那就是“我”。然后,镜子中的“其他人”依次做出动作,顺势教孩子理解“爸爸”、“妈妈”……
其次:归属认知法——属于“谁的”什么东西。这个方法比较好用,运用也比较灵活。
比如,拿起孩子的玩具问他“这是谁的玩具”,孩子能说出“我的”,给予奖励,说明他明白了物品的归属。
下一步任务是让孩子理解人称的转换,比如:妈妈说“拿我的鞋”,孩子正确地拿了妈妈的鞋,就说明孩子理解了这个人称的转换。如果孩子拿了自己的鞋,就说明孩子没有理解,没有达到表达和感知的统一。
那么,怎么训练孩子正确地认知、理解和表达呢?下面的建议或许很有用处。
1. “我”的理解和使用
情境训练:初级
妈妈和爸爸分别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眼睛。”
之后让孩子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眼睛。”
表达需求是引导的好时机
例如“我要喝水。”“我要气球。”
情境训练:延伸
妈妈/爸爸从果盘里拿出一个梨子,同时向孩子示范说:“我要一个梨。”
让孩子也从果盘中拿出一个水果,辅助孩子模仿父母说出“我要×××”的句子。
小结
让孩子理解“我”这个代词不是固定指爸爸或妈妈,也不是固定指孩子,而是发出动作和语言的人的自称,理解“我”这个代词的概括性。
家庭交流注意事项
尽量让孩子使用“我”,避开“爸爸”“妈妈”“我”混合使用。
2. “你”的理解和使用
妈妈拿出一个橘子,递给孩子,说:“给你一个橘子。”
再拿出一个香蕉给爸爸,说:“给你一个香蕉”
然后爸爸和妈妈换过来,重复妈妈刚才的动作和语言。
动作辅助+语言表达
爸爸辅助孩子将苹果递给妈妈,同时说:“给你一个苹果。”
然后,妈妈辅助孩子将梨递给爸爸,同时说:“给你一个梨。”
交流互动,体现“你”这个词的概括性和相对性。
妈妈问孩子:“你有什么?”
让孩子回答:“我有××。”
妈妈问爸爸:“你有什么?”
爸爸回答:“我有××。”
然后爸爸问妈妈:“你有什么?”
妈妈回答:“我有××。”
轮流问答,训练使用“你”
妈妈有一个苹果,孩子有一个香蕉。
妈妈问:“谁有一个香蕉?”
让孩子回答:“我有一个香蕉。”
妈妈问孩子:“谁有一个苹果?”
爸爸辅助孩子回答:“你有一个苹果。”
交流互动,“我”“你”互换
父母和孩子三人,一人发问:“谁吃苹果?”
爸爸示范说:“我吃苹果。”
妈妈问孩子:“你吃什么?”
启发孩子说出:“我吃苹果。”
3. “他”的理解和使用
眼神注视+交流互动+手势辅助
妈妈对孩子说:“给你一个橘子。”
让孩子看着自己指向爸爸的手势:“给他一个梨。”
让孩子把橘子递给爸爸。
角色互换,加深印象
妈妈和爸爸互换角色,让妈妈作为“他”。
社会环境实践练习
大街上,妈妈指着某个行人,告诉孩子:“他在骑车。”
“他是警察。”
“他的帽子是黄色的。”
用不同的指代对象,反复让孩子理解“他”这个代词的指代性。
家长们学会了吗?持续关注,我们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更有趣,更有用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