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青少年想着如何安静的死去,
他们没有爱过,
也没有活过。
one 1
“活着真没什么意思,人死了就可以升天,灵魂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这是一位7岁小孩子说的话。
我感觉很惊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才活了7年的小孩觉得活着已经没什么意思了?假设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又是一出悲剧?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见不鲜,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自杀学生在年级所占比例图: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青少年自杀率非常的高,其中以中小学生为主,自杀率逐年上升。
2019年4月,一名17岁男孩突然从汽车后座冲出,跃过大桥护栏纵身跳下,其母亲想要阻止却没能抓住他,瘫坐在地拍地大哭。
2019年4月,四川大竹县中医院周边某小区居民楼前,一名身穿校服的男孩从楼上一跃而下,医护人员赶到现场,男孩已经身亡。
2019年11月,石家庄一名13岁的小女孩,在枕头下留下了一封“遗书”,胡乱吞下了100多颗药片自杀,抢救30天后无效死亡
各种青少年自杀事件频生,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就有30多万,中国青少年自杀率位居全球第一。
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为学生快乐而成功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活动,
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纵观所有青少年自杀事件,都跟学校和家庭离不开关系,在应试教育之下,父母更应该把生命教育作为家庭的第一课。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青少年为什么会觉得生活没意思,为什么会走向自杀?
归属感
有个孩子,考试没考好,已经很沮丧了,到家父亲又给了她当头棒喝:“考这么差,你还不如死了算了。”结果女孩真的跳楼自杀了。
很多孩子都说过这样的话:“他们爱的是我的成绩,他们爱的是他们的面子,他们不会接纳考差的我,他们爱的不是我”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能惯着,导致孩子摔倒了没有人扶,哭闹了没有人抱,甚至犯点错还需要承受严厉的责罚。
有的“二胎家庭”,父母生之前打算“一碗水端平”,生了二宝之后就把重心放在了二宝身上,直接忽视大宝的情感需求。
有的父母喜欢“打击式教育”,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哪怕孩子在努力得到提升之后,不仅没有鼓励,反而无情的打击。
这些孩子,他们没有被父母看见,就像是被生活抛弃的人。
归属感是指“被接纳,被爱。”归属感跟物质并没有多大关系,本质还是在于父母是否有无条件的去接纳孩子,爱孩子。
价值感
有一对姐妹,经常在家里想尽各种方法自杀,原因在于她们的父亲总是抱怨:“我没有后了。”两姐妹便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父母那一代的理念就是—哪里不好就得告诉他哪里不好。“这都不会做,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说了这么多,你还是不会。”
孩子就在这些“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等话语里渐渐的觉得自己没用,自己没有价值,自己是不该活着的。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价值感,价值感就是生命的意义,一个不知道自己生命意义的人,自然也就会轻视生命。
自主权
在贴吧看到这样一条帖子:“我的人生被父母安排的很紧,一点自由都没有,必须要听他们的话。我没有主见,我也不想活。”
我看到有人在下边评论:没有主见,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善良,因为不想父母难过,因为反抗不了,所以只有自己承受痛苦和后果。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时常发生,有些父母的“控制欲”是真的强,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包办你的一切,控制着你的人生。
一个人连自己穿什么衣服,要上哪个大学,甚至娶(嫁)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孩子都不能做主的人,这人早已经不能称为人,而是傀儡。
我们看到很多老人,哪怕是住在破烂的房子里,物质匮乏,他们依旧坚强的活着,因为他们爱过,被爱过,活过。
青少年若过早的承受生活的艰苦,密不透风的压力,他们心里只有恐惧,没有力量,他们便会想要安静的死去,因为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美好。
在孩子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该如何去做?
父母应该无条件的去接纳孩子,去爱孩子,让孩子找到价值感,能够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挫折。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人生是他自己的,给予他选择的权利,不去控制他,用温柔且有边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父母应该正确的去引导孩子理解生死,要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也要告诉孩子不要恐惧,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意义。
吃饱穿暖是生存
琴棋书画是生活
有使命感懂奉献是生命。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活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