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传统“和”的思想

文|梦中槐花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重要的思想文化宝典,它所包含的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主要探究周易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它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也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体现并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天地关系统一在自然状态,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天人合一 、阴阳相衡、中道相合。

引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着“和为贵”的思想周易中的和谐思想包括天人合一 、阴阳相衡、中道相合,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统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集中了古代先哲的人生智慧,在当代社会也是人格理论和行为的准则,对我们产生着巨大的启示与作用。 

    《周易》不仅是一部占卜用书,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也是一部哲学用书。它位于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它像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江,汇集了中华民族上五千年的涓涓智慧清泉。它之所以是这么多年代滔滔不绝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对整个民族天地人文、自然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医学、法律、人际交往和个人品德修养都有着巨大影响,用阴阳的辩证思想解读世间万物的规律的思想渊薮。

      “周易"两字是何含义?与“易经”是否是同一种含义,他带着我打开了了解周易之门。周易二字,“周者,周人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周易即周人所作之《易》也”。《周易》乃群经之首,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它是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从表面上看是占卜书,从本质上看是探索宇宙变化规律的书。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易经》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成书在西周时期.易经有三本,其中一本就是周易。《周易》思想的性质判定问题,是易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在60年代初的易学讨论中,冯友兰先生的“《易传》的哲学思想”和“《易经》的哲学思想”两文对该问题作过总体探讨,80年代初张岱年先生“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和余敦康先生“从《易经》到《易传》”等文又作了总体研究,在朱谦之、金景芳、张立文、朱伯昆等的易学专著中也可看到对该问题的独到见解。张栻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为“东南三贤”,同时是湖湘学派代表性人物。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重心是重视天、人、心的统一,他先是分天和人两部分来阐述张栻天人合一思想中不同的类别范畴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阐述天人合一思想的实现途径,最后对张栻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做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此文在前人时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周易》和的思想再作一次综合论证并延伸其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现代意义。

一、《周易》与“和谐”思想的关系

      “和谐”理念渊源于《周易》,《周易》原是卜筮之书,卜筮的根本特点,就是应用抽象的符号作为媒介传达思想。《周易》云:“《易》者,象也”,意思就是《周易》这部书是靠 “象”也就是“符号”来传达思想的,“象”具体表现为“卦”。在《周易》的符号体系中,“阴爻”和“阳爻”是它最基本的两种符号,以及整个64卦的完整体系,在与“象”的沟通传达的方式上其实就体现出了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思想。而且《周易》的64卦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平衡、和谐,而且有序的符号体系,是八卦在有序的组合排列中构成两仪,两仪即阴阳的平衡。

      “和”在《周易》之中的体现不仅是事物的沟通与交流,也是万物在对立中的一种统一。“阴”“阳”作为两仪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对立万物两极。《周易·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刚阴柔动静变化,决定着宇宙万物的变化,阴和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一阴一阳彼此相应,和谐共济,所谓“中和”,才有了生生不已的世界。朱熹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这就是天地万物无不处在阴阳对立却又和谐统一的过程中,正因为阴阳关系造就了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才有这样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和"不仅是同类还是异类相承的结果表示互相对立、互相补充的多层阴阳关系的和谐统一。

      当然,“和谐”作为一种天地间万物规律的思想,在人类产生的那一刻就贯穿在我们的思想中,因此我们不能把《周易》凌驾在“和谐”思想之上,《周易》的核心思想是“和谐”,而“和谐”是《周易》产生思想源泉。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泉,在孔子为《周易》做《传》之后,诸子百家之说都是依据它而产生,其阴阳和谐思想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谐”的基本特征 。作为“群经之首",《周易》强调的这种 “和谐”观是认为和谐是事物运动的最佳状态。总之最终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国泰民安、和谐统一的社会。

二、周易中体现的“和”的思想

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虽然各家学派对万物本源与宇宙哲学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在整体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则体现了它和谐与平衡的核心观点。《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周易》认为天地人构成了万物整体,因此一切问题的本源就是天人关系,解决问题的本源就是如何辩证统一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即把“天”和“人”统一起来看。《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这里强调万物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 主张“顺乎天而应乎人”,顺乎天是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应乎人是适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相配合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乾.彖》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就是说天地人道的变化,各有自己的规律,只有保持各自的平衡才能利于万物生长发展。除了《周易》本身的思想中“和”的思想,在它本身所有的符号系统中也蕴含着“和”的思想,《周易》用这一套抽象的符号把宇宙万物都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使用卜筮的这种方法来完成沟通神、人之间的任务,又模仿解释天地宇宙间的自然规律。这两点综合起来,就说明了 “和谐”是在天、人两者间取得、达到的最佳状态。

  社会和谐:《周易》同八卦彖曰:“文明以建, 中正而应, ‘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社会文明的建设,需要个方面和谐平衡,处于中正之道,“君子”内心中正和谐,那么离天下和平统一也就不远了。这里的君子指的是贤人,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与才能,只有由君子来管理国家才可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君子在《周易》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他们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亡与存亡安危。他们“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维持国家与社会和谐重要的一个角色,因此“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周易》的“和谐”观在社会观上的体现很多都是为政治服务。再者,社会和谐首先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因为自然界的发展本质是阴阳和谐,那么在它基础上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也是和谐有序的,自然界有层层的分界,天尊地卑,人类社会是君贵臣贱,因此才能和谐统一秩序尽然。这体现在《周易》的一句话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君贵臣贱当然是在我们古代社会中的和谐秩序,因此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就要建立此种秩序井然的和谐。《周易》不仅强调了群臣等级利益,还强调了统治者与老百姓一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要求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德主法辅要把民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损上益下,民说无疆"就是要合理分配利益,甚至可以通过减少统治者的利益来增加百姓的利益,只有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才会和谐,统治才能安稳。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周易》中所体现的社会和谐是一种维持各等级间利益的和谐。这是在古代政治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特点。

      自然和谐:人生存的基本环境就是自然环境,人无不依赖于它相生相长,因此探究自然和谐显得尤为重要。“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万事万物的生命来源于天,生成于地,由于阴阳二气间的交互变化,形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图景,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谐是最基础的和谐。《周易》体现的天有四时,昼夜,阴晴变化的规律,具有各自的属性,遵循天道的自然法则,四时之气皆协调,才能达到天地自然和谐的状态。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状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载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这里《周易》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易经》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样,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周易》认为大自然原本就是和谐的,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和最好状态。因此我们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地去争取与自然的和谐,争取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做到人与天的最大融通,达到最终的和谐。

  人际关系和谐: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交往中重要的条件,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周易》在人际关系和谐方面不仅提出了为人处世的和谐之道,还提出了个人修身养性在“和谐”中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交往,“诚信”是首要的,《周易》在《中孚》提出了诚信在人际交往的“和谐”中的做法:“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即讲诚信要中实又要中虚,就是既要有自己的主见,丢失自己的谦虚。这里《周易》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人们如何培养诚信的人格。也就是说,诚信是内心品德的体现,教导人们要以诚信为本。“中孚”就是诚信的意思,它也是《周易》里论人际关系与个人修养的专章。说到“中虚”,《周易》中也有专门讲“谦”的地方,这里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在人际交往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一:“鸣谦,贞吉。"九三:“劳谦,君子有,吉。"养成谦虚的人格,要内外兼修。只要把谦虚的功效完美的发挥出来多施于他人,离“和谐”就更进一步了。

三、周易中“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周易》的“和谐”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因为它内容的包容性与广阔性,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伦理等各个方面,以至今天它对我们的文化思想影响仍然深远。就近而言,儒家孔子主张“和为贵,处事与人“和谐”不争,这就是继承了《周易》的“和谐”理念及思想。此外,儒门一系的《易传》对《周易》的“和谐”理念阐述得尤其详尽。另外,历史上百家争鸣,各个流派论述观点不计其数,诸家学派人物都站在自己的学说立场上,却都相同的汲取《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个人修身方面,《周易》“和”的思想揭示个人为人处世之本、以其中的智慧指导人生。《周易》在它的“和”中不断阐发了求真、相善、的思想,教育我们必须提高人格品位, 掌握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 形成一种智慧和达观的态度,提高人生的境界。在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时代主题,人们仍热烈的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今天我们走和平发展之路, 既源于中国的国情, 也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从某种意义讲, “和谐”的观念是中华文化之“魂”, 也是现代价值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此形势下,继承与发展《周易》“和谐”思想的内核,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结论:“和谐”是《周易》的核心价值观点,它强调的这种 “和谐”观是认为和谐是事物运动的最佳状态,它由天道而推及人道,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及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构筑一个充满和谐的社会人生,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后世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周振甫.《周易译注》 [人文社科].中华书局;2012年9月1日.         

[2]杨晓鹏;《周易》中自然和谐的思想[J];经贸实践;2015年15期       

[3]孙燕华;谢金良;;《周易》文化与生态和谐略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陈志霞;《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5] 董春;易学视域下的儒道会通[D];山东大学;2017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易与中国传统“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