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

前段时间德云社演员吴鹤臣的众筹事件还未平息,北京青年报记者又验证发现,在微博等平台不少用户公开售卖诊断证明、住院记录、病历本、B超报告单、CT片子等病历资料,花费150元即可购买一份“诊断证明”,并且“可以开任何病情”。这些夸大甚至杜撰事实的“骗捐”行为,使公众对网络众筹平台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北京青年报,5月8日)

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又远又广泛的传播优势,众筹募捐平台让不少困难家庭受益,及时并且高效的解决了不少大病患者的意外之灾,参与众筹募捐的寻求和提供实际的帮助人越来越多。据民政部在今年4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民政部依据《慈善法》指定的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2018年共为全国1400余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2.1万条,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超过84.6亿人次,募集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26.8%。

众筹募捐平台的动机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其凭借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的优势,既给了爱心人士施予援助之手的平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特困家庭的了解和认可,给他们带去了温暖与帮助。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慈善或公益问题,也是涉及到巨额资金规模的经济问题。频频爆出的捏造病情、夸大筹款金额、隐瞒实际家庭背景、善款未专款专用、炒作营销等“营销”公众爱心的欺骗行为足以说明,众筹募捐平台还存在审核监管不规范的问题,爱心并未用到实处。

那么这些众筹募捐平台应该承担责任吗?公益筹款人联盟项目组负责人叶盈表示,“个人有选择求助平台的权利,对于现有的网络筹款平台而言,有义务对个人求助信息进行审核,并对举报采取相应措施。”也就是说,这些众筹募捐平台有风险提示义务,但是只有平台方明知求助者发布虚假信息骗捐,仍然允许该求助信息被传播的情况下,才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若信息不实,由发起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