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宜昌市数学素养课堂的感想

西陵区代表队和远安代表队分别展示了《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真正的同课异构,精彩纷呈,各有亮点。

我深受启发的是西陵区团队的“猜年龄”环节,学生在前个环节里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未知的数,所以他们想到用“x”表示老师的年龄,小女孩比老师小26岁,所以女孩年龄是“x-26”,老师35岁,女儿就是35-26=9(岁),女儿18岁时,老师就是26+18=44岁,学生感知到年龄虽然在变,两人年龄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变。接着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她的年龄是“x+7”,猜这位嘉宾会是谁?这个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和观课老师的好奇心,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感。老师并没有忙着揭开神秘人的面纱,而是继续问,如果x表示女儿的年龄,怎么表示其他人的年龄?生回答:老师x+26,神秘人就是x+26+7,也即X+33。

此时,老师提出了一个最精华的问题:“为什么刚刚神秘人的年龄是(x+7)岁,现在又是(X+33)岁呢?”在小小的冲突中,学生深深体会X代表的量变了。我之所以对这个环节如此欣赏,是因为在平时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特别不喜欢写“解:设......”,他们习惯直奔主题列方程。除了有小孩子懒得多写字的因素,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写“解设”的必要性。如果老师在方程的入门课上就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次渗透,学生定会印象深刻,也会明白多写这句话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学策略会改变学生的意识,从“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写”到“解题这样交代很重要”,他们的行为定会发生改变。

远安团队的特色是将地域文化融入数学情景载体,以家乡的美食和旅游胜地为依托设置合适的数据和习题,将数学学习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暗含地方课程开发的理念。特别是最后一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呈现,“宜都到金家湾65km,金家湾到鸣凤山akm,鸣凤山到武陵峡bkm,汽车车速是fkm/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放式问题,难度可深可浅,问题可难可易,能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的大舞台上,恰到好处地宣扬家乡美,“秀”的是县域之美,“露”的是真切学识,对我触动较大。

两节课存在的最大争议是,对于“a只青蛙一共有多少条腿?”这个问题中字母a能否为0,两名老师各执不同意见,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和暗示也略有区别。我想两位老师可能都认同0是自然数,但是有的人会说0只青蛙意思就是没有青蛙,那就没有意义了;有的人坚持0只青蛙0条腿,没毛病呀。

中途,我与夷陵区屈老师进行交流,屈老师对这节课还存在的疑惑是,老师应如何回应学生这样的答案——“无数只青蛙无数条腿”。在学生的生活认知里,“无数”是指的数量庞大,数都数不清。但是,在数学情境里,只要是具体可数的对象,一定是可以指定一个数来描述的,只是这个数不方便数出结果,但青蛙个数、腿的条数都是真真实实的数据,怎么能叫“无数”呢?交流至此,我也深以为然。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重在让学生感知字母既能表示未知数,也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无数”和“无数”看不出关系说服了学生,可能是不尽完美的。

思来想去,忽然,想起近来读到的两篇文章,个中分析或许能解开这个心结。

陈六一在《放下执念,重回意义》中列举出了很多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很多老师或学生碰到的“胡同”。如:平行四边形属不属于梯形?X=1是不是方程?圆是扇形吗?......诸如此类。 陈老师依据自己的视角对此类问题一一回复,但是他也强调,学习数学不是学习非对即错,而是要通过学习数学学会思考,而且有时思考需要借助具体的情景,才能感受数学思考是否有意义,否则会把脑子搞坏的。

在此文之后,“数说九章”公众号平台又追加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要基于意义,构建自己的半成品概念,也就是不断雕琢半成品,在曲折迂回中抵达形式化、严密化。只要掌握了知识的实质,如何处理它,人们是有自由的。

数学知识的那些点或许是恒定的,但是教学方法和理念的确是常教常新的,老师特别需要不断填补和更新,使数学学习越来越讲道理,越来越接地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摩宜昌市数学素养课堂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