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会学习的人

不知道你在学习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努力学了很多知识,没几天就记不得学过什么了,脑袋还是一团浆糊……

一直在坚持学习,却看不到自己有什么改变,不知道辛苦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

很多人面对这些问题时,会认为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就开始搜集各种提升学习效能的方法,但用了一段时间后,还是看不到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更加迷茫,甚至放弃继续学习。

其实,「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不仅仅与方法有关,更为关键的是,你得先知道「自己究竟在学什么」,明确学习内容远比优化学习方法有更高的优先级。

这就像两方比武,针对不同的对手、在不同的打斗场景下,应当选择不同的兵器和招数,绝对不会什么情况下都用棍子(除非你拿的是打狗棒…),这是都好理解的。

同样,学习也需要首先明确「学习的对象」是什么,再制定相应的策略,才能高效学习。

那么,学习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呢?

我并不打算用分科治学的方法来区分,简单一点,学习的内容只包含三种类型:知识技能思维。这么一说,不用解释大家也能秒懂这三个说的是什么东西。

下一个问题就关键了,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学习对象,高效的学习策略是什么呢?

知识学习

学习新知识有且只有两条建议:1.用已知学习未知2.建立知识体系

我们先来看「用已知学习未知」

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对于完全陌生的信息是自动排斥的,若想真正习得这样的信息,只能借用大脑已经熟悉的信息来理解。

正如古代的中国老百姓,在科学还未普及的情况下,人们认识雷电等未知的自然现象会编造「雷公雷母」的形象来帮助理解。

成长黑客的Xdite的老师在她的「元学习课」里举过这样一个案例:普通的书籍或文章是如何讲解「Git系统」的呢?通常你会看到类似下面的文字——

Git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若读者了解Git的本质以及运作的基础,那么使用起来就会很轻松且有效率。在学习之前,试着忘记以前所知道的其他版本控制系统,如:Subversion及Perforce。这将会帮助读者使用此工具时发生不必要的误会。Git储存资料及它们的方式远异于其他系统,即使它们的使用者界面是很相似的,了解这些差异会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使用此工具。

Git与其他版本控制系统(包含Subversion以及与它相关的)的差别是如何处理资料的方式,一般来说,大部分其他系统记录资讯是一连串档案更动的内容。这些系统(CVS、Subversion、Perforce、Bazaar等)储存一组基本的档案以及对应这些档案随时间递增的更动资料。

Git并不以此种方式储存资料,而是将其视为小型档案系统的一组快照(Snapshot)。每一次读者提交更新时……

绝大多数对编程没有研究的小伙伴,基本上读到上面的文字会觉得蒙,虽然作者苦口婆心想把「Git是什么」讲明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但是如果换个说法——Git实际上就是个代码的「时光机」——普通人就秒懂了。因为,「时光机」是大部分人从小看动画片已经了解的概念(就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机器),那么,Git就是能让代码穿越时间而看到以前写过的代码的机器。这里就充分运用了「用已知学习未知」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建立知识体系」

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无需太多论述,但在这里我要谈谈相反的一种说法——碎片化知识

有很多人非常反对碎片化知识,其实有点绝对,因为今天说的「碎片化」指的是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的碎片化,学习的知识本身未必是碎片化的。

就像上学时学的任意一门课,其本身是成体系的一门学科,但却是利用一周几次的碎片化时间和方式学习的,你不能说这种学习没用,因为大家基本都是这么学过来的。

所以,「学习」可以碎片化,但学习的内容不能碎片化,你依然可以利用做地铁、等人的碎片化时间学习一个成体系的知识。

想要建立知识体系,一个最简单的训练方法,就是「做联系」。以我建立的「刻意练习社群」为例,小伙伴每天学习一个商业概念,然后会写出来5个跟此概念相关的例子,通过这种方式不断逼自己把新知与过去学过的知识建立关联,知识体系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技能学习

学习新技能只有一条建议:尽快地开始刻意练习。

学习技能最大的坑,就是完全用学习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技能。

比如,又要开始学英语了,好,继续从背单词开始吧,然后研究语法,背范文,最后再开始口语。但坚持了几天发现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单词书的第一页,范文的第一篇。

又如,需要学编程了,好,开始报各种课程,买各种书,从最基础的概念学起,掌握理论,最后再学习案例、练习。但坚持了几天也发现,自己离高手实在太远,该不会的还是不会,最后又一次放弃。

其实,坚持不下去的最大原因,是混淆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的区别,总想着通过建立体系,稳扎稳打学习技能。

但是,如果观察高手,你会非常自卑,明明人与人的智商差异很小,付出的时间也不见得少,为何有的人就能一两个月就学会一项技能,甚至能立刻变现,而你一年学习一个技能都费劲?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自己的一段黑历史。曾经我是学法律专业的,从事法律工作的敲门砖是通过司法考试,而我接连考了三次也没考过,毕业后不幸沦为一只产品经理(产品Dog表咬我~)。

其实我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今天看来就是犯了这个错误,把技能型考试当成一件学术活动来做了,当年为了夯实每个知识点,听各种名师的课,看各种笔记,当别人都刷了好几遍真题时,我还特别不屑,以为他们那样学是投机取巧。如果换作现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地开始刻意练习。

学习技能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很多问题不需要搞的非常懂,会用就行。奇妙的是,真正用的时候,会更容易懂,再去看理论就会有共鸣,学习效率会大幅度提升。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把刻意练习简化为三个步骤:第一,模仿高手,找到一个简单的练习套路;第二,让自己获得正向即时反馈;第三,不断重复

拿学游泳来说,与其研究各种方法、技巧,不如认准一个,迅速去实战;然后找个师傅不断鼓励,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建立自己的信心;稍微学会了一个简单动作后,不断重复,形成自己的肌肉记忆。

思维学习

思维学习也有两条建议:第一条,比较鸡汤,不要着急;第二条,有点虚,努力学习临界知识

之所以首先让你不要着急,因为思维的养成真的急不得,它需要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即使把一个超牛的思维给你,也是没感觉的。

如果读《穷查理宝典》,你会发现,查理·芒格真正津津乐道的就是一套可以分析百分之八十问题的思维,他也毫无保留地把他毕生总结呈现给读者。但关键绝大多数人没有像查理·芒格那样足够多的经历和刻意练习,因此他们读着这本书就觉得鸡汤味很重。

那么,就没有普通人可以快速获得的思维训练方法吗?也是有的,答案就是第二点的「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就是查理·芒格说的「普世智慧」,即那些「知识的知识」。临界知识往往是各个学科中的源头性知识,如数学中的欧几里得定律、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等。这类知识的抽象程度更高,比一般的知识有更大的适用范围,产生的力量也更大。

为什么这类知识对训练思维更重要呢?

从人类惯常使用的思维来看,基本上思维就包含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两种。归纳思维是透过复杂的现象发现背后的本质,演绎思维是从本质出发去推导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临界知识是历史上各种最聪明的人透过现象层面的知识抽象出来的最接近本质的东西,是训练演绎思维最好的素材,直接拿过来用,训练的效率当然就大大提高。

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一般我们是较为擅长归纳思维的(比如从小就训练概括段意),演绎思维偏弱(如埃隆·马斯克那种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来解决问题)。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演绎思维更偏设计、推理、决策,是如今这样不断创新的商业环境更加需要的一种思维。

「临界知识」的践行者成甲就举过他演绎临界知识做出重要决策的例子。当他面对线下培训和线上录课的选择时,他反而选择了那个看起来眼前收益低上几百倍的线上录课。他的逻辑就是利用概率论、复利效应、边际成本这三个临界知识,计算出两种决策长期的潜在收益,然后做出的理性判断。在常人看来,好像短期内亏大了,而一年过去后,事实证明是个极为明智的选择。

而且,这样的临界知识可以用于更多的场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知识,每刻意运用一次,就相当于锻炼了一次演绎思维。

如果使用一般的知识,因为本身带有的学科局限性,只能解决特定的问题,一个知识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达到的演绎思维训练次数就会减少。

小结

在成为高段位学习者的路上,拦阻人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分清知识、技能、思维这三类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这三类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知识学习:用已知学习未知;建立知识体系。

技能学习:尽快地开始刻意练习。

思维学习:努力学习临界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成为会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