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岭南文化的全球面向, 增强大湾区的国际辐射力(转载)

发掘岭南文化的全球面向, 增强大湾区的国际辐射力               

2018-05-10 09:21                                

张翔(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


南海一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磁器。

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的共同创造,是粤港澳地区合作融会的深厚文化基础。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久远,但其形成的关键阶段是近代以来亚太区域的全球流动,粤港澳地区是亚太全球流动的主要节点之一。总结岭南文化的精髓,探索岭南文化的未来,思考岭南文化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将16世纪以来的全球流动作为岭南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与中国其他区域的文化相比,岭南文化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是在长期的跨国人员流动和文化融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大湾区内部的整合,仅仅着眼于大湾区内部,很难打通大湾区沟通整合的“任督二脉”。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空间更为迫切地需要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架构,在这一面向全球的发展过程中,大湾区的“任督二脉”更容易打通。岭南文化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品格,以及在漫长过程中积累的国际化基础,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础。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发展为契机,岭南文化的发展与大湾区发展可以形成更好的互动。

虽然国际化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也是岭南文化的核心特征,但这一维度在岭南文化的总结和呈现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强调。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阐释岭南文化,需要更多地发掘三个地区的共同方面,以及与现实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三地经济文化融合的作用。强调岭南文化的国际化历史及其现实中的国际面向,很容易调动三地共同的兴趣与动力,也很容易形成共识,可以为促进其他方面的磨合提供更好的条件。

位于江门的五邑华侨博物馆展示的19世纪中期华工在美国修建铁路的场景。

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发展,有必要将发掘、阐释和呈现岭南文化的国际面向作为重点的文化工程。具体而言,可以着重从如下方面入手。

其一,在粤港澳大湾区鼓励和推动建设不同层次的专门博物馆,呈现岭南文化的全球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化进程在十六世纪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当时粤港澳大湾区的民众下南洋已有相当规模。广州作为明清时期最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在白银时代的亚太贸易网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六世纪之后,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英、法等国展开全球拓殖,触角从印度洋伸向粤港澳大湾区,葡萄牙在明末开始经营澳门,此一地区由此卷入近代全球化进程。在鸦片战争之后,大湾区成为推动近代中国变革的主要基地,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这些重要运动都是在大湾区的国际互动网络中展开的。在建立人民共和国的革命进程中,以大湾区为中心的国际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改革开放之后,粤港澳与海外华侨的商业网络,更为珠三角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与国际市场网络的强大支持,至今仍然是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日益重要、“一带一路”倡议大步推进的新时代,大湾区的国际网络在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这一持续五百余年的历史进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与文献,亟待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整理和保护。

可以择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在呈现大湾区内部交流整合历史的同时,呈现大湾区文化的全球流动。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流整合的“导引力”与“推进剂”,大湾区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立,可以成为凝聚共识、形成文化共识的文化象征。也可以考虑在粤港澳的主要公共博物馆之间建立共同体机制,大力加强呈现大湾区文化全球流动方面的工作。

由于这一领域的历史遗存极为丰富,覆盖领域极为广阔,公共博物馆的力量很有限。有必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商会、协会、企业家或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建设不同类型的专门博物馆。

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在文化上积极了解异域国家和文明的排头兵,可积极依托大湾区人员的全球流动,大力推进放眼全球的研究和公共文化建设。

以博物馆建设为例,在注重呈现大湾区的全球流动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呈现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文明成果,彰显大湾区开放的文化视野和胸怀,促进公众对于其他地区的了解。目前常住大湾区的外国人士日益增多,国际互动日益广泛和频密,这一方向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加强对域外优秀文明的吸纳。

众所周知,在历史博物馆建设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差异是,后者的博物馆(包括众多城市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全球各个地区的文物,而中国的博物馆藏品主要来自于国内。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所呈现出来的“全球帝国”特征,是它们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漫长全球殖民历史的“虏获”。粤港澳大湾区不可能像以往的西方殖民帝国那样四方搜罗。

但是,随着大湾区企业走向全球的进程的不断拓展,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走出一条依托国际合作、平等交流和文化共建的新路。其核心是“为我所知”,而不是“为我所有”,重视通过合作展览等方式介绍域外文化,以及发挥社会多元力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文物市场购买一些藏品。这一领域的实践,可以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跨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域外文物收藏和展出在很多博物馆都是空白,而古代域外文物的购买代价不菲,不妨将主要精力放在近现代文物的收藏,以及当代藏品的收集。就扩大国内受众的视野、增强对域外文明的介绍来看,推出以现代或当代藏品为主的展览,仍然会受到欢迎。

其三,更加重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岭南文化的新经验和新进展,对岭南的新文化创造更有信心,更加重视岭南文化发展中的全球面向与异域文明要素,在开放的心态与实践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

可鼓励三地文化机构联合举办凸显大湾区融合的国际性的文化活动,以及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了解的文化活动。大力推动和支持粤港澳三地关于岭南文化国际面向的研究,以及对异域文明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大力扶持有关岭南地区及文化的全球流动的文艺创作,尤其是扶持反映当代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发展的文艺创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掘岭南文化的全球面向, 增强大湾区的国际辐射力(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