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的编剧课》第六课-剧本的格式

今天开始进入到第二阶段的课程。

第一阶段教大家写故事,第二阶段教大家把故事变成剧本。一个故事是剧本的原材料,先有故事再有剧本。然后怎么把故事变成剧本呢?是有步骤有方法的。也是第二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有教学计划。但是今天要打破这个教学计划。加一节课加一节啥课呢?

讲一讲:剧本的格式

相当编剧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知道剧本的格式。因为觉得自己已经了然于胸了,有的是故事,给我个格式就往上卡就可以了。你给我个模子我就生产了。

一个剧本的基本单位是场,一场一场戏。一场一场戏都写啥?

曹小林

首先一个场的描述分为四部分。场号、场景、时间、内外

这一场戏,基本单位是场,一场戏的第一行是这四个部分。

场号:这是第几场戏了

比如,这是剧本里面的第17场,那就写个017,一般留三位数,以电影为例,一个电影怎么也得有个七八十场戏,所以留三位数妥一点。万一干到三位数呢?

场景:这场戏摄像机所能覆盖的范围,比如说,这场戏是一个办公室

时间:写一写几点吗?不是。时间就四个字,日夜晨昏,选一个就可以了。就是这场戏是日戏还是夜戏,早晨的戏还是傍晚的戏。不需要具体到几点,除非戏里面有个关键的时间点,那你这场戏是会有具体时间的。有个炸弹什么的,平常就四个字。

内外:内景还是外景。这两个字二选一。内还是外。假设办公室戏是内戏(内景戏),就写个内。具体的规则:首先场号就是第几场,,一般来说就这是第17场,那第16场和第18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般,换场的规则就是场景转换。场景转换就给它换场.。

场景,结合场景转换的话题。办公室的戏,我在办公室办公,接了个电话,打这个电话,打着打着,说到不便之处,有些事不想人别人听着,然后就溜达出去了,打着溜达出去的,假设没溜达远,就直接,办公室有阳台,就溜达到阳台去。

那第十七场戏又从场景到了阳台,要不要换场?要不要换成第十八场?看你爱好。爱换不换。没有那么重要。可以在场景里面写上这场戏既是办公室又是阳台,就办公室加阳台,或者办公室加走廊,他还走到走廊溜达一圈,然后把它归在十七场里面也可以。也可以他去阳台那一段你给他直接换场,换到18场,但是有时候不建议切得那么密。

为什么?他在阳台说两句,他又回来了说咋整?这里不用非去说场景一换了就给人换场了,这个没有必要。再比如,极端情况,第十七场假设他没去阳台,就到办公室老老实实打电话,但是打电话的对方,比如你媳妇在家,然后有几个镜头切到你媳妇在家坐在沙发上,这是不是有一个场景?那你怎么办?肯定不能换场,你媳妇说一句换下一场,回来你这又换一场,没必要换。在这里,场景写办公室和家里沙发,同一场戏同一通电话。

时间:日月晨昏,四选一

内外:办公室是内,阳台是外,除非这阳台是棚中阳台,你可以归在内景,就你的摄影棚里面有搭阳台,特定的阳台,可以归在内景,如果是你没有这个阳台,你要去外边拍一个,裸露的阳台,那就要有外景,要写明白为什么要专门写内外。前面都很容易理解,这场戏到底是几场,作为一个编剧应该写一下到底几场,这场戏发生在哪,也应该写一写,这场戏的时间,得写一些写。早晨还是傍晚肯定是两回事。内外为什么要写一下?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这是给灯光组一个准备。因为所有的内景都是可以靠灯光解决的。

就比如办公室,什么光都能给你打出来。他可以模拟现在是个白天,模拟现在是个晚上都很容易。他在外面打个小太阳,你这里就是白天。他给你把窗户糊上,那这里面就是晚上,包括你是内景的阳台,他也可以给你做白天、晚上、阴天、下雨天,他什么都可以给你弄出来,这是内景,但是外景,这场戏如果是外景,你写了外,那么灯光组可能操的心就少一些,但是外联制片组操这心就多一点了。因为你出真正的外景的时候你是要吃天光的,就是你要靠天吃饭了,你这场戏。你写一个外,然后雨天,好家伙,那今天没有雨,那大家得去准备水车,就这么个意思。所以内外要写明白。

所以一场戏先描述四样东西,场号、场景、时间、内外。这是一个基本的一个套路,为了方便大家工作。

场号场景时间内外

017办公室日夜晨昏内/外

场景转换阳台  

017办公室

那么这场戏描述这四样东西之后,假设这是第一行,那么第二行写什么呢?第二行一般写描述,也就是这场戏里面包含的东西有描述、行动、台词(对白)

描述:首先描述一下办公室的样子的场景,比如说,早上是一个忙碌的状态,有五六个员工分别在搞什么事情,穿着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其中有一个正在接电话,然后大声地冲对方嚷嚷。旁边的一个人嫌他吵,但又没有吱声,只是白了他一眼。

你得描述一下环境。

场号场景时间内外

017办公室

描述忙碌、五六个员工分别在搞什么事情、穿着风格什么样,其中有一个正在接电话,然后大声地冲对方嚷嚷,旁边的一个人嫌他吵,但是没有吱声,只是白了他一眼

行动1A的电话响起,A看了一眼来电号码,不想接,放下,但是想了想又拿了起来,看了看周围的人,边接电话边往阳台走

2A边往阳台走,边接电话

对白1喂,打电话给我干嘛

2A…(深吸了一口烟),…

动作:这场戏这个角色A,A的电话响起,看了一眼来电号码,不想接,放下,但是想了想又拿了起来,看了看周围的人边接电话边往阳台走,这是A的动作。他的行动。

对白:喂,打电话给我干嘛

所以说一场戏里面包含描述、行动、对白,基本上是这个规则。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行动中,A他边往阳台走,边接电话,这是他的行动。但是他的对白,有时候也会采取一些行动,这时把一些简单的小行动,比如说点燃了一支烟,就在对面这里,A然后一般会打一个括号(),比如(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又说了句什么。有一些简单行动也没必要又分一行,就打在括号里面也有这么写的,到时候发格式给大家,大家自己去揣摩。

其实这不是考试,没有人会盯着你必须怎么做,只是给演员。剧本是什么玩意?剧本是你给大家的一份工作参考,给各部门的一份工作参考,你要考虑到大家方便,你心里装着这件事情,你剧本格式就让所有人看着舒服,没有绝对的正确。

行动这里,一般人描述一行,行动一行,对白一行,一般描述和行动会打符号。比如,描述这里打个米*字号,行动打三角△,当然有些人打实心,有些人打空心,有些人打正三角,有些人打倒三角,根据每个学校不一样,每个老师不一样。没有对错,因为你打你就区分开了,别人就知道了。

还有一种,好莱坞剧本,他们喜欢把对白居中。明白了吗,四要素、描述、行动、对白。当然还有对白完了又行动,又对白,又描述。对白,中国人的剧本里面,比如,这是一张A4纸。

 017办公室  晨  内

*办公室忙碌(描述办公室早上的忙碌)

△A拿起电话,走到阳台

你好!!

(接电话,台词居中,说话人和说的台词,还给换行)

(好莱坞剧本)

17办公室  晨  内

*办公室忙碌

△A拿起电话,走到阳台

A:你好!!

(A:。。。。然后直接写就完了)

 

(中国剧本)

有人对这件事有点费解,老去说:哎呀,人家好莱坞这个格式比较先进,肯定有他的好处。但咱们会觉得这种写法比较费纸。

为什么好莱坞这么写?因为他们的剧本是用软件写的,他们软件里面有自动的套用这个格式,然后台词给你做成居中,当然这样看起来比较方便,如果光看台词,全部都在中间,光看对白,全部在中间。

人家为什么用这个软件,为什么这么写?是因为人家这个软件一页纸是一分钟,这样让你便于计算你写了多少分钟的戏。

比如,你一个关键事件,想发生在本戏的第45分钟,这样你可以明确的知道你现在就是在45分钟这一页,第45页就是45分钟。所以他们好莱坞有个软件套着这个软件就是这样一个格式,然后一页纸一分钟。中国有些编剧就模仿这种格式。没有必要,因为确实费纸,而且做不到一页一分钟,为啥?因为他们用英语写的,咱们是用中文写的,咱们中文的音节效率比英文高。

单位体积的中文表达的意思,肯定比英文高。所以即便这么写,一页纸也在一分半到一分45秒左右,也不可能做到一页纸一分钟。所以既然失去了这个计量意义,就没有必要模仿它这个模式了,在顶格写就完了。你只不过给你的描述和行动前面做点符号,实在不行对白前面也做个符号。让大家区分得明确一点就行了。

音节效率,插几句话,啥叫音节效率?就是你单位的音节能表达的意思多,或者表达一个意思,咱用的音节少,它的英语用的音节多。

这是啥区别?越古老的文明,越大陆的文化,它的音节效率越高。比如在中国,文明史很长,汉语文明的时间很长,咱们的音节效率就很高。音节效率高有利有弊,不是一个纯褒义词。比如,警察,两个音节表达一个意思,但其实这个警察是日本传过来的这个词,相当于白话文。古文,比如叫衙门或者叫差,就一个音节。

古文差或者衙,就一个音节,用白话文警察两个音节,效率就低一点,两个音节表达一个意思;英语police,三个音节,不说policeman或者police officer。英语的效率比咱再低一点。如果南美洲、西班牙语policia,四个音节,表达一个意思。所以音节效率就偏低。然后它的篇幅就会大,篇幅大,表达意思少,这是音节效率高是咱们大陆文明,古老文明的一个优点。音节效率高的民族唱歌不行,音乐都差点意思。为啥?因为说话表达意思太快了,不需要唱歌。

啥意思?日本日文,日文的音节效率低,字幕组已崩溃了,说半天表达一点点意思,然后音节越多,音节越多他就容易唱起歌来。中国有56个民族,55个能歌善舞。啥意思?越少数民族,越能歌善舞,因为音节效率低。比如,壮族、少数民族为什么爱唱歌?因为他们词少,音节效率低就说明他们词少,同音词多。比如,一个壮族,农家一个女孩,她爹在山上耕地,她想叫她爹回来吃饭,假设咱汉族,用汉语聊这个事,就说:爸回来吃饭。解决了完事了。“爸就听见了,唉回来了。”

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有可能和太阳是同一个词,父亲跟太阳在很多语言里面是同一个词。父亲跟大公鸡可以也是同一个词,父亲跟大山有可能是同一个词。然后她就说:爸回来吃饭吧。她爸还以为你叫大公鸡呢或者叫太阳。所以你得前面描述,不能单纯地说:爸回来吃饭。你得说:我挥舞着双手,正在劳动的我慈祥的父亲啊,你得加各种定语才能区分开来。如果只说强壮的父亲啊,强壮的父亲有可能同时表达炙热的太阳,父亲和太阳是同义词,所以强壮的父亲呀,回来吃饭啊。你爹听到,以为你说太阳很炙热,你有病吧。他不回来。所以你必须一套词。正在半山腰挥动着双手辛勤劳动的我慈祥的父亲,快迈开你矫健的步伐,回到我们温暖的家园,吃一碗香喷喷的饭吧,这句话得这么表达,这么长的一段话,她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来了。

所以你看少数民族都是载歌载舞的,语言音节效率比古老文明要低一点,因为古老文明时间太长了,他已经把词细化的,爹回来吃饭毫无异议。汉人的歌,中国汉语的歌曲跟其他文明的歌曲差距很大,写歌的水平很差,日本为什么作曲那么牛?就是他音节效率极低,日本的歌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日本的歌了。举例。日本歌刘若英那首《很爱很爱你》这首歌绝对是日语,效率低。哒哒哒哒才表达一个我爱你。翻译成汉语之后有点单薄,然后他就重复很爱很爱你,典型的不是汉人写的歌,中国人写的歌比较有代表性-李宗盛、罗大佑、崔健,他们写的歌,他们一首歌恨不得800字1000字,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就这么一句词,拍成戏得拍15分钟。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效率之高。一句歌词效率极其高。表达了无数多的意思,但这旋律如果谱上日本词,可能就是表达了一句我想你,我真的很想你,这就是音节效率的差别。

回到剧本,没有必要模仿好莱坞的模式。咱就用咱的模式。咱们模式一页纸如果用小四字体。字体其实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用小四是为什么?是因为再小演员就看不清了,必须得再自己单独打一套剧本,老演员一套,年轻演员一套,很多剧组老演员一套剧本,年轻人一套剧本,所以字也不能再小了。一般来说这个字号的话,按照这个格式写一页纸一分40秒差不多。当然也看编剧的习惯,有些编剧废话多。所以,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假设一部电影两个小时,那就是120分钟,八九十页纸。不一定非得按页数去理解这个事。

按字数的话,算300字一分钟。正常语速,一秒钟说5、6个字,假设你的剧本全是台词,一分钟300多个字。所以你按一分钟300多个字去折,350。当然,你剧本不全是台词,但是你的描述不也是拍出来的吗?早上办公室如何忙碌,他俩在争吵,他偷偷在干什么,他在扫地,你这些描述他也要拍出来,拍出来它也是耗时长的。所以一般来说按照一分钟算他350字,按字算也行,按场算的话,一般来说,如果是电影,120分钟可能是七八十场戏,就说你这个场,七八十场,八九十场都有可能。看你分的分的细不细碎。

所以格式这个东西只是一个方便,统一一下格式,方便大家工作,方便各部门开展工作,当然你可以有你的习惯,包括分场,就有一些浓重的个人习惯在里面,包括描述,一般来说是这样。老师写剧本的过程中也遇到过特殊的情况,一行字人家拍七八分钟。比如说追车戏,作为编剧,写《头文字d》,一场山间追车戏,你再这么描述,你也描述不清楚,你只能把主角a可能占优势,然后压制了角色b,后来角色b反超,然后角色a又气急败坏使了个阴招,你可以描述一下这些,但是像这种追逐戏、打斗戏可能最终呈现主要靠导演组、摄影组、场景组,他们能找到什么样的场景来如何呈现这场戏。根据实际情况,他们决定的比较多。所以在这种戏就很容易出现你写了一行字,他们拍了五分钟。大漠孤烟、万马奔腾,八个字要他们的命,看起来在剧本上就八个字,但是他们要拍很久,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编剧来说,写剧本的时候也要装着一颗拍摄的心,少写点大漠孤烟直、万马奔腾这种事情,真的剧情需要没办法。

剧本的格式其实就是剧本呈现给大家的基本单位是场,一共有多少场戏,一般电视剧的话一集45分钟,三十几场戏差不多了。电影的话七八十场、八九十场。一个电影的剧本4万字差不多了,看你描述的细致程度,但是这个东西在实战中,大家自己去摸索,这只是一个最基本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查理的编剧课》第六课-剧本的格式)